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262782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华工附中 钟治春动物细菌真菌动物部分的知识结构(第一第三章)动物水中生活陆地生活 空中生活运 动行 为在生物圈 中的作用适应环境的特征环境对动物影响结构基础或形成的机制适应意义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课标中关于动物类群的要求 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 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概述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 、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细菌、真菌部分的知识结构(第四第五章)细 菌 、 真 菌分布细菌在生物圈 中的作用分布广泛形态结构特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第四

2、章第五章真菌课标对细菌、真菌部分要求: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 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单元安排的探究活动教材只是作了重点提示, 需要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际教学 中开展探究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此特点。 本单元的5个探究活动的突出的特点:2、通过了解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结构和繁殖方 式,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特征。1、认识动物都有与各自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 态结构特点。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 通过分析动物的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 行为,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基础决定的,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习得的。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知识内

3、容特点 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简化了一些类群的形态 结构和生理知识 围绕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展开教学内容,便于引 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 体现课标中相应的知识目标,突出环节、节肢 、鱼、鸟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知识内容特点重点:鱼类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了解:其它水生动物 关注水域环境保护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在教学活动 中,教师应以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 实践等活动为中心,引导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 吸的,并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有关“探究”实验,在引导和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应注意在

4、学 生实验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实验材料用具要选择好,鱼体大 小以610 cm长为宜,捆绑鱼鳍用纱布较佳,捆绑尾鳍用轻的 木片或塑料片等。要让学生自行完成探究实验,在探究鳍对鱼 运动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因素进行观察,而 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 3、对鱼的呼吸的“观察与思考”,要让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 后缘的开闭有何规律,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不同时开(或闭)。然 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墨汁是如何从鱼的口流人鳃,再由鳃盖 后缘流出的。在做此实验时,玻璃缸中水的深度以刚没及鱼体 为宜,这样利于将吸管放置在鱼口的前方。为使学生更好地理 解鳃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器官,在学生观察鱼鳃的颜色和鳃丝的 形状后

5、,要让学生观察鳃丝在水中的舒展状况和离开水后鳃丝 粘贴在一起的现象,以充分理解鳃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扩大鳃与 水的接触面积。4、有关其他水生动物的教学可采用通过观看录像来认识水生 动物的主要类群,概述它们最基本的特征。5、关于水域环境保护的内容,可以向学生展示人类活动使水 域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的视频。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知识内容特点l 先分析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环境,各种动物适应陆 地环境的方式 l 再重点探究蚯蚓和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l 讲述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概念 l 强调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第l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 的显著不同;如湿度(干燥)、温度(昼夜温差

6、大)、缺少水中的浮 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 的图片资料,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活动,概括出陆 生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 点。第2课时,通过对蚯蚓的观察,总结概括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 理功能特点,通过与水蛭和沙蚕对比,完成有关环节动物主要 特征的总结。第3课时,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 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讲述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最后 总结出陆生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此外,关于陆 地生活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教学要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教学建议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知识内容特点l未出现代表动物,而是

7、从类群的层面分析 鸟和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l强调许多动物可以跨越不同的环境。 l简介两栖动物1、第1课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 活动。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鸟类标本外形并作记录,引导学 生阅读分析课本中的资料。使学生明确,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除了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适应外,还有生理方面和行为方 面的适应。同时概括出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及鸟类的特征。教学建议2、第2课时,昆虫和节肢动物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鸟 类对比,找出昆虫适于空中飞行和分布广泛的特点,进一步概 括出节肢动物的特征。 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地观点来看待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许多动物的活动可以跨越多种环境

8、强调这也是适应的表现。进 而完成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的介绍。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1、学生已了解运动方式,需要了解运动的结构基 础。人体部分未讲运动。 2、运动是行为的基础。 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行为有密切联系为什么将运动和行为一并安排为第二章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知识内容特点l 主要以人体运动为例,讲述动物运动的基础 l 强调观察和自我体验 l 点出运动系统完成运动功能需要其他系统的密 切配合1、用多媒体出示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如蚯蚓的蠕动,鱼的 游泳,鸟和昆虫的飞行,狮子的奔跑,袋鼠的跳跃等,引出问 题:动物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建议2、联系学生已有的

9、生活经验如骨骼、肌肉和关节损伤给人带 来的运动障碍,引导学生加深对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的理解。3、在学生理解了动物在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要协调 统一,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和人体的运动需生物体整体的协 调统一,动物的运动主要由运动系统来完成,但还需要神经系 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提供的物质和 能量,使学生加深理解生命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与原教材相比,简化了行为的类型 *强调对行为的产生及其意义的理解 *让学生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各自的 优势和局限性知识内容特点1、利用课件及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分 析、讨论学会区分

10、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指导学生抓 住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质性区别,即动物行为的形成过 程是否需要后天的尝试与学习。教学建议2、 “研究动物的一种行为”要结合教材和实际条件组织好学生 讨论和完善实验方案,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的 方法步骤、每一步骤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能真正 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还要学 生注重对实验过程的反思。第三节 动物的社会行为 知识内容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行为的优势及局限性 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强调信息交流的 重要意义1、以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为例,叙述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 动物的社会行为。要引导学生在读解教材中图

11、文资料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动物的 社会性行为特征的理解,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对种群繁衍与发 展的意义。教学建议2、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动物个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在生 态系统中,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使生物与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整 体。3、有关探究活动的建议可以参照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 行为探究活动要注意几点的要求。或用蜜蜂的社会行为的多 媒体来代替书上的探究。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特点“人与生物圈”是新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本章内容是继

12、 生物圈中“各种各样各样的动物及其运动和行为”之后,站在 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的概括。从内容上看,延续 了七上“生物圈中的植物”和七下“生物圈中的人”,了解各种 环境中的动物及其对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围绕“人与生物圈” 这样一个主题,本章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到“动物与 人类生活的关系”,即从间接到直接,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同时涉及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l重在引导学生对动物的作用进行辩证分析和 讨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知识内容特点从分析生物圈号失败的原因做切入点 ,“生物圈号”的 实验以失败告终。经科学家分析,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引进的生物主要是生产者

13、,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传 粉的昆虫死去了,有些植物就只开花不结果;由于动物的 种类和数量减少,植物很少被动物取食,使物质循环受阻 。这说明动物在生物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建议知识内容特点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l动物与衣食住行关系l动物与仿生l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内容选择一些专题,如“人类的生存与动 物都有哪些密不可分的联系?”、“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什么是仿生?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动物往往成为人类 某些精神象征,请举例说明”等等,题目可以小而细,供学 生选择,让他们在课后认真准备自己的题目,以与全班同 学共享的形式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第四章 分布

14、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知识内容特点本章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放在“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 生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和其 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从生活实践中探究这些生物在 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分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生物学实验 操作技术,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相 互关系,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素养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l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 的食品和生物 l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 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知识内容特点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自己的研

15、究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拓宽思路, 广泛考察周围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一些常见 的材料培养细菌和真菌,如:柑橘、面包、煮沸后凝固的 米粥等,一方面可以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配置 培养基的劳动。教学建议第二节 细菌l了解细菌的发现史l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知识内容特点1、“巴斯德实验”这一段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集 知识、技术、情感和科学思想于一体的教学资源。教师 可以适当拓展和补充。教学建议2、在研究细菌细胞结构时,最好同时提供动物、植物 细胞结构模式图供学生直观比较,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 讨论。3、在研究细菌的繁殖过程和休眠方式时,最好能够先 提供动态的录像

16、,再组织学生通过计算等方式,从感性 到理性地理解这个问题。第三节 真菌 知识内容特点l观察认识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l了解真菌的繁殖。l内容较简单,可采用学生观察与教师讲述相结 合的方式教学。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对了解“真菌和其他生物类群的比较”“常 见真菌”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和体现科学与现 实生活相结合的方面,教师可利用实物和视频为学生提供 感性资料。 教学建议本章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是科学技术与 社会方面的内容。教材中除了有观察与思考、技能训练 的活动外,还设计了演示实验,如“制作发酵食品”等实 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学 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很好地发展实践能力。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知识内容特点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l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l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知识内容特点对“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教学,可以让学生 先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实例,或自己耳闻目睹的细菌和真 菌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