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558792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 论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读 写 结 合 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而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读写结合”是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除了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读写结合”上花大气力。一、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内涵(一)读 阅读教学中怎么读呢? 课

2、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 “读”占鳌头,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整个阅读

3、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地读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读,要对学生的读作出明确的要求,杜绝泛泛而读。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 , “逐句玩味” , “大 抵 观 书 须 先 熟 读,使 其 言 皆 若 出 于 吾 之 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

4、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的效果。 (二)写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的转变,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的转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得到思维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合二为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

5、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 ”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读”和“写” 。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能“说”会“写”才是实质性目的。而阅读教学中的写是在领会体验文情以外,领悟文中的写作精华,学习其中的好的表现手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写是听、说、读这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模仿和迁移,学会写作。如何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呢?这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只是考虑如何让学生读课文,而应该将阅读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因此,在阅读教

6、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一起探讨、交流意见,这样就可以使阅读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感受的层面上,而且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阅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们把阅读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使阅读成为他们智慧、灵感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二、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意义(一)读写结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

7、,更应重视其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有关专家指出,语言-思想-语言,这是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进入文章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内容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写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熏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上窗前的红气球一课,激趣: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众说纷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二)读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8、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新课标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一般说来,阅读是信息的输入,是对语言材料的储存和理解;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是运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要提高语文能力,读写两者不可偏废。要重视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除了理解、感悟文意,领会体验文情以外,更要十分注重领悟文中的写作精华,学习其中的好的表现手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实际上,读写之间既不是简单的由读决定写的被动过程,也不是简单

9、的由写促进读的主动过程,而是一个读写结合兼容共生的动态过程。从总体上看,读写训练是从表达的需要走向表达的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读写训练应是环环相扣,呈现往复上升的动态特点。用笔写是一个将自己的表达意向、表达意图生成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就是由内部言语生成外部言语的过程。在用笔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开动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重温自己对文本的审美感受,消除内部言语表现为外部言语形式之间的差异,使书面语言表达与内心表达的意向相吻合,这其实是进一步的阅读审美活动。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构成语文素养的要素很多,但语文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10、?这离不开读和写(当然还有听和说) 。这里的读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得到体验感悟。写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模仿和迁移,学会写作。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真的不用讲那么多,更不用满堂灌,其实,老师讲得再多,灌得再多也没有用,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但不是自己真正理解的东西,始终不会记忆牢固,更不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一些学生也曾反映,读起来好象明白,但执起笔来又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怎样组织语言文字。因此,教师与其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如省下气力,让学生读,让学生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就要执笔,执笔就要写字”的习惯。(三)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语文课程标准

11、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根据课标精神,就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三、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原则凡教育,其终归目的都是为了育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为旨归,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阅读品质和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鉴赏

12、能力等语文基本能力为基础,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格品质、人文素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自觉、自乐地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走进生活,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探索建构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够适应竞争社会要求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以及“人和人的发展”上,体现了鲜明的人本思想,具体来讲,应该做到:把握语文情感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二)全面发展原则著名教育科学家乌申斯基曾明确指出“在民族语言照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

13、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 ” 童庆炳先生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指出:“应该从怎样的高度看待中学语文教学呢?可以有两个高度:第一个高度,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读会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这一高度来看待中学语文教学诚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但我认为还不够,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人尽一份力量。 ”(三)迁移延展原则引进多种课程资源,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语文学习走向生活打开广阔的空间,如教科书、工

14、具书、其他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标牌广告等,也要关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特别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促使语文生活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碰撞,产生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如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共同讨论,从媒体查找有关资料,写出见解和体会。我们已成功进行了“校园拾荒者” 、 “学生该不该带手机” “我周围的环境” 、 “关于有奖让座”等专题活动,学生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展示研究成果。(四)探究对话原则

15、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批判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新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初识作者,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感知性阅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感受、领悟性阅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广泛对话;探索研究性阅读,即对文中重点段落、精彩语句的探索研究;质疑、批判、创新性阅读,即用审美的眼光给课文觅病指瑕;审美愉悦性阅读,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

16、与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对话,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借鉴迁移性阅读,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与生活对话;致用提高性阅读,走出文本,走出生活,形成能力。四、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常用方法现行的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读写结合的指导方法也很多,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现介绍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一)仿写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 ,可全面模仿九寨沟等文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