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73199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 政治制度总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定义: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 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或国体与政体的总 和 ). 2.分类: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 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 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 3.分期:两大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 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 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专制主义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夏、商、夏、商、周周 ( (分封制、宗法制)

2、分封制、宗法制)秦秦清清 朝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形成发展发展(汉唐宋元)顶峰顶峰第一单元 单元线索特征单元线索特征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先秦 时期 (约 170万 年前 公 元前 221年 )先秦政治制度经历 了原始社会民主制(禅 让制)到夏商西周王位 世袭制、王族内部宗 法制、地方分封制再 到战国时期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萌 芽的演变历程 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 关系相结合,“家国一 体”;等级森严,带 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 的绝对集权第一单元 单元线索特征秦汉 至明 清(公 元前 221年 1840 年)秦朝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正式确立,经 历了

3、两汉时期继 承和发展、魏晋 隋唐时期的完善 巩固、宋元时期 的加强、明清时 期空前强化的演 变历程 以封建专制主义为 核心,皇权至上,凸显 人治和专制色彩;中 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中 央集权的基本矛盾之一 ,斗争的趋势是中央集 权不断加强;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是中央政府 内部一对基本矛盾,斗 争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 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 被废除主题 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 内容,其核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形成、发展和演变第一单元 复习指导策略复习指导策略1、分清时期: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两个时期, 2、把握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内容的梳理 。 3、狠抓基础: (1)对于

4、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可采用表格法,分析 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异同,归纳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采用线索归 纳法,围绕一条主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 、发展的演变历程;从两个方面:一是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 代皇权加强,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中 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制度、措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和消极作用。3本单元制度概念较多,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 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宗法 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科举制 等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

5、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 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4本单元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复 习时应重视将主干知识与现实社会热点联系起来综合 理解。如选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监察制度与反腐倡 廉现象、中央对地方管辖措施与国家统一等。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学习目标导航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 影响;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理解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皇帝制 度的创立及特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郡县制的运作 及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第1讲 主干考点梳理 考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 王权的承袭:

6、 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王位传承实行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通过占卜决定 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神化王权)。(2)行政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王对地方控制 力有限主干考点梳理2、西周的分封制概念目的实施前提 分封对象 权利诸侯义务诸侯国 (1)概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要履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 、朝觐述职等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鲁、齐、燕、卫、宋、晋等备注:西周有两次分封:武王克商、周公东征后(3)影响: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7、巩固统治); 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 治格局;传播文化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 制遭到破坏;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春 秋时期,逐步瓦解。【特别提醒】 (1)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 , 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 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2)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 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 关系。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天子 诸侯 卿大夫士庶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3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

8、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 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严格确立大小宗名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 宗与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4)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 治联系。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和“国” 的统一。 (4)结果: (5)作用: 保证了各级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 位; 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巩 固了分封制;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影响深远,宗法

9、观念成为传统思想之一(家谱 、祭祖)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四、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基本是承袭商末,但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时确立武王为世子,文王不在国内,武王代行国政。这种世子制度当时还是处在初创阶段,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6年,返位于成王时才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太子的制度。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嫡后无子,在众多妃

10、嫔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择立妃嫔家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庶子作为继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长。这种择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 000年的时间内被遵守为正统的定规。宗法制的核心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嫡子,即兄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礼记)。长子立为“嫡子”,为世代相传的大宗。而其余的庶子(即诸弟)即为别子,对长子来说是为小宗。从别子起要自立新宗,他即为这个宗的始祖,即“别子为祖”。别子的嫡长子也世代相传,“继别为宗”,也成了“百世不迁”的宗。而他的诸弟(庶子)不能继别,庶子之子也不能继别,只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即庶子

11、),即“继祢者为小宗”。(别子:即庶子。因为不能继承王位,与嫡长子有区别,故称为别子;继宗:继承别子的位置的嫡长子也是大宗;继称者:指小宗,除了大宗之外,还有庶子,这个庶子就是称;别子是他的后代的始祖,继承别子的嫡长子就是大宗,继承别子之庶子的是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就是小宗,因为小宗四世亲尽,不可能继承祭祀高祖的之父。因此,高祖的庙迁动于上,而继你的宗的同时交易与下。因为尊祖,所以才尊敬嫡长子,而尊敬嫡长子才是尊重祖称的具体表现。) 历史广角宗法制的发展宗法制是我国商周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其原则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宗法制虽然是奴隶制时代的政治制度,但它并没有

12、随着分封制的解体而完全瓦解,后来,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大小宗示意图请思考请思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例1、 阅读下列材料: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 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 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而

13、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解析】:提示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语“目的”和“原则”,由此组织 答案。答案: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 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地位。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 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 ,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 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

14、成为中国“九五” 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 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 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 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 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 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2)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 角度看,材料一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 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5、什么特点?解析:第(1)问,关键是从材料的事件挖掘事件背后所隐含的 危害,此材料为太子的废立问题,其破坏的是西周统治支柱的宗 法制;第(2)问,涉及史学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问题。(1)原因: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互 为表里,两者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进而影响到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 出“周亡矣”的感叹。(2)类型: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 行研究、政府主导。 【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 同作用有那些?同作用有那些?关系(1)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 为表里,相辅相成;(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共同作用: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 中央政权的管理 【探究活动】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 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 消极影响吗? 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