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556876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8.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ept. of Anatom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医用局部解剖学第五章 腹部第一节 腹前外侧壁 皮肤较薄,皮纹横向,富弹性和延展性,可适应腹部膨 隆。皮肤除腹股沟附近以外,移动性大,有可供吻接 的浅血管,可作皮瓣移植用。 浅筋膜1结构 较厚,脂肪和疏松 结缔组织构成,含浅血管、浅 淋巴管和皮神经。在下腹部明 显分为两层:1) Camper筋膜:浅层, 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连,富 含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2) Scarpa筋膜:深层,富有弹 性纤维的膜样层,又称膜性层。此 层在前正中线附着于白线,两侧则 向下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5 cm处 附着

2、于股部阔筋膜;在耻骨联合及 耻骨结节之间向下连接阴囊肉膜, 并与浅会阴筋膜(Colles筋膜)相延 续。Scarpa筋膜与腹前外侧壁肌层 之间的间隙与会阴浅隙相交通。尿 道球部断裂时,尿液渗到会阴浅隙 ,亦可蔓延到同侧的腹前外侧壁 Scarpa筋膜的深面,但不能越过中 线至对侧和进入股部。 2浅动脉 上半部有细小的肋 间后动脉的分支,脐以下有较 大的两条浅动脉。 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 脉,穿筛筋膜浅出,越过腹股 沟韧带的中、内1/3交界处, 垂直上行于浅筋膜浅、深两层 之间。腹壁浅动脉多数可分为 内、外侧两主支,经股动脉起 点下方2.5 cm处向上作一垂 线,线的内侧为内侧支,外侧 为外侧支。

3、 旋髂浅动脉:腹股沟韧 带中点下方约1.5 cm起自股 动脉的侧壁(可与腹壁浅动脉 共干),在浅筋膜的浅、深两 层之间,走向髂前上棘,分布 于腹前外侧壁下外侧份。 3浅静脉 行于浅 筋膜浅层内,行程方向 与动脉相似,丰富,吻 合成网,在脐区更多形 成脐周静脉网。回流:脐以上静脉胸腹壁静 脉胸外侧静脉腋静 脉;或腹壁上静 脉胸廓内静脉头臂 静脉;脐以下静脉腹壁浅静 脉大隐静脉;或腹壁下静 脉髂外静脉;附脐静脉肝门静脉: 肝门静脉高压时,可形 成脐周静脉曲张(海蛇头 )。 4浅淋巴管:脐平面以上的注入腋淋巴结;脐平面以下的注入腹股沟浅淋 巴结;通过肝圆韧带内的淋巴管,可 使腹壁淋巴管与肝门处的淋巴

4、管 相交通。 5皮神经节段性分布:剑突平面 T6;肋弓平面 T8;脐平面 T10;脐耻中点 T12;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 方的平面 L1 肌层腹直肌、锥状肌:正中 线两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 腹横肌:纤维方向各异, 互相交叉排列。1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腹直肌:包在腹直肌 鞘内,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 肌,有34条腱划,腱划 紧密地与腹直肌鞘前层愈着 ,在剑突至脐之间有3条, 脐下1条。腹直肌与腹直肌 鞘后层之间无愈着,易于分 离。腱划处有血管,手术时 切开腱划应注意止血。 腹直肌鞘:由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前、后两层, 在腹直肌外侧缘外侧相结合后呈半月形,称半月线。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

5、的前层;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在脐下45 cm附近呈凸向上的弓 形游离下缘,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 以下,三块扁肌的腱膜均移行为腹直肌 鞘的前层,腹直肌鞘的后层缺如,腹直 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接触。 半环线 (腹)白线:两侧腹前外侧壁 的三层扁肌腱膜在前正中线上相 互交织而成,附着于剑突和耻骨 联合之间。上宽下窄,脐以上宽 约1 cm,坚韧少血管。上腹部正中切口:出血少,可 因供血不足而影响切口愈合。下腹部正中切口:腹直肌靠近 ,有肌肉加强,血供较充分,较 少发生切口疝或创口哆开。 (腹)白线2腹外斜肌 肌纤维自外上斜向 内下方。第9肋软骨至髂前上棘之间的弧 形线上移行为腱膜

6、,在髂前上棘与 脐的连线以下则完全为腱膜。腹外斜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 鞘前层后,止于(腹)白线,下缘的 腱纤维附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 间,并向内返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 带。 腹外斜肌3腹内斜肌上部纤维:外下向内 上方斜行;下部纤维:向下内方 斜行。至腹直肌外侧移行为 腱膜,分成两层参与构成 腹直肌鞘的前、后层,然 后止于(腹)白线。 腹内斜肌4腹横肌肌纤维自后外向前内横行 ,至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 ,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层。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有 第7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 经及伴行的血管、髂腹下神 经、髂腹股沟神经过。男性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 下部肌束共同形成提睾肌。 提睾肌腹横肌 腹横筋膜位于腹

7、横肌和腹直肌鞘的深面,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向上连接膈下筋膜,向下移行于髂筋膜和盆部筋膜。上腹部:较薄弱,向下逐渐增厚,近腹股沟韧带、腹直 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后层以及弓状线以下的部分较致密。腹横筋膜与腹横肌结合疏松,但与腹直肌鞘后层紧密愈 着,手术时常作为一层切开。腹横筋膜在腹股沟管深环处随睾丸下降延续为精索内筋 膜。 腹横筋膜腹横筋膜精索内筋膜精索内筋膜 腹膜外组织又称腹膜外筋膜或腹膜外脂肪,是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疏松结 缔组织,上腹部比较薄弱,向下脂肪组织较多,将腹横筋膜与壁腹膜 分隔,形成一潜在性的腹膜外间隙,与后方的腹膜后间隙,盆部的腹 膜外间隙(盆筋膜间隙)相延续。当这些间隙发生炎

8、症时,脓液可互相 蔓延,常向下方形成髂窝脓肿。临床上通过腹膜外间隙可行膀胱、子宫、输尿管、腰交感干神经节 等腹膜外手术。 壁腹膜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上腹部腹横筋膜和腹膜外组织均 较薄弱,膈下腹膜与膈紧密愈着,由于受膈运动的影响, 张力较大,上腹部切口缝合腹膜时极易撕裂,宜将其与腹 直肌鞘的后层一起缝合。 四、临床要点1下腹部皮瓣髂腹股沟皮瓣:营养动脉为旋髂浅动脉;下腹部皮瓣:营养动脉为腹壁浅动脉。 2常用的腹壁切口切口选择,遵循的原则: 位置适当; 长度适宜; 便于延长; 减小损伤; 切口方向与皮纹一致。 纵切口1) 正中切口:上腹部正中切口:皮肤、浅筋膜 、(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组 织

9、、壁腹膜。下腹部正中切口:2) 旁正中切口:为在前正中线旁 开2 cm处与正中线平行的切口。皮 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牵拉 腹直肌至外侧、腹直肌鞘后层、腹 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3) 经腹直肌切口:是与旁正 中切口相同的位置上或者稍外侧 所作的切口。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内1/3处钝性分离)、 腹直肌鞘后层、腹膜外组织、壁 腹膜。 斜切口1) 肋缘下斜切口(Kocher切 口):剑突下向外,肋弓下缘下方 约2.5 cm处与肋弓平行。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切口内侧)、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腹横肌(切口外侧)、腹 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组 织、壁腹膜。2) 右下腹部斜切口(McBurney 切口):右髂前上棘至脐连线的外、 中1/3交点处作与该线垂直的切口 ,上1/3在连线的上方,下2/3在 连线的下方。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钝性分离)、腹 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3) 腹股沟部斜切口:起自腹股 沟韧带中点上方2 cm处,与腹 股沟韧带平行斜向内下,止于耻 骨结节上方。 横切口:位于肋弓与髂嵴之间的区域内 ,顺皮纹切开两侧腹前外侧壁的 全部肌肉。 胸腹联合切口:自第7或第8 肋间隙,由腋后线沿肋间向前, 经肋弓至上腹部。除切断腹壁肌( 背阔肌、前锯肌、腹外斜肌)外, 尚需切断肋间肌、膈肌,打开胸 膜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