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646701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2.72.7 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教案教案 1212(人教版必修四)(人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 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 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

2、较鉴赏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 2、诵读声声慢 。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 )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3、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 年,李清照 18 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 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 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2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 (公元 1129 年 8 月 18 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

4、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 “怎一个愁字了得!” ) (二)朗读,初步感受。1、生齐读。2、听录音朗读。 (三)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 、 “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借叙抒情:“寻寻觅觅”

5、、 “守着窗儿” ;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

6、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 。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 ,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 “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 ”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34、这愁苦如何排遣?结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7、) 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

8、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苏轼赤壁赋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 “李白一斗酒出百篇” ,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 “抽刀断水水更

9、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 (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离愁) 明确:“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 ,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晓来风急” ,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 、 “到黄昏”与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4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

10、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 “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 “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

11、的天涯沦落之感。 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

12、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

13、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5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作者俯视地上黄花) (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 “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 “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1) “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

14、似往时。 ”又勾起悼亡之悲。 (2) “有何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 、 “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

15、2)雨丝象征愁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老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

16、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是对前文的概括, “乍暖还寒” 、 “晚来风急” 、 “旧时雁过” 、 “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6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