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556902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0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 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 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 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 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 本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2.唯物史观:第一,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

2、二,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三,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第四,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概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 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 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

3、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 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 映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 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 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 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2.构成要素:实体因素-劳动者、生产资料渗透性因素-科技、信息、教育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

4、力,而只是潜 在生产力; 科技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者中转化为生产力; 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科技是推动生产 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关系 1.概念:生产关系是人 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 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经济关系。 2.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 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 基础的生产关系1.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适应推动; 不适应阻碍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发展运动过程3.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按生产力发展

5、水平调整生产关系。(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什么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完

6、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 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 的、具体的统一。(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多样性: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

7、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 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 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 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 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 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第二节 社 会历史发展的 动力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

8、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时,是否促进生产力发 展,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适应生产力发展促 进;不适应阻碍。(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 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

9、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作用 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 更替 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阶级斗争的形式 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 而进行的斗争 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 利益 思想斗争:批判(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 的科学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 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阶级结构:初级阶段有资本主义因素 ,也有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趋

10、势:是逐渐趋于缓和但阶 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方式:不再是急风暴雨式的 群众运动,而变成少数的敌对分子同人民民主专政 的对抗。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 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 代替旧的社会制 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 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 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 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

11、会全面进步而 创造条件。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 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 途径和手段。.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二)科学

12、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 .科学技术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 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 主要的; .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 一定的消极后果: 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 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 段而产生的; 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三节 人民群 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作用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群众历史观人民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 泉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少数英雄决定历史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

13、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 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 历史创造者问题;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 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 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 指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 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起着决定

14、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奋勉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局限性: 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要受到人民群众自身精神文化条件的限制(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 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

15、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 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杰出人物: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英雄人物) .反面人物:(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 人的历史作用 .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比一般人站 得高看得远,发现规律 .是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团结、组织 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任务 .是历史任务的重大影响者对历史 人物的解决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历史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 .无产阶级领袖它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最具威信、最有经 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高职务的被称为领袖的 人的集团。.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在理论上,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 重大的理论贡献 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创立了不朽的功勋.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领袖 要尊重我们的领袖,热爱领袖 反对个人崇拜,敢于向权威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