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设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目前该系有教师 18 名,其中教授 5 名,副教授 8 名,讲师 5 名,博士 8 名,在读博士 5 名;博士生导师 2 名现有的教师主要从事影视与新传媒,力量堪称雄厚但从学科上讲,要创办影视艺术本科生教育目前有一个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一个广告学专业、一个广播电视艺术硕士点,与影视觉艺术相关的有美学博士点,与新媒体的相关学科有传播学的博士点为未来一年内在争取电影艺术硕士点的基础上,要争取广播电视艺术博士点 在影视以及新媒体著作方面有陈晓云教授的《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绚丽的时空——电影·电视》、《视觉神话——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新中国电影史话》、《电影学导论》、《中国当代电影》;胡志毅教授出版和发表过《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神秘·象征·仪式:戏剧论文集》、《世界艺术史》等李杰教授的《数字娱乐产业》、《文化产业概论》、《昆德拉》、《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DIMT 模式中的日本茶饮料广告》、《广告符号学》、 《传媒文化 》(主编) 徐岱教授的《艺术文化论》、《体验美学》、《基础美学》、《边缘叙事》等;沈语冰教授的《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20 世纪艺术批评》、《艺术与哲学:十年论集》、《北欧电影哲人:英格玛·伯格曼》。
范志忠副教授的《百年中国影视剧的历史影像》、《世界电影思潮》、《影视剧创作理论与实践》、《影视艺术学》、《反叛与救赎》;卫军英副教授的《关系创造价值》、《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务》、《广告策划创意》、《企业广告运作实务》、《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与方法》、《现代广告策划》、《广告的倾斜度》、《戛纳广告幽灵》、《广告先导》、《欧美广告经典赏析》、《广告经营与管理》,刘翔副教授《德国新电影》、《世界女性导演》主编,以及与胡志军联合主编的《世界青春电影》、浙江文艺出版社《世界成长电影》;王建刚副教授有:《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 》、《政治形态文艺学》,刘云副教授《节目语体主持》、《孤山夜话》等;胡晓云副教授的《从引进到建构——日本的广告效果研究与实战》、《品牌归于运动——16 种国际品牌的运动模式》,徐群辉副教授的《莎士比亚戏剧的心理学阐释》,汪凯博士的《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译著)、《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叶琼丰讲师的《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语传播》等 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以及《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国数十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一级刊物以上100 余篇。
学院的教师曾经参加过 第 8 届、第 9 届、第 10 届、第 14 届、第 15 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国际电影论坛、青岛亚洲电影文化合作国际论坛、第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走向新世纪的电影——中国高校电影年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年会、华语电影论坛(香港)、华语广播论坛(香港)等 有关部门影视和新媒体的国家社科项目有,中国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研究,;教育部项目有,卫星电视:地域性、民族性与全球化研究、电波媒体广告的审美与商机研究;浙江省项目有,中国当代电影:批评与阐释(重点)、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学的历史话语》以及相关项目有,浙江广播电视文化研究及产业化展望、德国保尔出版女性杂志中国市场前景调查项目、杭州市政府网络信源设计工程等等这些项目不仅涉及到影视艺术,也设计到新媒体,如网络电视目前已经开始和有关媒体接洽流媒体和电视等新兴媒体的策划获奖有国家教育部第二届、第三届人文社科奖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浙江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另有金鸡百花电影论坛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哲学社会成果二等奖、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等。
在参与影视实践方面,胡志毅教授曾经担任过中央电视台大型电影纪录片《中华文明》的撰稿,陈晓云教授和范志忠副教授曾担任过多部电视连续剧的编剧,刘为博士曾经担任过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主持,刘云副教授曾经担任过《孤山夜话》、《三味书屋》的主持,胡志毅教授担任过电影栏目《精品 28》的主持,胡志军讲师也曾担任浙江卫视体育健康频道节目编导等,刘翔副教授主持的《北回归线》中有关影视艺术的栏目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在影视艺术和新媒体方面有着广泛的实践 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筹)部分师资情况简介 1、陈晓云 一.学术兼职 教育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电影艺术》编委,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学术委员,浙江省电影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委,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浙江省电视牡丹奖电视剧评委 二.出版著作 1.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9 2.绚丽的时空——电影·电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9 3.视觉神话——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10 4.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12 5.新中国电影史话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3 6.电影学导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6 7.中国当代电影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8.我的秘密之花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5 三.主要论文 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一级刊物 33 篇。
四.获奖成果 1.《对话:一种改编观念——对夏衍电影改编的一点思考》,中国文联 2000 年度文艺评论奖三等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0/11 2.《喧哗与骚动——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的观念冲突》,第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中国电影家协会,1999/10 3.《重构神话——对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文化特征及其走向的一种描述与批评》,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中国电影家协会,2000/11 4.《中国文化的影像表达——跨文化视野中的华语电影创作》 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中国电影家协会,2001/10 5.《论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1993/7 6.《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二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1999/8 7.《电影学导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2004/11 8.《众人狂欢》,浙江省第 11 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优秀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03/12 9.《众声喧哗与个人独白——对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一种描述与批评》,浙江省第 12 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2-2003 年度)论文类优秀奖,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04/12 10.《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浙江省教育厅 2000 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教育厅 2000/9 11.《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2001/7 12.《电影学导论》,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教育厅,2004/7 13.《拓展教学时空,强化综合素质》,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教育委员会,1997/8 五.承担课题 1.梦幻与神话 杭州大学董氏基金 0.4 万 1995-1997 2.电影与现代神话 浙江省社联 2000 年度重点课题 0.3 万 2000-2002 3.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研究 浙江大学董氏基金 0.3 万 2001-2002 4.电视剧策划与市场调研 浙江华新影视有限责任公司 8.0 万 2001-2002 5.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研究 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 2.1 万 2001-2003 6.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文化分析 浙江省社联 2002 年度重点课题 0.3 万 2002-2004 7.中国当代电影:批评与阐释 浙江省 2004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2.5 万 2004-2005 8.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 浙江省 2006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1.0 万 2006-2008 六.国际会议 1.1999.10 第 8 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 沈阳 2.2000.11 第 9 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 南宁 3.2001.10 第 10 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 宁波 4.2004.11 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北京 5.2005.6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国际电影论坛 上海 6.2005.10 青岛亚洲电影文化合作国际论坛 青岛 7.2005.11 第 14 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 三亚 8.2006.9 第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北京 9.2006.10 第 15 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 杭州 2、胡志毅 一、学术兼职: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评委员、中国高校教育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浙江戏剧家协会理事、浙江戏剧家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电视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文学、动漫评委、浙江文化厅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电视家协会牡丹奖评委、浙江卫星电视台评片委员、2001 年中国 AIA 广告年鉴评委。
二、著作: 1.《现代传播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9 月 2.《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学林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 3.《神秘·象征·仪式:戏剧论文集》2003 年 9 月,文化艺术出版社4.《世界艺术史·建筑卷》东方出版社 2003 年 1 月5.《20 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戏剧编》 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1 月三、论文: 1.《在传统与先锋之间——过士行剧作的美学追求》,《文学评论》2003 年第 5 期2.《剧作与舞台:田沁鑫戏剧的多重透视》,《戏剧文学》2005 年第 3 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05 年第 2 期10000 字3.《都市民族志:京味现实主义的文化想象》,收入《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06 年第 2 期4.《谢晋电影〖舞台姐妹〗再读解》,《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论谢晋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 年5.《“互动境界”与“多维研究”——田本相的电视研究》,《文艺争鸣》2002 年第 2 期6.《时间与空间:戏剧的结构原型》,《戏剧》2002 年第 2 期7.《对话与沟通:华文戏剧的亲合力——从〖红鼻子〗到第一届华文戏剧节》,《华文戏剧的根、枝、花、叶——第三届华文戏剧节(台北·2000)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年 11 月8.《论延安戏剧的现代性运动》,《中国话剧研究》第 10 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9月9.《民族的祭礼:《田沁鑫〈生死场〉的舞台意象》,《香港戏剧学刊》第五期,香港戏剧工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0.《双重的再生: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意义》,《曲高和寡》台湾远见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花城出版社 2005 年11.《民间与民族:中国现代戏剧的文化选择》,《文化与抗战:郭沫若与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选择》,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6 年 7 月12.《文化盛宴与视听冲击——评刘郎编导的电视艺术片〈七弦的风骚〉》,《中国电视》2006 年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