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幼儿园游戏活动.jsp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498525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幼儿园游戏活动.jsp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第七章幼儿园游戏活动.jsp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第七章幼儿园游戏活动.jsp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第七章幼儿园游戏活动.jsp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第七章幼儿园游戏活动.jsp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幼儿园游戏活动.js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幼儿园游戏活动.jsp(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幼儿园游戏活动幼儿园游戏活动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游戏: :视频视频第一节第一节 游戏概念与意义游戏概念与意义一、游戏的涵义一、游戏的涵义在我国在我国“游戏游戏”一词与一词与“嬉戏嬉戏”、“玩耍玩耍”极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play”和和“game”game”两两词,主要切近词,主要切近playplay,因为,因为game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

2、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于1919世纪中期以后。世纪中期以后。柏拉图柏拉图: : 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 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 : 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 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 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 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望常受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 他的

3、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 它。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 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正 常发展。皮亚杰认为皮亚杰认为“ “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 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 ”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 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 不成熟,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不成熟,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 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 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

4、实地重复范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 型的动作,即模仿;别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型的动作,即模仿;别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 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 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这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这 就是游戏。就是游戏。 皮亚杰经典试验上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 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 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 玩具了。 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 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 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 w我国教育大辞典(

5、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 卷P218“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 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 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 会活动。特点是:趣味性 具体性 虚 幻性 自由自愿性 社会性。w刘焱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 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 创造性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 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 活动活动, ,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毛曙阳在毛曙阳在关于幼儿游戏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关

6、于幼儿游戏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 价值的思考价值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一文中指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游戏从本质上说是 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 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游戏的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游戏的 最内在本质。最内在本质。”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 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 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

7、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 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围世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 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在假想的情

8、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郑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郑 健成主编健成主编20082008)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 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 义的活动。(阎水金)义的活动。(阎水金)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活动, ,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游戏的概念游戏的概念1 1、

9、早期传统游戏理论(古典游戏理论)、早期传统游戏理论(古典游戏理论) 一战之前一战之前2 2、现代游戏理论、现代游戏理论二、游戏理论二、游戏理论(一)(一) 游戏的理解游戏的理解 经典的游戏理论经典的游戏理论 1 1、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 2 2、松弛说、松弛说 3 3、预演说、预演说 4 4、复演说、复演说 当代的游戏理论当代的游戏理论 1 1、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2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说)(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说) 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代表人

10、物:德国思想家席勒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 需要,在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需要,在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 那就是多余的精力。那就是多余的精力。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 掉。掉。 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 余能量的一种方式。余能量的一种方式。可取之处:可取之处:1 1、为何孩子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室内智力活动、为何孩子在从事了一

11、段时间的室内智力活动以后,会迫不及待地在操场上奔跑、追逐;以后,会迫不及待地在操场上奔跑、追逐;2 2、为何孩子们的精力总是看上去要比成人的旺、为何孩子们的精力总是看上去要比成人的旺盛,因为成人的一部分精力用于谋生活动;盛,因为成人的一部分精力用于谋生活动;3 3、为何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因为其、为何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因为其满足生存所需求的精力更少也更有有效。满足生存所需求的精力更少也更有有效。局限性: 1、认为这是一种没有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 2、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孩子总是游戏到精疲力竭 的程度,随即又开始游戏; 3、进化论认为,对人类生存有利的行为特性才 会代代延续,而游戏

12、被认为是多余的,对生存不 必需的活动,却一代代延续,甚至越高级的动物 对它越需要,这似乎与进化论的观点产生矛盾; 4、认为这种观点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如一只 猫吃老鼠,消耗了一部分精力,但无人认为这只 猫在消耗多余的精力;而一只猫在玩皮球时同样 多的精力消耗会发生。哪部分是多余的?(二)松弛说(松弛消谴说)(二)松弛说(松弛消谴说)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 德国哲学家帕特德国哲学家帕特 里克里克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认为,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认为,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 需要有一种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失去的精力得以需要有一种

13、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失去的精力得以 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 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此理论的实际意义:此理论的实际意义: 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在幼儿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在幼儿 教育中,这个理论则可使幼儿的生活处于一种动静教育中,这个理论则可使幼儿的生活处于一种动静 交替、有张有弛的有序结构中。交替、有张有弛的有序结构中。此理论的局限性:此理论的局限性:1 1、这种观点把体力方面的艰苦劳动所产生的疲、这种观点把体力方面的艰苦劳动所产生的疲劳,看成

14、是少于脑力紧张的劳动,那么,它就无劳,看成是少于脑力紧张的劳动,那么,它就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2 2、如果游戏确实具有一种可以从工作压力中得、如果游戏确实具有一种可以从工作压力中得到恢复的功能,那么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到恢复的功能,那么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3 3、指导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这就排除、指导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这就排除了许多智力参与的游戏活动。了许多智力参与的游戏活动。(三)预演说(三)预演说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罗斯。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罗斯。主要观点:主要观点: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认为

15、儿童游戏是他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认为儿童游戏是他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于他将来成人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设身于这样于他将来成人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设身于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此观点的价值:此观点的价值:第一个强调了游戏的实践意义,强调了游戏中的学习,把游第一个强调了游戏的实践意义,强调了游戏中的学习,把游戏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戏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此观点的局限性:此观点的局限性:他颠倒了游戏和劳动的关系,颠倒了游戏和童年的关系

16、。他颠倒了游戏和劳动的关系,颠倒了游戏和童年的关系。(四)复演论(四)复演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认为,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认为,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 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通过游戏的重演,使个体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通过游戏的重演,使个体 逐步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做逐步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做 准备。准备。 复演论的意义:复演论的意义: 它以一种近于玄乎的观点解释了儿童的游戏,似它以一种近于玄乎的观点解释了儿童的游戏,似乎倒也说明了某些看似平常的问题。我们可以想乎倒也说明了某些看似平常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儿童的动作表象思维与原始民族接近,其游象,儿童的动作表象思维与原始民族接近,其游戏行为具有原始稚拙的形态也就能够理解了。戏行为具有原始稚拙的形态也就能够理解了。w w此观点的局限性:此观点的局限性:w w1 1、理论缺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