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册整理.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548577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册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七册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七册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七册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七册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册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册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中国历史专题(第七册)(一)中国历史专题(第七册)1、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仁,希望通过仁爱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 )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还辐射东亚,

2、形成“儒家文化圈” ,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1.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1)孔孟之道)孔孟之道(C)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发展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a.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创始人孔子针对 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b.孔子的主张 “礼” ,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以“礼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 行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仁” , “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仁”作为作为 最高的道

3、德准则最高的道德准则, “仁”就是“爱人” ,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 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义” ,孔子以孔子以“义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 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a.背景: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局面。b.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 连年战乱、

4、民不聊生的局面。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荀子的思想“性恶论”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2)儒学的经学化()儒学的经学化(B) a.原因(背景): 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 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系统提 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君权神授” ,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 。顺应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思想上的统一 维护

5、政治上的统一。 b.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c.措施:儒家典籍被称为“经” ,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武帝规定诗 书 礼 易 春秋为“五经” ,设立五经博士。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 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d.影响: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位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 学士的普遍追求。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影响广泛而深远。2.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程朱理学(B)以理学形态出现的新儒学已达

6、到儒学发展的最高阶段a.背景:唐代中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 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唐宋科举制文官体制两宋商业的繁荣佛教的影响等)b.内容: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融合佛、道思想,将 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贡献最突出的有程颐、程颢和朱熹。c.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 于现实社会之中。提出“明天理、灭人欲” 。d.实质: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

7、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社会追求, 提出“格物致知” 。e.影响:“二程” 、朱熹的学说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 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世人习称“程朱理学” 。(2)王守仁的)王守仁的“致良知致良知”:“心即理”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致良知”3.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文化的传播(1)辐射东亚)辐射东亚 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 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2、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

8、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9、1.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潮流的演进 (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洋务派的主张,洋务运动 1861)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第一阶段:明末清初,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进行。 (第三分册/28) 第二阶段:晚清民初,在列强打开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展开随着时势的推移, “西学”的内涵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 星星地学习西方,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2)进化论的输入)进化论的输入a 背景:甲午战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 民族危机深重 瓜分狂潮 甲午战败后,康、梁等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

10、,并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维 新变法思想。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b1897 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 ,系统地介绍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3)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1905 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民报 。 “民族” 、 “民权” 、 “民生”三大主义。 “三民主义”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是一 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宣传和鼓动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最终取

11、得武昌起义 的胜利,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联系第五分册 辛亥)1.新文化运动的勃兴新文化运动的勃兴(1) “德先生德先生”与与“赛先生赛先生” (B)a 背景 促成了君主制度的终结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洪 宪帝制)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希望击得粉碎。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 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b 开始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青年杂 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c 中心北京大学,在蔡

12、元培的主持下,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d 前期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 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 重要的是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e 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 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 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中西文化论战()中西文化论战(B-)a 新青年问世后,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从 1916 年起, 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

13、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 锋相对的反驳。b 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章士钊、梁 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 文化。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 、 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深刻阐 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c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 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 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 在着绝对化、简单

14、化的倾向。(3)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重要内容。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8 年李大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 庶民的胜利 ,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1919 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 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一种革命理论转变 为巨大的政治力量。3.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1)第一条铁路与交通通讯的改进)第一条铁路与交通通讯的改进a 1881年,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b 20世纪初年,上海、天津等城市相继引进汽车,

15、有轨汽车和无轨汽车成为城市的公共 交通工具(2)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民间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以戊戌维新时期的学会为发端。1895年,在康有为的活动 下,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随后,康有为成立上海强学会。这些学会或鼓吹政治 变革,或传播吸血新知。或致力于风俗改良,对于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集聚变 法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a 背景 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 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 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

16、、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 俗的变革。b 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其意义在于破除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 代之以人格的平等。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B) 政治:政治:西方政治思想(议会制、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思想等)的传入,对中国政治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 【戊戌维新、清末新政(立宪) 、五四运动、北伐,共产革命】 ,都 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 经济:经济:新的经济思想+民族主义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管理、金融等技术的传 入及应用,改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铁路) 、生产方式(机器) 、等基本经济事物。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崭新的世界 观和历史观。共和革命 新文化运动,传统的思想文化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 儒家思想及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