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重点打印(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57437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2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重点打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物重点打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物重点打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物重点打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物重点打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重点打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重点打印(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价态;化合态;络合态(螯合态)金属有机物:亲硫重金属元素( 汞、镉、铅、锌、硒、铜、 砷等 ) 与人体组织某些酶的巯基(-SH) 有特别大的亲合力,能抑制酶的活性。 几种重要的形态分类:离子态、络合态、胶体态、代换态(可交换态) 、难溶态、有机结合态。 (1)在水体中的存在状态:游离态、络合态、纳米颗粒(胶体 ) 、悬浮颗粒态、沉积物。 (2)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存在状态:水溶态(间隙水) 、交换态、 碳酸盐结合态、 铁锰结合态、 有机质结合态 ( 腐 殖酸结合态)、残渣态( 难溶态 ) 。 酶的抑制作用分为:不可逆性抑制是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因不可逆性

2、结合引起的;非竞争性抑制 是一种可逆性抑制,污染物与酶分子的结合位置不是底物的结合位置,因此增加底物浓度,不能使抑制作用逆转; 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当底物浓度增加时,抑制作用减弱强弱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与底物浓度的相对比例;有些 污染物是通过生成中间代谢物抑制酶活性,造成化学损害 水环境污染可影响的生物行为:回避行为、捕食行为、学习行为、警惕行为 、社会行为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变化和DO 的变化,可把受污河流分成几段: 清洁区,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二、名词解释 环境 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 环境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学中, 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

3、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环境生物学 的定义: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污染: 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是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化特征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 严重。 环境效应 :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

4、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的分布定义: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仅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 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转化 的定义: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氧垂曲线的定义:在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的溶解氧(DO )发生变化。从污染 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可绘制一条DO 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指生物的合成作用和分解/ 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合成作 用指 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为生物

5、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分解 / 矿化作用 指生物 通过代谢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 生物转运: 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浓缩 :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 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生物积累 :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 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生物放大 :指在生态系统中

6、,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 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水体的富营养化: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 平衡的现象。 防护性生化反应:用来保护生物体抵抗污染物的伤害。其反应机理是通过降低细胞中游离污染物的浓度,从而防止 或限制细胞组成部分发生可能的有害反应。如混合功能氧化酶的诱导(后果:加快新陈代谢,生成水溶性代谢物, 从而加速排泄),金属硫蛋白的生成(增加对金属的束缚速度,从而降低金属的生物利用率)。 非防护性生化反应:不起保护作用的生化反应。反应机理多样,结果之一是

7、产生对生物体有害影响。如乙酰胆碱酯 酶的抑制( 50以上因抑制而产生可见的毒性效应),DNA加合物的生成(若导致突变会发生损害作用)。 酶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对 代谢活动起催化作用,本身不发生变化。 靶器官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成为靶 器官 。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能引起 50的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或浓度。 种群 :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具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群落 :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

8、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联合作用: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相加作用 :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112 协同作用 :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112 独立作用 :各污染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方式、作用部位、产生毒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因此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彼 此无关。 拮抗作用 :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小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单独作用强度。 生物测试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毒物 :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不良生

9、物反应的外来化学物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 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中毒 :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 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剂量效应关系:分别表示不同剂量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剂量与质效应发 生率之间的关系。 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表示一次染毒后,在一定时间内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 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随实验方法的改进而变化 最小有作用剂量( ME

10、L )/ 中毒阈剂量( TL):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 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半效应浓度(EC50 ):在一定时间内,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只有同种效应才能比较。 半数抑制浓度(IC50 ):是指能引起受试受试生物50%抑制的浓度。常用于对生长速率和活性的抑制。 致突变作用: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致畸作用: 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 致癌效应: 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 的作用 环境质量 :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

11、社 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性质及数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概念。 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 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指示生物 的概念:指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 状和变化的生物。 大肠菌群数 :大肠杆菌是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的、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状细菌。主要来 源于人畜粪便中,在肠道中普遍存在并且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故大肠杆菌群的检测作为监测水体是否受粪便污染的 指标。 种的多样性指数:是生物群落的种类和个体数

12、量的比值。 生物标志物: 化学污染物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改变,这些改变运用于监测和评价污染物的暴露及 其效应。 环境生物技术指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 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 细胞工程: 利用细胞学技术,有计划地改造细胞遗传结构,从而培育出人们所需要的生物品种或具有某些新性状的 细胞群体。 酶工程: 指利用生物有机体内酶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借助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装置,高效 优质地生产特定产品的技术。 发酵: 在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中,发酵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

13、种中 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生态工程: 指由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它可以是人工设计的一个群落、生态系统或更宏观的地域性生态空间。三、简答 如何理解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主要取决于其形态而非总量? 重金属离子的生态效应, 主要取决于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而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介质中, 如自由水合 离子、与各种天然配体形成的络合物、吸附于颗粒和胶体表面等, 这都将显著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因而仅根据重金属 总量已不能对其生态效应进行良好预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1)水的机械迁移作用(2)气

14、的机械迁移作用(3)重力的机械迁移 作用。物理化学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 的最重要的形式。(1)溶解沉淀作用、络合螯合作用、 吸附解吸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2)对于有机污染物,还包括: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生物化学 分解。生物迁移(1)生物污染物的吸收和累积作用(2)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3)生物通过食物链对污 染物(重金属,稳定有机物)的放大积累作用。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生物转化的过程【什么叫相、相反应,怎么发生的,什么酶参与的?】 相 I 过程 (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 活性基团( OH 、 SH 、 CO

15、OH、 NH2 )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I反应的主要类型:氧化反应:在混合 功能氧化酶系催化下进行。在氧化反应中,O2 中的一个氧原子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进入底物中。还原反应: 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酯键( 如:酯、酰胺、硫酸酯) 的水解。 相 II 过程 (反应):相I 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 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应。亦称结合反应。葡萄 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甘氨酸结合、

16、谷胱甘肽结合。 思考:许多生物外源性物质在环境中含量很低,通常在ppb级,为什么这么低的浓度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这是由于生物放大作用造成的,这样的生物外源性物质(1)难以生物降解(2)具有亲脂性。 (生物浓缩: C体内 C环境;生物积累:t (生长期),BCF ;生物放大:营养级,BCF ) 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有几种类型? 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传播(空气、水体、土壤微生物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微生物代谢产物(硫化氢,酸性矿水, 硝酸和亚硝酸,微生物毒素)。 污染物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的影响都有什么表现?对几种酶要了解。 生物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1. 混合功能氧化酶(MFO) MFO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I过程中的关键酶系,它们对人工化学品解毒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抗氧化防御系统酶 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是一类高诱导酶,催化O2生成 H2O2,消除活性氧。 b.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 ):以 H2O2为底物,催化形成H2O ,消除 H2O2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