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1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89906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用1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生用1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生用1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生用1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生用1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用1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用1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楚州中学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林蔚侠史月凤审核:张锐 NO:08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目标: 1 掌握能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复习方法2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特殊的实词现象3 学习运用几种方法帮助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几种方法帮助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教学难点: 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特殊的实词现象教学课时: 三课时资料链接: 考点解读 关于文言实词, 考试说明 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

2、,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 个。除了这些, 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 考查形式 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二是在翻译句子中灵活考查

3、实词的语境意义。 备考方略 平时学习中应注意:1 牢记课本上出现的重点实词的义项;2 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3 勤动手做一些翻译训练并有意识地积累常用实词的义项;4 科学训练,培养迁移推断能力; 典型考题 :(2013 年江苏卷)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

4、:“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楚州中学 2015-

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林蔚侠史月凤审核:张锐 NO:082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 及即尊位及:等到C. 时台制,疾

6、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 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教学过程先举例了解古汉语中实词常见的几种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一. 古今异义(一)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 词义扩大。 如“江” “河” ,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 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 “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7、(2) 词义缩小。如“金” ,古代泛指金属, “金就砺则利” ,现在专指黄金; “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 “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 小米 ) , 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 “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 “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 词义转移。如“去” ,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 ,古指跑, “走马看花” , “弃甲曳兵而走” ;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 “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 。 “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 “穷则独善其身” ;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 ;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

8、畜,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卑鄙无耻” 。 “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 “指示”、 “地方” 、 “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 “社稷”、 “左右”、 “足下”等。(二)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

9、今义。(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_ 今义: _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_ 今义: _ (3)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 _ 今义: _ 楚州中学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林蔚侠史月凤审核:张锐 NO:083 (4)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义: _ 今义: _ (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 _ 今义: _ (6)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 _ 今义: _ (7)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 _ 今义: _ (8)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古义: _ 今义: _ 二、通假字:(一)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

10、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莫” ,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 “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二)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系向牛头充炭直(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5) 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1、7) 赢粮而景从 (8)风吹草低见牛羊(9) 张良出,要项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一词多义:(一)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 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

12、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 ”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 ,如项羽本纪 :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 “马上”,如鸿门宴 :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二) 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就(1) 金就砺则利 ( ) (2)连辟公府不就 ( ) (3) 一蹴而就 ( ) (4) 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5) 若无罪而就死地( ) (6)乃谢客就车 ( ) 2负

13、楚州中学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林蔚侠史月凤审核:张锐 NO:084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3) 秦贪,负其强( )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5)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 (6)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7)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四、偏义复词(一)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 “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 “兄弟” 指“弟弟” ; “万一有个好

14、歹怎么得了”, “好歹”指“歹” ,多指生命危险; “他可惹下是非了” , “是非”指“非” ,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国”是诸侯的封地, “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 “昼夜勤作息” ,只有“作”的意义。 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二) 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其日牛马嘶 ( ) (3)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