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7360333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6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高 小 康/ 古典艺术精神0 是与 / 古典主义0 意义相近的概念, 指以经典作品为典范、强调审美理想的继承性和艺术价值的恒定性的艺术观念。古典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文艺传统的精髓, 对于理解传统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 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先秦到隋唐, 文学观念由早期的教化观念逐渐演变为对文学典范和创作法则的注意,古典艺术精神开始形成。宋元时期是文学典范意识走向成熟的时期, 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把唐代文学作为学习的典范, 从而形成了具体明确的文学审美典范和从审美精神的层次学习典范的意识,即从典范之 / 法0 而 / 入神0 的意识

2、。到了明清时期诸家, 文学经典逐渐从可以学习的典范变成了只可神悟而不可效法的神圣境界, 创作与鉴赏拉开了距离, 对文学经典的学习日渐变成个人化的体验, 对古典艺术精神的认识也日渐走向更高的概括与抽象, 经典作品由实际的创作范式变成意蕴精微的欣赏对象, 意味着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古典艺术精神走到了发展成熟的最后阶段。关键词 古典艺术精神 典范意识 文法 入神 体验作者高小康, 1954 年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一、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冯友兰先生在 5中国哲学史6 一书中曾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 子学时代0 与 / 经学时代0。在他看来,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所谓

3、/ 子学时代0,这是个思想自由解放的时代。而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思想界便日渐形成了定于一尊的正统思想观念和依经立论的思想方法。冯友兰先生相信此后两千多年中,不仅儒家,其他如道家佛家等哲学流派, 也同样是依经立论, 依据现成的经典进行思维和判断。引申开来讲,直到现代的思想界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经学色彩。这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划分,看起来似乎有点简单,但一般说来同人们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认识是吻合的。可以说自汉代以来,文人们对圣人和经典的权威地位的无条件尊崇便成为传统。因此用 / 经学时代0 来概括两千年的中国思想史应当说大致上是不错的。但与传统的经学联系密切的文学是否也可以这样概括呢?

4、 人们往往认为当然也可以。自儒家提出孔子删5诗6 之说和把 5诗6 列入 / 六经0 之伦,5诗经6 便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无上的位置。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时,也总是把孔子谈论 5诗经6 时所说的 / 兴、观、群、怨0 等观点和 5尚书6 等经典中的 / 诗言志0 等说法作为中国诗学的早期经典, 甚至#160#如朱自清先生所说 / 开山的纲领0 看待。按照这样的理解,中国的传统诗学当然也同其他学术一样属于 / 经学0 传统。如果用这种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认识来解释传统经学中关于文学的观念,显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说这样的观念也是中国早期诗学的观念,还不是十分有说服力

5、。事实上, 在经学兴起并以伦理教化的观念解释 5诗经6 的汉代,诗歌的创作与接受活动并非都是以伦理教化为主。刘勰在 5文心雕龙#明诗6 中勾勒诗歌发展史时指出,汉代诗歌创作活动虽然也有 / 匡谏之义,继轨周人0 的继承 5诗经6 传统的作品, 但总的说来, 从意图、趣味到形式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从 / 雅润0 到 / 清丽0, 从 / 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0 到 /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0,再到 /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0,尽管每一代文人都在谈论 5诗经6 的伦理或政治教化意义, 但一代代的诗歌创作却是 / 华实异用,惟才所安0,依作者的兴趣与才华而转移。关于诗歌创作追求的演变,

6、 钟嵘是这样说的:/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 5风6、5骚6,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 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 穷情写物, 最为详切者邪?0他所描绘的诗歌创作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从 5风6即 5诗经6 的传统蜕变出来的过程。这种蜕变的动机与教化无关, 只是为了 / 指事造形, 穷情写物0, 为了使诗歌有 / 滋味0 而已。从刘勰和钟嵘的说法来看,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是从四言转变到五言、从 / 雅润0转变到 / 清丽0、从 / 取效风骚0 转变到 / 有滋味0,而这个过程显然与以教化为中心的观念相去甚远。这种差别说明,在两汉时期人们的

7、心目中,5诗经6 与一般的诗歌具有不同的性质: 前者已成为儒家的经典, 因而关于 5诗经6 的认识基本上属于经学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诗学。而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与欣赏活动中,人们对诗歌之类文学作品的看法却有一种不同于经学的观念。经学化的 5诗经6 同非经学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实践已出现分立之势。孟子曾说:/ 王者之迹熄而5诗6 亡, 5诗6 亡然后 5春秋6 作。 0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 有的学者认为应当解释为:/ 自从采诗制度废弛而诗歌亡佚, 5春秋6 之作就取代了诗歌的职能。 0这意味着 5诗经6 与采诗制度废弛后的诗歌是不同的。采诗制度废弛后并不是不再有诗歌了,只是不再有对诗歌进行整理删定的工作,这

8、些诗歌也就不再被用来进行社交应对和教化;5诗经6 与 5诗经6 之后的亡佚诗歌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前者成为政治或伦理教化的附庸,后者则变成了个人的自发行为;由此而产生了诗歌观念的差异: 以 5诗经6 为对象的诗歌理论或者称之为 / 诗经之学0,与传统的广义文学概念和政治、伦理功能相联系,成为一种经学化的文学理论;而 5诗经6 之后的诗歌创作观念所体现的却是作者自发的趣味需要与形式冲动。/ 诗经之学0 与严格意义上的诗学之间出现了差异。人们之所以把两汉文学理论整个归结到教化附庸的观点上去,显然是因为这种经学化的观点在经学昌盛的当时具有重要影响。而另一方面,尽管两汉时期的文学创作很繁盛,但

9、诗歌创作意识与观念却带着强烈的自发倾向,作为创作观念体现的严格意义上的诗学传统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尽管已经有了许多优秀作品,有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看法,却还没有一种理论把它们像对待 5诗经6 那样使之成为文学的经典和理想。汉代以来文学创作的发展呼唤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成熟。三国时期曹丕的 5典论#论文6 作为历史上较早的一篇关于文学问题的专论文章, 就体现出这种时代的需要。曹丕在这篇专论中一方面盛赞当时文学创作达到#161#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5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6,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121 页。钟嵘: 5诗品序6, 5历代诗话6 上册, 中华书局

10、 1981 年版, 第 3 页。了很高的水平,优秀作家辈出; 另一方面又指出,这时的许多文人对文学的认识还为个人的偏长和偏见所囿。他认为这时应当有能够审己度人、公平客观地评价作家作品的理论著作和理论家 / 君子0 对文学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他提到了文学的内在根据 ( / 文以气为主0) , 也强调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0) 。但重点内容还是对作家风格的评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要求。这些研究实际上开了后来 5文心雕龙6对不同文学风格和范式研究的先河。曹丕之后,东晋陆机的 5文赋6 更具体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问题。陆机在 5文赋6 的序言中提

11、出, 他之所以写作 5文赋6, 是要总结如何写作的规律。但他也知道, 写作的有些内在的奥妙是难以用语言说明的;他所能做的, 实际上是示人以取则之径:/ 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0。所以在 5文赋6 的第一段就讲 /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0、 /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0。前人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章应当是有感而发;但在他看来,有感是不够的, 还要 / 取则0,即要有学习的典范。 5文赋6 各节讲的都是如何写作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 是从优秀作品的范例和自己写作的体会中总结出来的范式:/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0。从 5典论#论文6 到 5文

12、赋6, 关于文学的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以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为准则的典范观念。陆机之后的另一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 5诗品序6 中说,他写作 5诗品6 是因为面对着文学活动的繁荣与无序而产生了想要为文学寻找规范的强烈愿望。钟嵘在批评诗歌时指出:/ 诗之为技, 较而可知0, 也就是肯定了诗歌批评应当是有规则、有标准的。他所标举的标准就是在 5诗品序6 中提到的 /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 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0。如果说陆机试图确立写作的典范, 那么钟嵘所做的则是建立批评的规范。这些行为都已不是个别人的行为,

13、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学活动风尚。这个时代的文学写作与传播活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文学自身的典范和标准。从 5世说新语6 中士人们相互之间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褒贬到 5文章流别6、5文选6 等文学作品选集的出现,都是这种评价活动的表现。而在理论建设中最能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当然是刘勰的 5文心雕龙6。刘勰对文学提出的原则是 / 宗经0, 听上去是个经学的口号,但实际上他对经典价值的解释可以说完全文学化了。他在解释宗经的具体内涵时提出了六义, 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 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 这些标准中所涉及的对文章内容的要求如 / 情深0、/ 风清0、/ 事信0、/ 义直0 等

14、等, 都是一般化的概念,与作为儒家经典的具体伦理意义无关; 更多的方面则是对于文章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要求。刘勰标举六义的真正动机在于匡正文学创作中 / 文体解散0 之弊。在他看来,文学的问题不是遵循哪一家哲理的问题,而是缺乏文学自身的规则典范的问题。六义与任何一家哲学无关,其实是一套文章风格范式。他心目中的规范不仅仅是具体写作意义上的范式,而是本原意义上的规范,即 / 道0。刘勰在谈论 / 道0 时并不关心与 / 文0 无关的其他内容,他所要 / 原0 的/道0 是与 / 文0 密不可分的概念。/ 道0 将天地之文与人文统摄在一起, 从而为文学规定了根本的性质。可以说 5文心雕龙6 的主要

15、意义就在于将经学的道统转换成了文学的 / 文统0,建立了文学经典的观念。他的 / 六义0 说就是为将经学的经典转换成文学经典而提出的标准。只是在刘勰这里, 树立文学典范的意识不是针对具体作品的品评意识,而是确立一种普遍的、具有理论意义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 5文心雕龙6 的确是在开创古典主义的理论观念。/ 古典主义0 是个外来语, 在文艺思想史上人们最早是把古罗马时期的文艺思潮称为古典主#162#中国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1 期义。古罗马的文艺思想就具体内容而言或许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没有多少可比性,但作为一种美学原则,古典主义却可以借用来很恰当地描述魏晋南北朝时代刘勰等人所代表的文学观念

16、。一位学者把古罗马贺拉斯 ( Q1Horace) 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概括为三条原则:借鉴原则、合式原则和合理原则。其中合理原则可以认为是一般性的普适的理性原则, 合式原则是针对艺术创作而言的具体要求, 而借鉴原则是使得合理与合式的观念获得客观标准的典范性观念。总之,这三条原则将文学的理想理性化、规范化和现实化了。这就是古典主义的根本意义,不仅适用于古罗马的文学精神, 也适用于后来的法国古典主义以及近代的其他古典主义艺术思潮, 实际上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古典主义艺术精神。在批评家看来,古典主义往往意味着对典范、法则的过分推崇和对个性、创造性和天才的漠视,因而似乎是艺术观念平庸化乃至僵化的标志。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这种对典范、法则的推崇,为文学艺术经验的积淀和理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代的人们关于艺术理想的普遍性和优秀作品价值的永恒性信念就是古典主义观念的产物。曹丕和刘勰希望自己关于文学的研究使自己获得不朽的价值, 也正是基于这种古典意识。二、宋元以来的文学典范意识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繁荣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给宋代文学的创作以极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还表现在关于文学的议论和批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