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学院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405785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教育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香港教育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香港教育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香港教育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香港教育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香港教育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教育学院(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香港教育學院 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小學) 二年部份時間制 2002-2004 (課程編號:C2P035) 香港教育學院 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小學) 二年部份時間制 2002-2004 (課程編號:C2P035) 美勞科研究報告 導 師:吳香生女士 單元名稱:小學藝術教育 單元編號:ART5013C 學 員:吳宗蓓(NG CHUNG PUI) 導 師:吳香生女士 單元名稱:小學藝術教育 單元編號:ART5013C 學 員:吳宗蓓(NG CHUNG PUI) 目錄 第一部份 課程設計 ? 傘的奇想封面 ? 背景資料 P. ? 教學理念 P. ? 教學大綱 P. ? 詳細教學內容 P. ? 教學過程

2、與成果 P. ? 學生作品選輯 P. ? 學生自我評估 P. ? 反思報告 P. ? 附件(一):教學簡報及圖片 ? 附件(二):其他學科資料 ? 附件(三):學生工作紙及評估表 第二部份 評論藝術教育 第三部份 資訊科技在學校的應用 參考資料 第一部份 課程設計 教 師:吳宗蓓(NG CHUNG PUI) 科 目:美術 主 題:傘的奇想 對 象:小學四年級 教 師:吳宗蓓(NG CHUNG PUI) 科 目:美術 主 題:傘的奇想 對 象:小學四年級 跨學領域模式 背景資料 ? 跨學領域模式 ? ? 跨學領域模式 ? 主 題:傘的奇想 學階段:第二學階段(高小) 實施班別:小學四年級 B 班

3、 學領域/科目:美勞、中文 學時間:六教節 任教學員:吳宗蓓(PGDE(P)PT 學生) 簡 介:本人任教 4B 班的中文及美勞科,而此課程設計便是通過這兩科目,共同以傘為主題,讓學生作綜合學。學生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除了用藝術形式表達外,還會以文字、會話及溝通,並以中文課文為創意的來源。 整個學過程中,學生學以不同的創意思維技巧來引發創作意念。並透過討論把日常用品傘重新設計,改變它的慣性功能,讓學生體會破除慣可帶來生活上的創意。此外,學生在這次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分組學,令他們有更多互相討論、交流意見和分工合作的機會,有助發展共通能力。 跨學領域模式 教學理念 I. I. 跨學領域的學 跨學領域

4、的學 年,及教育界均極為重視跨學科課程的推行,本文試就有關理 念及學評估作為是次美勞課程設計的教學理念。其實跨學科課程本身並非斷 定推行成效的主因,重要的是課程背後的教學目標必須清晰,好讓教師、課程 設計者了解學生如何學,以及如何配合學需要,提升學成效。訂定目標 後,推行有關課程時則需注意課程的各個主要部分,包括:教學重點、內容、 教學取向、評估等,其中教學重點、內容及評估則必須互相呼應、互相配合。 以往各科目的分化,使學生對知識未能融會貫通,得不到最好的學效益。 根據皮亞傑(Piaget)理論於小學的意義,說明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會把新資訊 同化到舊有的思想結構中,這亦是建構主義1的學觀。(

5、張春興,2001)在同化過程中,新資訊或舊有思想結構可能需要作出相應調適,因此學經驗是 不可分割的。跨學領域模式的教學是教改的一個新方向,因為許多現實 生活的經驗裏,知識其實是無領域界限之分。對視覺藝術科而言,通過跨學 領域的學,學生會從不同角度(如歷史、科技、文化及社會環境)全面地認識藝 術。(課程發展議會,2002)跨學領域的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藝術探索及評 賞的過程中,將學經歷連結在一起,從而對所學的科目有更深的體會,大大 加強學的效益。 此外,由於跨科學的內容有關連,學生會較易學,同時能發展他們的 共通能力2、多元智能及提升學動機。透過多元化的跨科活動,更可達至四 跨學領域模式 1建構主

6、義學觀乃年興起的一個重要學觀,提出的學者包括 Piaget (1970), Kelly (1969), Pope & Gilbert (1983) 及 Osborne & Wittrock (1985)。其重點歸納如下:1)知識是由個人認知建構而成的;2)學過程是個衡狀態;3)學者把新資訊同化到舊有的思想結構中;4)在同化過程中,新資訊或舊有思想結構可能需要作出相應調適;5) 個人學需視乎每個人發展的成熟程度而定;6) 個人發展的成熟程度可分為幾個階段,包括具體操作期及形式操作期。 2九種共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思考能力、協作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能力。

7、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課程發展議會(2000)學會學 課程發展路向諮詢文件p.26 個藝術教育目標:培養創意及想像力、發展藝術創作的技能與過程、培養評鑑 藝術的能力及認識藝術的情境。要實現藝術教育的理想,必先訂定這四個教育 目標,它們要互相關連緊扣,相輔相成,才可組成藝術課程的核心。(課程發展 議會,2002) II.II. 創造性教學 創造性教學 以往香港的學校多以傳統課程施教,以致普遍學生欠缺創意。例如學生繪 畫時缺乏信心,拘泥於所畫的人或物與現實不大相像而未敢下筆;在構圖上或 描繪造型上亦有欠新意,喜歡抄襲教師的舉例或範作,這都與教師的教學方針 及態度相互關連。以往教師會要求學生

8、作品整齊劃一,並要緊隨範作;而且亦 常以成人的觀點和標準來評價學生的作品,多批評,少讚揚,令學生創作信心 驟失。 愛恩斯坦指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讓學 生享受一個鼓勵創意和多元智能的學環境 。 而 創造性教學 (Torrance , 1995) 可改善學生在美術方面的創作力,並提升他們對美術創作之興趣及動機。創 造是一種行為表現(張春興,2001),它包括冒險的想法、脫離主要軌道和擺 脫鑄模的束縛(Torrance,1995)。創造具有獨特性、原創性、新奇、與眾不同、 超乎想像和有發明天才的含意(Glover, Ronning & Reynolds,1989)。同時,它

9、亦 解作彈性意念和流暢意念的意思(Lowenfeld & Brittain, 1987)。創造性教學 的教學目標可包括以下六方面(黃素蘭編,1999): 1. 提供安全、自由及開放的學環境; 2. 鼓勵學生自動自主、自發學; 3. 提供多樣化的教材; 4. 提升學生創造力; 5. 提高學生創作興趣和動機; 6. 提升內在動機,提高創作力。 跨學領域模式 年,教育界大力鼓吹創意思維,其實也就是創造性教學的教學方法 及策略,用以啟發及增進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例如: 腦力激盪法3、 綜合性思維4、六何法5等都可幫助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有了清晰的教學目標及策略,再加上教師的鼓勵和多樣化教材的輔助,學

10、生便可在愉快、自主的 環境下學及發揮創意。 III.III. 藝術與生活 藝術與生活 藝術與生活,如影隨形,彼此相互融合才可互生火花。 藝術可以說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人腦運作的研究指出,人為了自生的生 存,對周圍事物的意義,會感到好奇和興趣。人在生活的經歷中會從環境 得出規律,產生個人的知識。別人強加的知識,不能產生深層的意義。(課 程發展處學科綜合小組,1996)6因此,我們的學如能圍繞生活,則知識的建構才更鞏固。課程發展議會所制定的四個學目標之一認識藝術的情境,便期 望學生能夠在完成藝術活動後,可了解藝術在文化層面的定位及其與人類生活 和社會的關係。 學內容若能跟生活關係緊扣,可進一步提升學

11、生的學動機。學生可透 過欣賞一些生活上具創意或藝術作品例子(如: 珍道具 ),再配合生活化主題, 以美術元素演繹出來。本人相信學生把個人生活經驗結合課堂活動,能達到有 意義的學。而且亦期望學生能學會學,將課堂學到的共通能力應用到生活 之上。 3 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是廣告業裏一個相當流行的創意思維方法,由阿歷斯奧斯本(Alex Osborn)首先提出。腦力 激盪活動可以小組,甚至全班參與的形式進行,藉著各成員的交互作用,對於一個刺激詞引出大量的觀念和反應。 4 綜合思維(synectic thinking)是 Gordon 於 1961 年在分合法:創造能力的發展(Syne

12、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一書中指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此法主要是將原不相同亦無關聯的元素加以整合,產生新的意念/面貌。 5 六何法是一種很常用的創造性發問方法,問者從六個角度(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發問來檢討問題的合理性,可以引導對問題有更深入的看法。 6 課程發展處學科綜合小組,(1996)課程統整香港 p16 跨學領域模式 教學大綱 學校 學校 教師 教師 吳宗蓓 年級 年級 小四 教節 教節 6 教節(共 3 小時) 題目 題目 傘的奇想 創作媒介 創作媒介 繪畫、設計(混合媒介)及欣 賞 項目 整合科目 項目 整合

13、科目 美勞、中文 發展學生的 共通能力 發展學生的 共通能力 創造力、溝通能力、解難 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性 思考能力 (I) 學目標 (I) 學目標 1. 1. 培養創意及想像力 培養創意及想像力 - 透過綜合性的學,讓學生認識以創造性發問方法(六何法)刺激思考。 - - 利用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及綜合思維技巧(synectic thinking)提升學 生的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從改變傘子的用途或視覺表現,以達到破除慣性思維的目的出發, 構思成為有趣及有創意的物件;同時亦可啟發學生將舊物再造的意念。 2. 發展藝術創作的技能與過程 發展藝術創作的技能與過程 -

14、以拼合物料的手法,利用原有實物(傘子)及建構物料的關係,並考慮功 能及視覺元素的需要,構成一件新穎獨特的作品。 3. 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 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 - 透過欣賞藝術家作品/發明,學生能欣賞及分析其創作意念。 4. 認識藝術的情境 認識藝術的情境 - 藉著欣賞日本的珍道具與明和電機的發明,以及藝術家杜象 的作品 , 認識改變物件用途或視覺表現能改善生活需要/引發別人聯想的 創意。 - 了解以生活中的舊物或用品再造所帶出的創意。 (II) 教學重點 (II) 教學重點 透過欣賞日本的創意發明,以及藝術家杜象的作品,學生明白以改變物 件用途或視覺表現能創作出改善生活需要/引發別人聯想的藝術作品 。 從 而學以綜合思維技巧創作以傘的奇想為主題的作品。 (III) 學範疇 (III) 學範疇 1. 視覺藝術知識視覺藝術知識(學拼合、構成的方法創作形體) 2. 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術評賞(欣賞藝術家創造形體的方法) 3. 視覺藝術創作視覺藝術創作(創作一件以拼合和構成方法的立體作品) (一)(一) 探索 探索 透過工作紙,引發學生以傘的外形聯想其他可能性,藉此引起思考 及討論。 (IV) 教學程序 (IV) 教學程序 (二)(二) 欣賞、分析及討論 欣賞、分析及討論 1. 現實中以拼合及構成方法創作的例子(日本的珍道具和明 和電機)。 2. 藝術家作品(杜象)以拼合、構成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