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意象研究述评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446650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意象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艺术意象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艺术意象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艺术意象研究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艺术意象研究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意象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意象研究述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第期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卷 第期位、第期艺术 意象 研 究述评金声“意象”是古今中外文艺理论所共同应用的一个概念,这在中西诗学中是很难得的。但是当代中国文论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这 一理论范畴的研究,直到八十年代由于西方 意象派诗歌理论的反拨,才引起 国内理论家的 反思。近十几年,对意象研究掀起了一个热 潮,与之有关的论文论著数以百计,有人把它视作“文艺学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或者视 为诗学研究的核 心以及诗 的“独立自足的符号 系统”,予以意象极高的学术地位,并在理 论上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散乱、重复、各执一端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有必要加以整理和评介,将研究引向深入。下 面分几个方面对意象

2、研究的成果进行琉理概括,以备参考。一、探本溯 源。由于历史的原 因,我国很长一段时间轻视传统 文化,文艺理论基本上 是套用西欧理论,以致有人把意象艺术误以为源于本世纪早期欧美的意象派,把它当作舶来品后来敏泽、陈良运等 先生 经 过 深入研 究和 考证,证明欧美意 象 派所使用的这一英 语单词,包括“象”、“肖像”、“映像”、“物象”等多种意 义,不能与“意象”完全等同。而意象”概念在 中国古代早已有了,欧美意象派的主将庞德恰恰是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才悟创意象诗的。他解释为“思想与感情的复合体”,“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情绪”,与我国古代诗文理论中“意象”的内涵大致相通,所以说,“将

3、译为意象,是洋遵中例”。那么,意象论的源头是怎样形成的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周 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筋”。还 有人更进一步 由“象”这一词追溯,从尚书说命上中发现 了殷高宗武丁据梦之幻象求索傅说为相的记载,找到了这一词的最早出处,并体悟出它的原始 本义“即是一种据 现实产生而又暂存于心意中的、虚幻而又具体的形 象。”这对我们把握“意象”的本质有很大启发。不过这时的“象”这 一词还 只是一种描述性的,最早用于某种范畴的是老子,老子的“象”已不是具体的物象形象,而是与其“道”相关的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恍兮惚兮”的虚幻之象,已带有哲学意蕴了。而周易第一个将象与意结合起来,开 了

4、意象之辩的先河。不过,“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却是在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中。刘群继王充之后 明确地使用“意象”一词,并第一次引进文学理论之中,使之逐渐成为古典文论的重要范畴,并广泛使用。如果说以上学者侧重于意象 字词 和概念的考证索源的话,那么杨匡汉 先生则侧重于从文化宏观角度来研讨意象的发生和发展。他指出,周易注重“立象”,庄子注重“得意”,两者形成一种互 补,虽然没有把“意象”作 为一个组词、一个完整的概念提 出来,但强调以象达意,形成了中国意象理论的先河。然后他又考察了佛教、玄学的兴起影响,认为促进了“立 象以尽意”。而意象理论 趋于成熟,大体上是 明清期 间。但是,杨先 生不赞成因我 国古代

5、典籍中较早涉及“意象”而拚“古已有之”的天帝心态,反 而十分细 致 地从文化 发 展的大背景角度 与西方意 象 观比较研 究,发 现“西 方诗人与学 者关于的探讨与理解,除了有一些受到中国古典诗词与诗论的影响并可以相通达的内容外尚提 出了一些中国传统诗学所忽略,而可以为现代意象理论和诗美 创造融合所吸收的东西。”诸如“整体性情感意象的唤起”,“由于引进神秘感和潜意识的成分,扩展了传统意象作 为理智与情感意象灵气与悟性的复合物的概念”。“由于意象理论与语义学 的研究相结 合,对于场语言在意象创造中的作用更见重视。”这就将单相的源流考引向双相的文化比较论,有益于研究的深化。正如杨先生所说“中西意象

6、理论的探索史表 明,打破静止而限定的点、僵化而限定的中心,尽量扩展当然亦非超限性意象这个圈,我们就会获取能天真绝俗地同万物进行交谈的更理 想的审美境界。”二、概念界定古人对意象概念几乎没有界定,所以运用比较混乱,不同历史时期对其涵义的理解有很大不同。概括起来说,在古代意象的涵义和用法大约有这样几种表意之象意中之象意与象分解,意指主观,象为客观,两者契合乃为意象意象接近于境界接近于艺术形象。在古代典籍中意象概念的运 用有很大的随意性,比较难把握。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涵义加以整理、引申和发展,划清和其他近似概念的界限,从比较中规定它的本质意义便成了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尽管目前对意象的界说五花八 门,但

7、归纳起来无非两类作 品客体说和主体心象说,两种界说 的区别关键在于对意象的存在形式的认识不同,前者认为意象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后者认为意象只能存在于主体头脑之 中。两者都不否定意象主客观统一的特点,但统一在什么层次却有 不 同的认识。袁行 需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 的主观情意。”“经过这两 方面加工 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李元洛说“意象是 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汇与具现。”陈植愕说“所谓意象,表现在诗歌中即是一个个语词,它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吴晓说“所谓意象,即是以可感性语词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体。”类似这样的界说还很 多,表述虽

8、不 尽相同,但都认为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艺术作品中交融统一的结果。这种 界定着眼于 定型的作品,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把握。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静态分析存在着疑点,比如“客观物象”是指现实生活原形形象,还是指主观化了的感性映象。这一述语容易理解为前者,但它是不可能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品形象“比起 自然物的直接存在,是被提升了一层,成 为纯粹的显现,”已经转化为“一种理念的东西。”黑格尔语帅所以再称之为“客观物象”就不太合适。再者,如果说视觉艺术品中有直观物象形态,那么听觉艺术中有物象形态吗显然没有。但音乐的旋律却常常可以唤起欣赏者许多感官形象的联想,使我们感受到它是具体可感的。这说明,艺术的

9、感性形态不是在作品之中,而是在创作和欣赏者的心中,正如闻一多所说“意象是经过 了主体的幻想力所造成的,绝不是形态的物象 了。”萨特也认为“意象 这个词只能指意识同对象的关系 换言之,它只表示 对象在意识中显现所采取的某种方式。”因此,另一些文论家则着重于主体意识来界定意象艾青说“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杨春 时说“审美意象就 是对审美 对象 的完整把握,是审美 产生的具体 意识形 式,是色彩、线条、音响运动,语言符号等所引起的复杂而又和谐的内心体验。”成立说“审美意象是介于外在物象与艺术形象之间,集知、情、意于 一体的特殊形 态的心理表象,是孕痛于艺术家与鉴赏者的脑海 中,不定

10、形、难捕捉、非实体的想象性形象。”胡经之说“审美意象,乃是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夏之放 说“审美意象由主体的意和 主体意识到的客体的象两个方面融汇组合而成。意 因象起,象 乃意中之象。”汪裕雄审美意象学、宋垒意象三题、袁忠意象论、熊笃中外诗学之“意象”论辨微等等,都谈过类的观点。他们一致认为意象存在于主体心中,是意中之象,不排除主客观统一的特征,但认为是在主体心灵中达到的融汇和统一。作品只是主体心中意象的符号化形态,所以意象诉诸作品后 则应称之为“意象符号”。三、生成过程。对意象界定势必涉及表象、物象、形象等概念,它们的异同和关系可以在对意象生成过程的研究中得到说 明 但作品

11、客体说派不太注意研究意象的生成过程,主体心象派比较注意意象生成的心理研究,有代表性的成果可以用简明图式略展各家之见。熊笃认为诗人创造意象的过程是这样的物象形一生一心象 象二竺一意象止竺一文字意象这种单线性 的心理 图示,可以说抓住了意象生成的核心线索。但人的心理是复杂的,铸就意象 的过程往往 涉及许多心理 因素,一幅简图虽不能穷尽,但演示部分重要的相关心理因素还是有必要 的。胡经之在文艺美学中便论述了这些相关心理因素的关系,试以图表展示如下概念意象物化 审美意象艺术形象意象符号非审美意象一般形象人象映一象物胡先生侧重 审美心理过程的走 向研究,提 出了意象有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两种类型,并由此

12、探寻艺术形 象和一般形象的根源,是很有启发性的。笔者也曾画过一简表来演示意象的生成过程一一形象一一一下 生活客体一戒象一表象履 蒙 羹羹感知 互渗一理解于 意象意象符号一一一一感情观念一一此表试图将意象生成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及关系加以展示。认为 由物象到意象的过 程是一个主体主观化的过 程,如果就在“表象”层次还保留着较多的客观因索的话,当意象形成时就大大强化了主观性。这一构思过 程离不开主客观交融和统一,但其结果与客观物象已有质的不同。它与概念同处 于一个心理 层次,它们的不同只在于一个是抽象理念的,一个是具象感悟的。对此,夏之放先生的图示更为清楚感觉知觉表象观念概念判断、推理、综

13、合思维具体意念意象联想、想象、幻想艺术意象感性认识阶段悟性认识理论认识阶段成果这里 强调“悟性”在认识过 程 中的 中介作用,揭示了意象与概念同 为主观性却具不 同形态的原因,是很有见地 的。他还强调说“主体头脑中出现的各种象从 根本上说,者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但所有这些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它们都已不是客观事物的物理现象物象,而是 主体的心 理 现象心 象,是 意 中之象,是渗透 了主体和理解意义、意念情感意味 和行动倾向意 志的象。在意与象的融汇结 合之中,决 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意主体方面 始终占据 着支配地位、主宰地位。”四、意象与形象。意象述语重新被学术界重视后,出现

14、 了泛滥的趋势,尤其是“意象”与“形象”两个概念经常混用,让人难以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 系。对此,有人主张废弃“形象”,独尊“意象”。比如夏之放说“形象一词仅仅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形状象貌,艺术形象只有客体对象成分而缺乏明确的主体成分。而意象包含 了客体对象和 主体心理相遇合而产生的一 系列矛盾。”因此,他认为“形象认识说在文学理论领域 中必然异致主体性 的失落。 世纪文学理论是以高扬主体性为其特色的,失落了主体特色的形象说,是应该予 以扬弃的。”另一种意见认为两者属 于不同性质的概念,“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的整个外部特征,它是上述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存在于客观

15、对象事物一方面。”而“意象者无非作者头脑里的意 中之象也。”前者偏重唯物解释,强调其客观性,后者偏 重唯心解释,强调其主观性。两者完全可以并存。但是,在实际的文学活动中,两者的物化形 态却很难区别,对此,陈 良运先生提 出两个办法,一是外观之相 判断,一是由内观之性分辨。由外观之相间断主要视其变形与否,变形度或大或小。他认为以客观物象为蓝本创造的形象,一般说来不给读者造成错觉和幻觉,而意象的表现,则是努力追求一种错觉和幻觉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说,凡是变形的艺术形象必是意象形态”。那么不变形 的意象有何特征呢陈先生认为只有通过辨识其“内在的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意蕴是 否含蓄不尽,尤其是 否具

16、有多义性。”聂还贵也谈过相似的见解“形象是形似之象,具有对客观物象 再 现的性 质,而意象虽 然有 时要从物象 出发,但求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读者 因形得 意,得意而忘形,获得意义之象。”笔者认为,是否可概括为一个标准,即有意 味还是没意 味,有意味者就是意象,无意味就是普通形象。夏之放在文学意象论中曾论述道“意象是一种不存在的或完全不在现场的对象。通过意象就得 到的意识是在意识的存在与虚无之间形成的某种关系,所以意象本身表面上是非现存的,例如关于金 山金子形成 的山的意象就是这样的。”这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 凡是强化了主体意念、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而可感觉 到的形态或状态,比如“苦雨”、“凄风”、“寒山”等等属意 象范畴。这也可以视作分辨意象和形象的一种分法五、意象与意境。这是中国古代文论 中两个尖端性理论范畴,由于本体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