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743933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7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 略 特 与 文 化 的 多 元 融 合陈 庆 勋内容提要艾略特将通俗文化、原始文化、东方文化等众多元素注入诗歌, 使它们与正统 的欧洲文化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一方面使其诗歌充满了活力与睿智,同时也给分崩离析 的 现代文化提供了 整一的框架和参照体系,为拯救现代文化建构了 可资借鉴的方法。关键词艾略特多元文化融合1 939 年3 月, T .5 .艾略特应剑桥大 学之邀做了三场演讲, 后将三篇讲稿整理成 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出版。这一长篇 论文既是他对现代文化进行严肃思考的结 果, 也是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 艾略特认 为, 文化的含义是多层面的, 不仅有个人文 化、 集团文化或阶级文

2、化和社会文化之分, 也有英格兰文化、欧洲文化、东方文化之 别, 还有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 原始文化和 现代文化等诸多的划分。在他看来, 正如宗 教的不断分裂是宗教日 益衰微的原因一样, 文化的不断细分也是导致其式微的重要原 因。既然分化是导致文化衰亡的根本原因, 那么拯救文化的途径就是走向融合与统一。 在此, 艾略特提出了一个看似悖论的观点: 各种文化既不能走向同一因为 “ 世界 了 6 文化”不但不是文化,而且 “ 非常可怕” ; 同时 “ 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世界文化的观 念” , 否则我们就 “ 不能确定任何文化的 边 界” 。为了说明 “ 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之 间的 关系, 艾略特提出

3、了所谓 “ 卫星文化” 的概念,即指 “ 这样一种文化,由于地理 原因或其他原因, 它同一种发达文化有着一 种 持 久 稳 定 的 关 系 。 ” 当 然, 这 只 是 文 化 的 一种划分方法, 在艾略特的观念中, 文化还 可以 进行多种充满二元对立统一色彩的其他 区分, 各种对立统一的文化之间 “ 总是有 着相互平衡的两种敌对力量存在, 即吸引 力 和排斥力 没有吸引力它们就不能相互影 响; 没有排斥力,它们就不能作为彼此有区 别的文化而存在, 一种文化就会吸收另一种 文 化, 或 两 种 文 化 就 会 融 合 成 一 种 文 化, 。 艾略特这种辩证地处理世界文化与地方文化艾略特与文化

4、的多元融合的观点, 对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 的多元性仍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文化的分化与衰微固然令人痛心, 但对 诗人艾略特来说, 文化分化的更严重的 后果 是使诗人的体验和艺术感受力产生分化, 甚 至 变 得 迟 钝, 诗 歌 会因 此 衰 微 。 本 文 将 按 照艾略特的这一基本思路, 择取其诗歌中主 要的文化元素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艾略特是 如何将多元文化融于一炉以弥合诗人的 感受 力的分化, 从而取得他的诗歌成就的。1 9 6 2 年, 一位叫理查德 弗斯特的评 论者在 坦率说,我喜欢批评一文中称 艾略特是 “ 一位富有修养的传统主义者, 他的反叛在于将他退守到其中的世界永远戏

5、剧化, 在这个世界里, 他和少数几个富有修 养的传统主义者使当时的文化和传统活在文 字里,; 这些传统主义者与当时的社会 ( 也 就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断绝了关系, 转 而走向一个未受大众文化站污的高雅文化的 世 界 。 弗 斯 特 称 不 上 是知 名的 批 评 家, 他 的这篇文章也算不上经典, 但他的看法却有 典型意义自 从现代派文学兴起,“ 新批 评”开始占 据文学批评的舞台以来,以艾 略特为代表的现代派一直是 “ 精英” 、“ 严 肃和纯洁的高雅文化”的代名词。时至今 日, 艾略特的名字仍然牢牢地与高雅文化联 系在一起, 他仍然被视为他那个时代繁荣起 来的纯洁、孤傲的文学与文化理念的

6、代 表。 然而, 无论从理论阐述还是从创作实践 看, 艾略特都不是众多评论家所认为的那种 排斥现代社会通俗艺术的高雅文化的化身。 尽管艾略特诗中丰富驳杂的典故可以 证明他 朝高雅文化的努力, 但现代通俗文化同 样在 他的创作中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这主要体现 为通俗音乐与通俗文学的人诗。先看通俗音乐。自 荒原面世,不 仅发表之时即有评论者提到它与爵士乐的关 系,即使在所谓 “ 爵士乐时代”结束之后, 这一话题仍不时有人提起 艾略特的 竞争 对手W. C . 威廉斯在20 世纪30 年代, 他 的出版商塞尔兹在50年代, 休 肯纳在60 年 代 都 提 到 过 艾略 特与 流 行 音乐的 关系

7、。 艾略特与音乐的 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语 言的音乐性, 也不仅仅是 四个四重奏 套用的弦乐四重奏的结构。他不仅在诗歌中 直接征用民 谣与童谣的内容, 而且还借鉴了 它们的 形式与精神。浏览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 荒原这样严肃的诗歌中艾略特其实也没 有忘记弹起他的班卓琴, 唱响他的爵士乐:可是 呵呵呵呵那莎士比希亚小调 这么文雅 这么聪明 ( 荒原第1 2 7 一 13 0 行, 查良 铮译)据研究者考证,“ 那莎士比希亚小调” ( Th at sh a kesreheria 。 R ag ) 是20世 纪 初 美 国流行的一部轻歌剧 齐格菲尔德的蠢事 中的一首爵士乐曲。这里的 “ 小

8、调”( ra g ) 又称为 “ 散拍曲” ( ra ghm e ) , 是爵士乐中 的一种, 通常大量引用、 摹仿或者戏仿别的 乐 曲 , 有 明 显的 拼 贴 性 质 。 由 此 可 见 , 当 时盛极一时的爵士乐与 荒原有着不少 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不仅表现在创作手法与 表现手法上, 也表现在内 容上, 二者要表达 的都是现代生活的变幻莫测和丰富多彩。莎 士比 亚在现代人的眼里是阳春白雪,“ 这么 文雅/ 这么聪明” , 相比之下,爵士乐就显 得下里巴人, 但是当二者出现在同一行诗中 时, 高雅与低俗之间那原本不可逾越的樊篱 就不复存在, 高雅者可以是陈词滥调, 低俗 3 7 外国文学评

9、论N o . 2 , 2 007者也可以显示某种崇高。类似的例子在 荒原和其他诗作中还有不少, 尽管表现 形式不一定相同。它既可以是 “ 伦敦桥崩 塌了 崩塌了崩塌了”( 第4 27行)或者 “ 带 来了 / 斯温尼在春天会见鲍特太太” ( 第 198 一 佗 0 2 行)这样的民谣, 也可以是 空 心人( 五)中 “ 在这里我们围着多刺的梨 树走”这样的童谣,等等。艾略特对它们 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充满了 “ 活力 和 谐 趣” 。 正 是因 为 感 受 到 通 俗 音 乐的 这 种 生机活力, 有论者认为 “ 这种歌与舞, 这 个繁忙地搏动着 咔哒咔哒之声的世界, 就是艾略特羡慕并且试

10、图 重新创造出来以替 代 荒 原的 世 界, 。 再看通俗文学。1927年, 艾略特在一篇 题为 威尔基 科林斯与狄更斯的文章 中, 将所有通俗类型的作品和具有强烈感染 力的 作品统称为 “ 情节剧” ( m e lo d raln a ) , 认为当文学屈从于 “ 高级的”审美趣味而 将情节剧的因素排除在外时就会变得沉闷。 他还指出,“ 高雅”与 “ 通俗”之间的分裂 仅仅是晚近才像铁幕似的降临在艺术之间 的 , 那 些 现 代 高 雅 小 说日 益 远 离 广 大 读 者, 演变为一种不能引起心灵颤动的文学。或许是为反其道而行之, 艾略特在创作 中吸收了我们姑且称之为 “ 打油诗”( no

11、n - se ns e Poe 坷)的幽默要素和侦探小说的技 巧,以 增添诗歌的活力与谐趣。打油诗之类 的谐趣文学的特征和功用,前人已备有论 述,比 如刘舰将其美学特点与社会功能概括 为: “ 谐之言 皆也, 辞浅会俗,皆 悦笑也。 ”( 文心雕龙 谐隐 )朱光潜则 说得更明确:“ 以游戏的态度, 把人事和物 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 欣 赏 。 ” 艾 略 特 本 人 对 待 打 油 诗 的 态 度 也 是 严谨的, 他在1 9 27年发表于 ( 标准月刊 的一篇书评中说:“ 要写出一点新东西来, 没有任何韵文比写打油诗更难的了” ;“ 没 J S 有任何好的打油诗纯粹是胡说八

12、道,除非是 模 仿 别 人的 打 油 诗 。 , 可 见, 在 艾 略 特 看 来,即便是打油诗,当 你把它当作严肃的 东 西来看待的时候, 你就能看出它不过是带着 一副滑稽的面具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观照世 界、表达情感。将打油诗 ( 或者打油诗的 因素)置人 “ 严肃的”诗歌之中, 使 “ 高 级的”与 “ 低级的” 、“ 严肃的”与 “ 诙谐 的”在同一部作品中和谐共处, 这正是艾 略特所要取得的效果。比如在 ( 荒原第 三章 火的说教中,在 “ 斯温尼在春天 会见鲍特太太”一段与 “ 不真实的城”一 段之间突然插人了这样两行:喊喳喊喳 卿格、卿格、卿格这两行与前后两段没有直接联系, 但是

13、将它放到全诗中 考察, 却又能发现其中内 在 的 逻辑和联系,即它将斯温尼和鲍特太太的 苟合与奥维德 变形记中菲罗美被国王 泰罗斯奸杀变成夜莺的典故联系起来, 于此 一来, 澳洲民谣就与古罗马的高文典册融为 了一体。在未完成的诗剧 斗士斯温尼中, 类 似的打油诗也多次出现,比 如 “ U nd ert h eb a m b o o /B a mb o ob a mb o o/ U n d e r t h eb a m - ha 。 tre e ” 一 段; 诗 剧 的 末 尾 还 有 这 样的 几 行:“ H o o h a h a/H o o h a h a / K n o c kK n o

14、 c k K nock”在这部诗剧中,打油诗的作用是 多重的, 它除了表达艾略特对原始的音乐和 节奏之美的一种追求, 还在那紧张的场面中 插科打浑、 缓和气氛, 并以 此对那个场面做 出 评说。当时, 斯温尼正在讲述一桩谋杀 案, 说到凶 手谋杀一个女孩之后生不如死惶 惶不可终日 的情形当这一情节与其他人 物只顾饮酒作乐不闻不问的场面并列重叠在 一起时, 整个情形就显得荒唐滑稽了。从这艾略特与文化的多元融合里我们也可看出侦探小说对艾略特创作的影 响。 通俗歌谣与侦探小说在艾略特诗中所起 的作用和打油诗是一样的,除了在情节上缓 和戏剧冲突导致的紧张外, 更主要的是消解 文学与文化上的等级差异,

15、使诗歌达到一种 大俗大雅的境界。不过, 在艾略特的诗歌中, 直接使用流 行歌谣、打油诗、侦探小说的地方毕竟是有 限的, 在更多的情况之下, 他是吸收运用了 这种通俗文化的因素和精神, 这样既能保持 诗的 严整, 又能增添诗歌的活力、 睿智和幽 默。 在他看来,幽默是 “ 一个敏锐的头脑 为了 保护美不被丑侵害, 保护它自 身不被荒 诞 侵 害 的 一 种 本 能的 努 力, 。 在 海 伦 姑 姑这首小诗中, 对海伦姑姑死后的情形 的描写就颇有通俗歌谣的讽刺意味和喜剧精 神:德累斯顿出产的钟依然在壁炉上嘀嗒响, 而那个男仆高高坐在那张餐桌上, 膝盖上把那第二号女仆楼抱得紧紧 他女主人在世时,他

16、曾一直是那样谨慎小心。( 裘小龙译)评论玛丽安妮 莫尔 ( M a r ia n n e M o o re )的 诗歌时, 艾略特进一步指出, 通俗文化与高 雅艺术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 是我们谈论 艺术的方法才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分野,因 此, 通俗文化与高级文化之间的区别是 “ 人为的和无足轻重的” 。艾略特还认为, 这样的区分可能产生 “ 危险的后果” , 导致 艺术的贫困;通俗艺术不是高级文化的堕 落, 优雅艺术是对通俗艺术的提炼, 而不是 它的 对 立面 。 其实, 艾略特在此提出的是文学艺术领 域中源与流的问题。 通俗文化本是高雅文化 的源泉, 如果为了 “ 集团文化”的利益而 人为地将二者区分开来, 高雅文化也就失去 了源头活水,自 然会变得 “ 沉闷” , 再也无 法带来 “ 心灵的颤动” 。文学原本就没有阳 春白 雪与下里巴人之分, 一旦作家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