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结构比赛赛题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7219325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7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结构比赛赛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结构比赛赛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结构比赛赛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结构比赛赛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结构比赛赛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结构比赛赛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结构比赛赛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 1: 竞赛方式与内容 1.1. 竞赛题目竞赛题目: : 承受分层竖向荷载及单向水平荷载的两层框架结构模型 2.2. 模型制作模型制作: (1) 材料要求: 模型制作材料为组委会统一提供的 230 克巴西卡纸、 铅发丝线和白胶。任一参赛队不得使用组委会指定以外的其它任何材料。 (2) 模型总体要求: 模型为两层框架结构,模型自重不超过 600g。 (3) 模型尺寸要求: 模型总高:6005mm(给定支座底面到框架顶面的垂直距离); 层高要求:每层净高200mm; 模型支座标高:结构所有支座底面的标高相同; 模型外轮廓:各层平面投影均为边长为 400mm 的正方形; 模型中间层结构要求:边梁

2、是必须构件,标高一致,板结构高度应在 5mm20mm 之间, 应完全覆盖结构本层对应的结构梁系; 其中,距中心点 80mm160 mm 之间形成的方形环状面积是面载施加区,不应有平面外结构构件通过; 模型平面净面积要求:模型各层内几何中心处预留 80mm 边长的正方形区域作为加载仪器的安放空间,其内部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加载设备区形状不限于正方形,若为其他形状,则至少保证 80mm80mm600mm 的正棱柱体通过此区域,且保证棱柱体形心与自设形状形心的重合,其最大值不应超过模型平面板结构要求。 3.3. 加载试验加载试验: : 组委会本着同等条件,自然公平原则制作加载试验的所有相关设备。同时要

3、求参赛模型应能承担具有实际偏差性质的现场条件(如台面微小的不平、加载偶然偏心、自然风随机变化等条件)。 (1) 模型安装 模型底部及顶部需嵌入四条角钢围成 400mm400mm 的方形区域内,角钢高度为 10mm,底部为底板(中间 80m80m 区域为空) ,顶部为加载板(参见试验模型示意图试验模型示意图a、b、c) 。模型、底板、上加载盖不得采用其它方式连接,参赛队也不得对底板、上加载板进行任何加工处理。 (2) 加载过程 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模型安放在底板上的固定装置内(模型放置方向由选手自定),之后开始加载试验。安放模型期间各参赛队需指定一名队员向评委及观众作自述,内容包括:团队名称

4、、作品名称、设计构思、结构特点、参赛感悟等,限时 1 分钟。 固定加载试验 在裁判监督下,由参赛队员自行施加竖向固定荷载。首先,顶面有设备的初始荷载(含加载板及挂钩质量,约 20kg)。然后,在中间层施加固定荷载。所用砝码是 4 块,单块砝码平面为梯形(参见试验模型示意图试验模型示意图 d d),单个质量 5kg。砝码安放次序由选手自行决定;砝码顶面(有标识)必须向上,短边向内;要求全部安放完成后持续 5 秒,即为成功。 此时将设备初始荷载和中间层固定荷载值一起计入竖向加载的第一次成绩;只有竖向固定荷载加载成功的参赛者,才可进行下一项加载。 顶层自由加载试验 在裁判的监督下,由参赛队员自行按照

5、图示方式施加竖向荷载。加载次数为 2 次,参赛者可自行选择加载重量。在加载过程中测量模型顶面中心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同向水平位移差值。只有竖向加载成功的参赛者,才可进行水平自由加载试验。 水平自由加载试验:在维持竖向荷载的情况下进行水平自由加载试验。水平自由加载位置为顶层加载板的一侧角钢,方向固定,同样由参赛队员按照图示方式施加,加载次数为 3 次。第一次加载质量2Kg(不含设备初始质量,设备初始重量在第一次加载成功时才计入水平荷载试验成绩,初始质量约 5kg) 。在加载过程中测量模型顶面中心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同向水平位移差值。 (3) 加载要求 加载时队员身体不能接触模型和已加载的砝码

6、。每级加载后,裁判会在队员手离开砝码后开始计时,必须持荷 5 秒以上(不含 5 秒) ,且变形未超过限值,经监督人员确认,评委通过,方能继续下一级加载。若模型结构失效,即取前一次加载重量为最大承载重量。 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视为被破坏或失效: 模型无法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安装就位; 模型无法依照比赛规则进行加载和测量; 在试验给定约束条件下结构发生扭转、倾覆,发生扭转的判定条件为21uuu 超过其限值 10mm(参见试验模型示意图试验模型示意图 c c); 模型在加载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材料、结构损坏; 模型变形过大:竖向加载过程中竖向位移限值为 15mm;加载过程中最大侧向位移为max12max(,

7、)uuu(参见试验模型示意图试验模型示意图 c c) , 其限值为30mm。 评审委员会认为失效的其它情况。 4.4. 评审方式与评分标准评审方式与评分标准 专家委员会负责作品的评审及评奖事宜。每个参赛作品总分为 100 分,包括结构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理论分析、模型制作、加载试验和模型试验品性 5 个方面。 (1) 结构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10 分) 按模型结构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评分。本项得分取实际到场评委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 (2) 理论分析(10 分) 按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评分。本项得分取实际到场评委评分去掉一个最

8、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平均分。 (3) 模型制作(10 分) 按模型制作工艺情况评分。本项得分取实际到场评委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 (4) 加载试验(65 分) 对于竖向荷载试验, 先按 (n=N/W) 计算出各模型竖向承载荷重比,其中 N 代表模型所承受的最大竖向荷载(kg) ,W 代表模型自重(g) ;再将 n 值为最大 (记 nmax) 的模型定为满分 (35 分) , 其余模型的分数按 (35n/nmax)计算。 对于水平静载试验, 先按 (t=T/W) 计算出各模型水平承载荷重比,其中 T 代表模型所承受的最大水平荷载(kg) ,W 代表模型自重(g) ;再将 t 值

9、为最大(记 tmax)的模型定为满分(30 分) ,其余模型的分数按(30t/tmax)计算。 (5) 模型试验品性(5 分) 按现场试验时模型的综合反应、局部变化情况及选手自述情况,由评委当场评分并给出书面评语,本项得分取实际到场评委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 总分为上述 5 项的总和,且每项得分均保留到小数点后 2 位,其中结构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 理论分析、 模型制作三项得分于加载试验前评出,加载试验、模型试验品性两项得分于加载试验过程中评出。 试验模型示意图试验模型示意图 a)平面图(单位:mm) b)1-1 剖面图(单位:mm) c)2-2 剖面图(单位:mm) 中间层加载砝码 400 600 800 500 40 50 600 底板 砝码 加载支架 模型 预留空间 80 砝码 位移计 加载板 2 2 1 1 底板 预留空间 模 型 加载支架 位移计 u1 u2 u2-u1 加载板 模 型 角钢 水平加载点 中间层加载砝码 d)d) 中间层加载砝码(单块)三维示意图中间层加载砝码(单块)三维示意图 e)e)竞赛加载设备三维示意图竞赛加载设备三维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