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0658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受 游牧 民族 的神 奇壮 美体会 民族 融合 的历 史趋 势腾格尔(蒙古族 )演唱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 族融合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嘎仙洞的发现嘎仙洞的发现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东麓,是一天然石洞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东麓,是一天然石洞 ,洞内总面积达,洞内总面积达2000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 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 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上。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上

2、。匈奴鲜卑鲜卑羌氐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一、改革的历史背景:“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 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鲜卑内迁后,不得不 面对的经济变化有哪 些?2 2、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政治前提)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 人)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 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 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 夺。民族矛盾激化宗主督护制的弊端地主豪强把宗族

3、、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 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平城宫殿遗址平城宫殿遗址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尖锐3、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地主官僚不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冯太后与孝文帝拓跋宏当时只有拓跋宏当时只有5 5岁,所岁,所 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 太后。太后。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

4、定 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前提:1)主观目的:3)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桑田 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大家来研究:政府分配的土地是 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均田制的评价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 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北 魏 的 行 政 体 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2、三长制2)内容: 3)影响: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 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

5、。农民宗主北魏 政权农民北魏 政权3、整顿吏治2)内容: 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 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 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 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 速发展。1)原因:(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包括:1、迁都洛阳2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场景一: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 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场景二:(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 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 内,路有行馑。气候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 差

6、,粮食产量 不能满足需要场景三:电影花木兰剧中 陈坤主演的“文泰”即为后来 的孝文帝,他在剧中有这样一 句台词:“柔然未灭, 何以为家!”柔然的威胁场景四:“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 阳城”。 宋代司马光洛阳长期为政 、经、文中心 场景五: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 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 ,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便于接受汉族 文化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 地理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 改革难以有效控制中原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 合作,有效控制中原经济落后,生产不能满 足需要,粮食供应困难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既可摆脱柔然的威胁, 并举兵南下

7、征服 “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地处偏僻,气候恶 劣,交通不便,地处中原,交通便 利,中心地位迁都洛阳的原因(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包括:1、迁都洛阳2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迁都洛阳的意义博 爱Better City, Better Life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耕牛图( 魏晋墓葬 壁画)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从魏晋墓

8、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改革影响改革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知识梳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 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这说明了什么?社会生活汉族化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改革的影响:改革的影响: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 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 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识、以

9、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现在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现在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 ,史学界对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史学界对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在今天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已经没有了一个独 立的鲜卑族。究其原因,是因为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 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 亡;因此,对这些措施的施行应予以否定。 观点二: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尽管使鲜卑族不再 独立存在,但是,却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与 合作,增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中华民 族的发展进程。因此,应给予肯定

10、。史学研究判断的标准: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华民族 的进步的进步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 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 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C、三长制 D、整顿吏治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

11、牧民族侵扰 4、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典型例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典型例题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 ,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12、。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 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 质问题?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控制。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 大的的阻力。典型例题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 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 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 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 治通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 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

13、帝的后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 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他们最终都必然采 取汉化的政策,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 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 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 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 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 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