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07278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9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一、现代文阅读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1、表述“幸福悖论”的相关内容 2、“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 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 表明作者观点:“幸福悖论”产生体现 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 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1、B. 曲解文意。原文是“随着能源危机相 关调查研究”。 2、A. 说法片面。文中说“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 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3、B. 无中生有。“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是幸福悖 论的主要根源之一”这一观点在文中没有 依据。三道题全都正确的有6人,三道题中正确 两道题的有16人,全都错误的有3人。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

2、文阅读 1、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 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 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 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 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 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2、答题技巧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 和主要事件。(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 项”

3、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 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 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 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 同时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 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 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 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 知识点。做题时要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 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 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 ,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诗词的解释 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 言环境。

4、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 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 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4、D.卒通假“猝”,“卒然”意为“突然” 。断句类题型: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 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 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 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 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 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 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

5、复等修辞技 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 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 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 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 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5、A.排除法。“因从容自陈”省略了主语“褚亮”,故之前要断开, 排除B,“从还京师”省略了主语“褚亮”,“京师”非主语,故“从还 京师”前要断开,排除C、D两项。 内容归纳题 该题通常或给出若干事件,要求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做该类题时可

6、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 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 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 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 容。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 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 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 件、官职、迁调、人物等)。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 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 件发生

7、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 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6、B.“因而决心反隋,归附叛将薛举”错,强 加因果,归附薛举与褚亮之前的遭遇没有必然 的因果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 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 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 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关键提示: (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 (2)找

8、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 、通假、偏义复词。 (3)保持译句流畅通顺。 (4)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5)不随意改变顺序。 (6)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做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 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1)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 ,深异之。(2)臣闻尧鼓纳谏,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风 ,致升平之道。 十八岁时,拜访 陈仆射徐陵,徐陵和他商讨 文章,认为他很不一般。 (诣、陵与商榷省略句、异意动,1 个1分,大意2分。)我听说尧设鼓纳谏,舜立木求劝告之言,这 是国家兴旺昌盛之风,致力于天下太平之道 。(箴、茂、致各1

9、分,大意2分。)能够使昌盛 的风气盛行(二)古代诗歌阅读 赋得残月似新月 (明袁宗道) 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 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 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 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皓首又如童。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皓首又如童。直接点明题意,描写出了缺月的形态。作者用“一钩”、“ 半玦”两个词形象 生动的描绘出了新月与残月的特点,采用互文的形式将两者进行对照,精确 的刻画了两者的相似之处。一个“曾”字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昔日的新月已成 为今日的残月,以“挂”、“悬”二字写月,

10、增添了画面的动感。这两句诗对仗 工整,运用自然,曾悬挂于暮霞中的新月演变为晓雾中的残月,给人一种意 境淡远之感。作者便开始对自己的主观心灵与行为进行刻画,写出了其内心的迷惑,即因醉酒 而不辨时日的早晚,想要外出游走又分不清路途的状态。“乌历”即指的是日历,“蛾眉”描写了月的形态,岁月的流逝是无法改变的,因此 无需烦恼日历的不断变换,无论是新月还是残月,它们的形态是相同的,因此我 们不应当过分的强调月的圆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将月与人生相媲,希望人生也如同月一样, 新月既然能与残月形态相同,人生的暮年是否能与新生儿相比呢? 8、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钩”“玦” 比喻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

11、月亮。 采用互文的形式将新月与残月进行对照 ,用富于动态的词语精确地刻画两者的相 似之处。(5分)9、“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如童” 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 生态度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即希望人生如 月一样。新月与残月形态相同,而人生的暮 年与童年虽形态不同,但人可以把握住现在 ,活得自在、洒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 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 体

12、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 小说三要素。 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 要手段。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 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 的重要手段。 2、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 表现主题。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 尾声。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 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 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 现人物的感情等。 解答小说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第

13、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 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 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 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 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 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 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 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 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三、小说题型分析 (一)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 其作用。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

14、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 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 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 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 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 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 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然后根据

15、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 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 (2)1、他是一个只知盲从、没有目标的 异乡人。他初次来到一座城市,无端地加 入一支队伍,却不知道为什么排队,要得 到什么。2、他是社会中盲从、随大流、 对未来充满恐惧的代表人物。 (3)不给人物冠以姓名,只以穿戴等特 征相称,其实正表明这些人物无名无姓, 不知来历,仅为一个抽象的符号,代表着 具有相同性质的一个类型,一个群体,暗 示着“异乡人”的奇遇和悲剧并不局限于他 一人,而是人类在异化社会中共同命运的 缩影,具有象征性和普遍的代表性。 (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 ,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一、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二、前后照应; 三、侧面衬托、埋下伏笔; 四、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五、起线索作用 六、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X情节(事物)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