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229435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有效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关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东北师大教科院 王小英现代教育之父捷克教育家夸美 纽斯(1592-1670)在大教学论 一书的扉页上指出了该书的主 要目的:“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 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 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 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n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 教育走向生本(国家“十五 ”规划重点图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一书中写到:我们的 生本教育的改革所遵循的一 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少干预 的原则,即“教少学多教少学多”。一、走近童心, 有效教学1、什么是儿童?n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

2、 “什么是儿童,无知;什 么是儿童,需要教训。”n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n“儿童从远古走来”。n在他们的后面是人类50 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2、教师的“教”等于学生的“学”吗?从“SR”到 “SOR” 行为主义建构主义n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人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n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可能对我们的教学影响更大,如果把鱼看成是 教学对象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 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n那么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牛,或者说 他说认识到的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三点启示:1、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2、鱼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 真实的牛。3、教师的

3、教并不等同于学生的认识 。A121314C二、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n在教学构成要素教 师、学生、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中,毫无疑问 “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 最基本的要素。 n教学是教师“教”学生 “学”,是教师指导、 帮助、促进学生学习;n“有效教学”就是促进 学生形成“有效学习” ,即“有意义的学习” 。n因此,有效教学就是教 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学 生的有效学习行为的有 机结合。 n当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 纲时,教学目标也不只等 于“教的任务”,它更为 关注的是“学的效益”。n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三、儿童的学习 是从零开始的吗?A.小朋友爆笑回答u1、

4、为什么说:“老虎屁股摸 不得”?n幼1:因为摸到老虎屁股,它尾 巴一甩,会把人的手甩到地上 去的,很疼的。n幼2:老虎的屁股太大了。n幼3:摸老虎屁股是不文明的。u2、怎么样让蚊子不叮我们呢 ?n幼1:请一个保姆在门口守着。n幼2:在身上涂点油,蚊子登上去 就会滑掉了。n幼3:身上涂点胶水,就把蚊子粘 在上面了。n幼4:放摇篮曲,蚊子就去睡 觉了,就不会咬人了。u3、长颈鹿长长的脖子有什么作用?n幼1:可以看见它的好朋友。n幼2:脖子长戴金项链好看。n幼3:这样能偷看农民种菜。u4、小朋友的脸是干什么用的 ?n幼1:我的脸可以用来洗脸。n幼2:没有脸的话,舌头、牙齿 、鼻子、眼睛和嘴巴都露在外

5、面 了。n幼3:我的脸是给爷爷奶奶捏的 。u5、为什么小孩是从妈妈肚子 里生出来的,不是从爸爸肚子 里生出来的?n幼1:男的生男孩子,女的生女孩子。n幼2:爸爸肚子里都是啤酒,生出来的孩子 都是醉的。n幼3:爸爸没有产假,妈妈有产假。n幼4:爸爸是男的,如果生孩子,就会难产 。n幼5:爸爸生不出来的,因为奶奶没有教他B.教师教育实践的记录与思考u西红柿什么时候死的?n“你们看,这株西红柿死了。 ”n“不是死了,是蔫了。”n“蔫了就是死了。”n“这株西红柿还没有死。你看 ,这里还是活的。”n“哪里还是活的?”n“这里。我爸爸说,里边干了才是死了 。这里是湿的,就是没有死。”n“一定是死了,要不放

6、到这里干什么? ”n“我知道了。这一株西红柿的叶子已经 死了,因为它的叶子已经蔫了;但是它 的茎还没有死,因为这里边还没有干。 ”n“这么说,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n“它是有点死了。”u西红柿死了?n“你看,这里有一个掉到地上的西红 柿。我想它也死了。”n“它还是活的。它里边有水。”n“它没在树上就是死了。”n“是活的。烂了才是死的。”n“这个西红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 ” n“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吃活的东西”活动反思:一株西红柿是“死”还是 “活”,即使一个学生物学专 业的大学生回答,也不是一个 简单的问题。让人感到吃惊的 是,孩子们居然能如此富有哲 理地讨论这个不容易解答的问 题,让成人常感

7、到不可思议:蔫了就是死了、黄了就是 死了、没有在地里就是死了 、干了就是死了、腐烂了就 是死了、掉到地上就是死了 、没在树上就是死了、烂了 就是死了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依据 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他们的思维 没有受到限制时,他们会创造自 己的“理论”,例如:“是活的 。烂了才是死的。”“这个西红 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如 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的东西 。”这样的“理论”是非正 式的、直觉的,与我们日 常所理解的“理论”概念 不同,心理学家把它称为 “朴素理论” 。n 四、学习的潜能 n潜能与实能n植物的潜能n动物的潜能(见后图)n“教育”是什么?在古 希腊语中,教育意味着 “引出”,也就是引

8、出 一个人来,是把人的内 在天赋本性引发出来。n教育之道:启发潜能。n陶行知的六大解放 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 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 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空间、解 放儿童的时间。n一般认为,为了高考就必须 硬拼硬灌硬拼硬灌。n其实,硬拼硬灌是一种低级 的教育反应,是一种事倍功 半的做法,它将培养素质较 低的人,而使高考成绩平庸 。n即使是为了高考,也必须把必须把 人真正调动起来人真正调动起来。五、学习的整体性 n人是完整的不可分割 的有机体,这既是客 观现实,也是教育的 起点。对“人”字结构的解读脑心人身n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启蒙 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 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 分

9、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 于健全的身体” 。n居里夫人在获得诺贝尔 奖时,深有感触地说: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 身体”。n“心”比 “德”更宽泛,包括品 德、情感、性格、意志、理 想与信念等。n如果说“脑”可以给人以好的 “生计”的话,那么,“心”则 可以给人以好的“生活”。 n心理暗示的神奇作用心中的“冰”点可以冻死人不幸的黑痣变成“幸运星”n爱默生说得好:“健 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n只有栽下健康之树, 才能结出人才硕果。n如果把“人”比作一棵 大树的话,那么,“ 身”与“心”为树根, “ 脑”则为花果。n只重视花果的催生 脑的开发,忽略根的 滋养身、心健康( 大健康观),人才之 树迟早要腐烂

10、、衰败 。n教育是“育人”,并非“ 制器”。n忘记了人的灵魂,教 育也丢失了自己的灵 魂。 n课程是教育的核心。n “课程”出于拉丁语,意 指“跑道”,转意为“学习 之道”,意味学习者的路 线。美国特拉华大学的托尼惠 特森教授非常欣赏从佛教与儒 家孔子的思想中寻求课程智慧 的观点。认为课程是“人程之道”, 即“人成之道”。课程中的“程” 意味着人的形成,“成为人成为人, 成人成人、成年成年”。六、教师教学设计的 三重境界n 教师教学需要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第二境界授人以渔第三境界悟其渔识授人以鱼是教学的第一境界 n教师教学首先教给学生知识,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 程中形成能力。

11、知识是能力形 成的基础,能力培养以知识为 载体,知识和能力不是割裂的 。授人以渔是教学的第二境界 n在授人以鱼的基础上和过程中 授人以渔。授人以鱼,是给学生一杯水。授人以渔,是教会学生自己去 找水,这样学生就有喝不完的 水。n“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 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 段话,他十分形象的指出了 “鱼”、“渔”、“渔识” 三者之间的关系。n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才智是把知识转化为 解决问题的工具,而见见 识识,则是对知识和能力 的应用方向、方法及方 式作引领引领。n“渔识”主要靠“悟”而不 靠“授”。既有自发的悟, 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悟。n学生自发的悟,可能要多花

12、 时间,多走弯路。我们在授 人以鱼、授人以渔时,要有 意识地分阶段引导学生悟。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n第一境界就是直接告诉直接告诉学生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n第二境界是引导学生把平行 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从而 推导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 式。n n第三境界第三境界是在推导面积 公式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 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感感 悟悟到将来遇到新问题可采 取的方法转化,进而 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识形成自己的见识。n授人以鱼、授人以渔、 悟其渔识是教师从给学 生水,到教师带领学生 去找水,最终使学生形 成寻找水资源的见识, 创造出新的找水方法。n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悟其 渔识三重境界是我

13、们教学的 必经过程,是教学的三个阶 段。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有 所跳越。n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悟其 渔识三重境界之间的关系可 用下图表示: 悟其渔识授人以渔授人以鱼 第三境界第二境界第一境界n三个方框由低到高表示 教学境界逐渐上升,三 个方框部分的重叠表示 三个过程之间的交叉关 系,它们不是割裂孤立 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 n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而不是挖好一口井。n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 教学好比产婆术(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的 比喻)比喻),学生的学习犹如生 产。对于产婆来说,孩子是 别人生的,她只是帮助人家 生孩子而已。n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 ”(射艺的最高境界是“不射而 射”)。n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刺激学生的 头脑,还触及学生的心灵。教 育是引出、是唤醒、是激活。n大师之大,大在其人格魅力。 (左右手的约定,希望的台阶)(左右手的约定,希望的台阶)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