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754847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7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1马文军1,2,李晓红31鲁东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64025) 2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100083) 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3) E-mail: 摘摘 要要: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仅仅通过自身创造货币信用这种独特机制的作 用, 就可以促进经济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并可因此构建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 名义经济增长模型和均衡经济增长模型。 本文的分析使商业银行基于创造货币信用机制促进 经济增长的内在基理得到充分揭示,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不

2、可替代的“源动力机”地位得 到清晰界定,商业银行如何相机抉择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也有了明确答案。 关键词关键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 一直是金融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中介功能1。马克思曾这样表述:商业银行“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的身份出现”,“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2。而熊彼特和莱文等人则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 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储蓄动员、 资源配置、 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以及提供支付系

3、统等, 影响资本形成、 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最终降低信息与交易费用,减少或消除市场摩擦,促进经济增长3-5。客观地说,中介和降低交易成本是一般性企业都具备的基本功能, 商业银行是企业, 其当然具备这些功能。 不过,商业银行又是非常特殊的企业, 如果仅仅从中介和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阐述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实际上就把商业银行混同于了一般性企业,难以体现其在经济增长中的独特功能。 与一般性企业相比, 创造货币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独特机制所在。 不过有关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研究,往往是在把商业银行作为整个货币体系一个有机传动部分的前提下,重点研究动态的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变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4、法定准备金率等,通过商业银行的有机传动, 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从而影响经济体系的发展运行。 其着眼点往往是中央银行, 主要应用领域也往往被先天性地界定于中央银行需要发行基础货币数量的计量和法定准备金率的估算等宏观货币政策领域6。而从创造货币信用独特机制着眼,单纯就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则非常鲜见。 还值得一提的是, 有许多学者运用回归分析等数量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探索了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7-12。不过这种实证性的研究,只是对商业银行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客观事实的表象揭示, 却不是内在原因和规律的发掘, 而且在许多时候这些实证研究只是揭示了商业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客观存在的相

5、互促进关系, 但至于谁因谁果却难以得到合理的分辨,令人遗憾。 本文认为, 商业银行由于其独特的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存在, 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天然而强大的内在推动机。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仅仅通过这种独特机制的作用, 就可以促进经济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并可因此构建一个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名义经济增长模型和均衡经济增长模型。 相关研究并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投资子乘数理论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G0114-70401007)和“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建设计划”(XK100190441)的资助。 - 1 -http:/ 未见到,本文

6、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1.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名义经济增长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名义经济增长 1.1 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名义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名义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为分析方便期间,首先需要给出如下必要前提: 前提一, 不考虑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之外的其它功能。 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信用的独特功能,此外还具有中介、投资等一般性企业所具有的功能,而这些一般性功能显然也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本文主要是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讨论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就不应该考虑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之外的其它功能。 前提二,不考虑中央银

7、行的影响。如上所述,以往人们提及创造货币信用机制时,总是有意无意将其与中央银行采取的宏观货币政策联系起来, 其所讨论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重点的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整个货币体系, 而不是单独讨论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因此,要想从创造货币信用的角度单独讨论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必须有以上前提。 同时为分析方便期间,首先需要进行如下必要假设: 假设一, 第一期国民收入引致的最初存款引发的后续各轮存贷款在第二期全部完成。 事实上, 由于最初存款引发后续存贷款的轮数是无限的, 而后续每一轮存贷款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限, 所以最初存款引发的后续存贷款将会永远持续下去, 而不可能在第

8、二期全部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假设是不合适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期之前各时点形成的存款, 其分别会在第二期引发一定轮数的后续存贷款, 从而对第一期最初存款引发的发生在第二期之外的各轮存贷款形成一种补偿。 一般来说, 第一期之前各时点形成的存款在第二期引发形成的存贷款量, 小于第一期最初存款引发的发生在第二期之外的各轮存贷款量, 但却不会有太大差距。 考虑到这种补偿作用, 关于第一期最初存款引发的后续各轮存贷款在第二期全部完成的假设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了。 假设二, 不同时期的社会边际储蓄倾向、 银行各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占该轮存款总量的比例、 银行各轮新增存款中

9、被提贷出来并通过银行转帐形式流通的资金占该轮存款总量的比例都是相同的。 假设三, 基于第一期国民收入会引致一个直接的消费投资, 基于第一期国民收入引致的最初存款而引发的后续各轮存贷款,也会引致相应轮次的消费投资,分析方便期间,均假设这些不同轮次形成的消费投资在第二期形成一个完整轮次的流通, 或者说这些不同轮次形成的消费投资在第二期的周转次数均为 1。 根据以上假设,用NI1、NI2、MPC、MPS、X、Y、G分别表示第一期国民收入、第二期国民收入、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社会边际储蓄倾向、银行各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占该轮存款总量的比例、 银行各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通过银行以

10、转帐形式进行的资金占该轮存款总量的比例、 第二期相比于第一期的经济增长率, 则可借助下图 1 进行分析: - 2 -http:/ 储蓄NI1MPSY消投NI1MPSX储蓄NI1MPSY2消投NI1MPSYX储蓄NI1MPSYN消投NI1MPSYn - 1X 有效需求NI1MPC消投NI1MPC 储蓄 NI1MPS 有效需求NI1MPSX/(1-Y) 二期国民收入NI1MPC+NI1MPSX/(1-Y)一 期 国 民 收 入 NI1商 行 体 系经济增长率 MPS(X+Y-1)/(1-Y) 图 1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流程示意图 第一期国民收入NI1,被提供贡献的社会各阶层获得后

11、,会分成两部分处理,一部分为消费投资,另一部分为存款。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为MPC,社会边际储蓄倾向为MPS,则可知第一期国民收入将形成的消费投资量为NI1MPC, 储蓄存款量为NI1MPS。 显然, NI1MPCNI1MPSNI1。 第一期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投资的部分NI1MPC,因其在第二期的周转次数为 1,将转化为第二期等额的有效需求,从而转化为第二期等额的国民收入。 第一期国民收入中用于储蓄存款的部分NI1MPS,实际上会被银行划分为 2 部分,一是在银行隐匿下来的资金, 二是流出银行进入社会的资金。 流出银行进入社会的资金显然包括被储户提取的资金和银行贷出的资金两部分, 统称提贷资金。

12、提贷资金在实际中还会进一步分成 2 部分, 一是提贷出来以后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 一是提贷出来以后留置手头而没有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 银行各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占该轮存款总量的比例为X,则可知银行本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量为NI1MPSX。由于这部分资金在第二期的周转次数为 1,将转化为第二期等额的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 在银行转帐形式日益普及的今天, 银行最初存款中被提贷出来的资金中, 将会有一定的比例通过银行转帐的形式流通。 银行各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通过银行以转帐形式流通的资金占该轮存款总量的比例为Y,可知银行本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通过银行

13、以转帐形式流通的资金量为NI1MPSY。这就意味着银行基于最初存款NI1MPS就会在后面形成数量为NI1MPSY的第二轮后续存款。 总量为NI1MPSY的第二轮后续存款形成后,基于同样的原理,将导致其中比例为X、总量为NI1MPSYX的部分资金被提贷出来以后用于消费投资, 从而转化为第二期等额的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同时其中比例为Y、总量为NI1MPSY2的部分资金因采取银行转帐形式流通而形成第三轮后续存款。 显然, 由于银行转帐形式的存在, 第三轮后续存款还会导致第四轮消费投资和后续存款,第四轮后续存款还会导致第五轮消费投资和后续存款、,最后形成的后续存款轮数将是无穷大。基于同样的原理可推知:

14、 第三轮后续存款导致的第四轮消费投资为NI1MPSY2X,后续存款为NI1MPSY3; 第四轮后续存款导致的第五轮消费投资为NI1MPSY3X,后续存款为NI1MPSY4; 、 第(n-1)轮后续存款导致的第n轮消费投资为NI1MPSYn-1X。 基于以上分析,则基于第一期国民收入NI1而在第二期导致形成的消费投资总量从而国民收入NI2为: - 3 -http:/ ()YMPSXNIMPCNIYYYYMPSXNIMPCNIXMPSYNIXMPSYNIMPSYXNIMPSXNIMPCNINInn+=+=+=111 1132 111 12 11112 LL则可知第二期与第一期相比的经济增长率 G

15、为: (1) () YYXMPSMPSYMPSXMPCYMPSXNINIMPCNIYMPSXNINININIG+=+=+=1111111111112这就是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经济增长模型。 特别指出, 式 (1)的实质含义,是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 仅仅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而导致货币供给量保证的经济增长模型, 因此是名义经济增长模型, 而不是综合考虑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经济增长模型。式中,MPS、X、Y 分别表示社会边际储蓄倾向、银行各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占该轮存款总量的比例、 银行各轮新增存款中被提贷出来并通过银行转帐形式流通的资金占该轮存款总

16、量的比例,其波动范围均为大于 0 小于 1。 1.2 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名义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与应用基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的名义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与应用 就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在名义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言, 在现实中一般要面对处理的问题有两类, 一是判断和计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在名义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是相机抉择以使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在名义经济增长中发挥最佳作用。 显然, 本研究完全可以解决这两个现实问题。 (一)判断和计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在名义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判断和计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在名义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包括定性判断与定量计量两种。 定性判断就是判断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机制是促进了名义经济增长还是导致了名义经济衰退。 定量计量就是利用收集的相关统计数据计量商业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