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的装饰艺术特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97583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汉代的装饰艺术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汉代的装饰艺术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汉代的装饰艺术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汉代的装饰艺术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汉代的装饰艺术特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 .汉代装饰艺术题材特点与内容分类.在造物层面就形成了工艺造物已由先秦时期“ 事鬼神” 走向为人服务.按照组合物可以分为“ 云纹与文字组合” 纹.动物纹饰不论是公元前 206 年一公元200 年,长达四百多年的两汉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 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封建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汉文化深沉雄大、粗犷有力的总体风格。在装饰艺术中, 汉代奢靡的生活方式、厚葬之风的流行,加上与楚文化的内在纠结,使汉代装饰艺术呈现出感性与理性、写实与浪漫相融合的特点。田自秉先生以“ 质、动、紧、味”归纳概括出汉代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风格。“ 质,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动,流动的

2、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 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它是密中求疏,疏中有密 紧凑而不是繁缛,填充而不是堆砌。味,这里指的是装饰味。汉代的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美。这种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 。总之,汉代装饰风格形成了” 古拙之中见深沉,飞动之中显宏大” ,在造物艺术中表现出汉民族处于前进过程中的热情与活力。一、汉代装饰艺术题材特点与内容分类经过秦时期文化的统一,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成为汉代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交通工程论文南方具有巫术精神的道家思想与北方具有现实主义的儒家思想融合,在造物层面就形成了工艺造物已由先秦时期“ 事鬼神 ” 走向为人服务, 强调实用功能与

3、审美功能的结合,同时由于受到秦汉各朝帝王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思想影响,再加上汉文化中楚文化强劲的生命力,致使汉代附着于工艺造物之上的装饰题材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容,深刻的象征意义,并能够集现实性与想象性为一体。汉代装饰艺术题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 云纹与动植物纹(1)云纹:作为汉代主体纹样,被广泛地运用于汉代青铜镜、彩陶、染织装饰工艺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释:“ 云,山川气也” 。从字面解释可以看出,云纹从视觉观察到物体特性, 与“ 气” 相关联应出现时间较早。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织品来看,按照当时同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汉代云纹刺绣主要有信期绣、长寿绣、 乘云绣三种。 这三种云纹

4、变体虽名称差异较大,但是纹饰的组织结构却十分相似。至东汉时期, 根据出土织锦, 云纹有了较大变化, 形成一种异物组合关系,常常与汉字及祥禽瑞兽结合形成,按照组合物可以分为“ 云纹与文字组合” 纹,与 “ 云气灵兽纹 ” 。“ 云纹与文字组合” 纹是汉代所特有的图、文结合的装饰方式,常用“ 万事如意 ” 、“ 长宜子孙 ”“延年益寿 ” 等吉祥用语,职业教育论文填充于云纹之中, 甚或在汉代漆器或是织履中,文字就是一种独立的纹饰。“ 云气灵兽纹 ” 则是流动云纹之中,夹杂龙、虎、鹤、鹿等祥禽瑞兽。纹饰组合中,云纹或是采用带状分割的方式,将祥禽瑞兽规整地排列其中,或是将动物纹嵌于云纹之中,形成动物或

5、游走于云中,或在云中奔腾跳跃、 展翅飞翔。 汉代云纹充满动势飘逸的线条和丰富多变的动物形象组合,形成恢弘大气的汉代纹饰态势,富有装饰意味。(2)植物纹:在汉代铜镜及丝织品中运用较多,如柿蒂纹,取其根固的涵义;茱萸纹,茱萸,又名 “ 越椒 ” 、“ 艾子 ” ,是一种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功能,带有香味的中草药。西晋风土记中记载: “ 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头可辟恶气” 。茱萸也就逐渐演变为驱恶辟邪的吉祥纹样。除此以外,汉代还流行花叶纹、树形纹等其他植物题材纹样。(3)动物纹:动物纹饰包括两种,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题材,如鹤、鹿、虎、羊、鱼等多种;还有一种是想象中的神灵怪兽,政治哲学论文如龙、凤、

6、辟邪等纹饰。动物纹饰不论是现实中的动物还是想象中的动物,在纹饰运用中都强调动感,要么是形体的夸张变形,富有动势, 要么是直接在动物身体两侧加一对翅膀,使之轻盈腾飞。 这种造型语言与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时期追求动物造型的严肃、凝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代民族的自信可见一斑。2 反映现实生活的纹饰与图像题材汉代商品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追商逐利的商业环境。东汉初年, 采用统一货币, 结束了王莽时期货币使用的混乱,这一举措更加有利于商贸往来。至东汉中期,国富民足,城市贸易繁盛,从商人员不计其数。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 理乱中言:“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

7、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由此可见当时商人的富有。商业的高度发达,百姓的日益富足促成了汉代尚奢、享乐的生活习俗与人生追求。这种社会习俗与生活状态作为一种装饰图像直接反映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上,如宴饮,出行、讲学、乐舞、百戏、射猎、采桑、织布及战争图景等等。3 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的纹饰与图像题材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上,有大量的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的纹饰与图像题材。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河南南阳等汉代经济发达地区。比如山东嘉祥武士祠约有四十多块画像石, 题材有完璧归赵、孔子见老子、 荆柯刺秦王、 泗水捞鼎等历史故事,历代帝王、烈女孝子、 侠客义士等历

8、史人物;另有西王母, 东王父等民间崇拜偶像。西王母与东王父除了常被运用于画像石中,论文撰写论文也常常被用汉代铜镜装饰中,且在民间信仰体系中,东王父不占主导地位。陈直先生曾言:“ 汉代每一西王母事为镜铭与图画题材,于西王母之外,又增加东王父以为配。” 河南南阳画像石雕刻工艺精美,题材丰富多样。有鸿门宴、伯乐相马等历史故事,伏羲女娲、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二、造型特点汉代造型艺术造型简练生动,稚拙可爱。比如东汉说唱俑,左手抱鼓于腰部,右手持鼓槌,右脚高跷,整个神态表现出民间说唱艺人说到高潮时手舞足蹈的欢乐状态。该陶俑体态丰富,表情生动, 是中国俑人制作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汉代其他造型的陶塑制品,如

9、城堡、 楼阁等建筑模型,鸡、鸭、牛、羊等动物塑像,都极富有生活气息。汉代工艺造物的造型特点与上述艺术造型略有不同,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功能性的强调与审美性的结合。这一造型特点在汉代青铜器与陶瓷器上表现尤为突出。汉代青铜器形式多样,造型优美,主要品种有盆、盘、炉、镜、灯、鼓等等。其中铜灯的结构的合理性与造型设计的优雅生动尤其值得深入探讨。文章来源汉代铜灯可以从使用方式与造型上进行分类。 若从使用方式上划分主要有盘灯、吊灯、 虹管灯等几个品种;若从造型上来划分则有牛灯、 羊灯、 朱雀灯等象生的动物造型及长信宫灯的人物造型。不论哪种类型的灯具设计,都具有功能合理、结构科学、造型生动的特点。作为照明的用

10、具,汉代灯具的高度设计遵循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座灯灯具高度一般在20-50 厘米之间, 立灯高度一般在1 米左右。这一高度与汉代席地而坐,家具的高度设计都有密切关系。灯具内部结构安排科学,具有省材、易操作、易拆卸、易清洗的特点。外部造型并非从纯粹的装饰要求设计,而是与功能、结构紧密结合, 如虹管灯类导烟筒设计往往巧用人物或动物身体某个部分。雁鱼灯的导炯筒为修长的雁颈,长信宫灯则利用宫女袖管等不一而足。汉代灯具设计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自然, 形成了汉代灯具设计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以一斑窥全豹, 陶瓷器及其他器物的造型设计亦具有同样的风格特点。三、构图特点疏密有致,满而不乱是汉代装饰构图的主要特点。

11、这种装饰特点在汉代画像砖与织锦装饰图案中都有突出表现。四川大邑乡出土的戈射收获图画像砖,画像砖高、宽度都在四十公分左右。以浅浮雕的艺手法三、构图特点疏密有致, 满而不乱是汉代装饰构图的主要特点。这种装饰特点在汉代画像砖与织锦装饰图案中都有突出表现。四川大邑乡出土的戈射收获图画像砖,画像砖高、宽度都在四十公分左右。以浅浮雕的艺手法完成,线条流畅生动,注意整体动势与气氛的营造,是目前发现四川汉代画像砖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该画像砖构图完整, 整个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部分为戈射主题,下面部分为收割主题。在上图中, 空中大雁飞行,右面池塘鱼游莲荷之中, 左面部分为两人正搭弓射雁。成本管理论文下图

12、有6 人正在进行农收,其中一人挑担送饭、三人伏腰收割,两人扬镰似在割草。上下两个画面从空中到陆地、到水中,有鸟鱼、植物、人物等形象,内容丰富多变。整个画面虽采用填充式构图方法,但是画面主题鲜明,人物、动物安排错落有致,给人以井然有序的视觉感受与艺术效果。汉锦与唐锦织花工艺方面的区别 为经线起花,一为纬线起花。经线起花是一种“ 经丝彩色显花” 的丝织工艺,这种工艺所形成的纹饰,是一色的纬线,二至三色的织物花纹。这种纹饰的特点是同一种色彩上,同一种图案呈纵向整齐排列,自然形成一种带状的分割结构,使纹饰繁而不乱, 富有装饰意味。 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东汉时期“ 延年益寿大宜

13、子孙” 锦,褐色纬线织地,经线起黄、蓝二色纹饰,云纹与汉字“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 ” 综合工程论文呈纵向带状排列,使整个作品纹饰呈现出繁而不杂,满而不乱的构图特点。四、色彩制取与表达先秦周礼中记载了有关染色工艺的官员职责分工,文中记载:“ 地官掌染草 ” 。由此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草木染色工艺已很成熟,并成为政府官员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至汉代, 染料运用有两种, 一种是草木染, 又可称为植物染料;一种是矿物染料,这两种染料统称为自然染料。 自然染料与今天使用的化学染料相比较,具有色彩鲜亮而不炫目,久不褪色且环保的特点。马王堆出上的染织品色彩品种多达36 种之多,主要有朱红、棕、黄、褐、蓝、绿、黑等色

14、。 其中朱红色为矿物染料,在染织工艺及汉代漆器工艺中都被广泛运用;蓝色则是今天南通、 苏州等地区仍然在使用的蓝靛染,是一种植物染料;褐色是利用板栗壳之中的所含有的单宁酸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来制取,褐色是各种植物染色中牢度较好的一种;人口问题论文白色采用云母,黑色采用碳素与油的混合物,而其他诸种深浅色的变化则是加入不同媒染剂而成。汉代染色材料的调制与印、涂染工艺都很成熟。马王堆出土的各种印染织物,经过两千多年的地下腐蚀,出土之时依然色彩斑斓,令人慨叹。 自然颜料除了运用于印染工艺以外, 在青铜器的装饰纹饰中也常被使用。如 1963 年陕西西安红庙坡出土西汉“ 涟弧纹彩绘镜 ” ,镜背采用矿物颜料

15、彩绘,两千多年的时光流逝,颜色依然鲜亮明丽。镜背中心有一旋纽, 钮座四周为淡绿色地,上绘红色云气纹,间以四朵完整的红色花卉,外面一圈绿色地红色彩绘连弧纹。色彩对比强烈, 以旋纽为中心, 形成 6 个环形色圈, 每一个色圈都有宽窄的变化, 勾描完成的精致的彩绘花卉与大面积的色块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底、纹对比。 粗犷中不失典雅,十分耐看。在色彩表达中, 汉代色彩装饰也常常采用工艺的方式表现其材质本身的色泽。如始于商周时期的金银错工艺,在汉代被广泛运用于青铜镜、青铜灯、 炉的装饰中, 使金银色泽的对比充满着奢华的审美风格。鲁迅先生极为推崇汉唐文化艺术,认为汉唐的文化艺术处处表现出民族的自信,并称之为 “ 汉唐气魄 ” 。这种让今人时时怀想、念念不忘的“ 汉唐气魄 ” ,在汉代的装饰艺术中就表现为各种题材的大胆运用,生动活泼的造型、流畅的线条、 医学论文极富有想象力的纹饰、满而不乱的构图、 鲜亮而隽永的色彩等诸多装饰手法的综合运用,并形成了汉代在造物艺术中特有的“ 质、动、紧、味” 的装饰风格。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东方出版中心,1985:163。许慎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2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