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肖雨奇201521254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69334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肖雨奇201521254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肖雨奇201521254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肖雨奇201521254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肖雨奇201521254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肖雨奇201521254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肖雨奇201521254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肖雨奇201521254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题目: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学生姓名 : 肖雨奇学号: 2015212543班级: 3 班院系:数学与统计学统计学学院数学物理直博班2016 年 12 月 15 日2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摘 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起源发展和最终确立主要得益于莱布尼茨、休谟、康德和韦伯等哲学家的努力及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兴起发展。莱布尼茨和休谟对不同真理所作出的区分,加上休谟和康德对事实和价值的判断、自然领域和自由领域所作的著名勘定,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源起; 康德之后, 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从不同的哲学观念和研究道路进一步推进方法论的研究,奠定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此后,德国哲学家

2、韦伯在之前的基础上对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使得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 ; 康德; 新康德主义 ; 韦伯自从苏格拉底提出探求真理的“辩证法”方法以来,方法论就一直是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问题。 近代认识论的特有论说, 特别是其有关事实与价值的观点从哲学层面催生了社会科学方法论学说的产生。从哲学方面说, 始于莱布尼茨、 休谟等人的知识分类说以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区别的观点是为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源起。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源起哲学家们很早就对各门科学知识进行过分类,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曾把各门科学分为理论、实践和制造这三大类, 这种知识分类说大多是基于研究对象

3、的,且这种分类并未触及价值判断的特殊性问题,故它并未促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诞生。但是自莱布尼茨以来,近代的哲学家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古代的知识分类说,正是这种分类说以及相关的价值判断问题成为了社会科学方法论得以成立的前提。莱布尼茨说: “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莱布尼茨的 “两种真理论” 意味着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真理,一种是推理的、必然的知识,而另一种是事实的、偶然的知识。3 休谟则提出了与莱布尼茨几乎一致的知识分类理论。但与莱布尼茨不同的是,休谟知识分类说的本义是要明确科学知识的定义和范围。他更

4、进一步提出了人们不可能从“是”推出“应当”来,“是”的判断( 事实判断 ) 与“应当”的判断(价值判断 )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判断。 因此,必须严格区分作为科学研究的事实领域与作为道德研究的价值领域( 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 ) 。这样一来,休谟进一步确定了基于判断的真理性的知识分类说,凸现出了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价值问题。莱布尼茨和休谟的上述观点在康德的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与深化,康德将知识分为了先天分析知识、 后天综合知识以及康德所独创的先天综合知识三大类, 前两种知识分别对应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观念关系的必然知识和事实关系的或然知识。而康德本人更重视第三种知识即先天综合知识,但

5、先天分析知识和后天综合知识却得到了后世哲学家更多的认同与研究。康德的认识论有一个与休谟相同的目的,即为科学定性和划界, 他是通过对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分析来进行论证的。康德一方面论证了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敏锐地触及到了科学的有限性和价值问题。康德认为正是因为科学(理论理性 ) 的有限性使得价值 ( 实践理性 ) 成为必要和可能,此所谓“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下位置。 ”康德不只是区分了科学和价值,而且从哲学上对这两大领域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此举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极为重大。综上,莱布尼茨以来的认识论有两个重要的观点:(1) 基于知识的形式特征与真理性的近代特有知识分类说,这种知识分

6、类说将知识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与经验无关的、 具有必然性的逻辑数学知识,另一类是与经验有关的、只有或然性的经验知识; (2) 关于价值论,休谟和康德都区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科学领域之外划出了一片价值的领域。 价值论特别强调了事实判断是科学性和客观性的,价值判断是主体的和主观的领域。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奠基康德之后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是沿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路径发展的,一种是主张社会科学科学化的实证主义,另一种是主张社会科学特殊性的历史主义,两种思潮都建基于休谟和康德的理论之上。4 广义的实证主义包括圣西门、孔德、密尔、斯宾塞、马赫及逻辑实证主义等一系列人物和思潮。实证主义认为,价

7、值判断和社会科学或者根本就不是科学,或者必须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整合和分析。实证主义与古代哲学家一样是方法论上的统一论者, 认为只要是真正正确的、 科学的方法就既可以认识自然,也可以认识人和社会。对社会科学方法论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康德主义,这主要建基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事实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 因为社会事实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故社会事实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意向性, 而人类行为具有客观自然事实所不具备的主观性、能动性、选择性和价值性。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除了运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一些方法以外,也存在不同于自然研究的、 社会研究的特定方法,

8、也即有一种所谓 “社会科学的逻辑”,新康德主义正是从这里出发,肇始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这里不得不提到狄尔泰,狄尔泰一生的伟大抱负是完成所谓“历史理性批判”,他对历史与历史科学的独到见解开启了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建构。他从存在论的角度区分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自然科学中, 任何对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可计量的东西才有可能,, 在精神科学中,每一抽象原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获得自己的论证,而这种联系是在体验和理解中获得的。”狄尔泰认为自然科学通过感觉、思维等外在认识方式来进行,它是用因果关系描述和解释的科学; 而人文科学则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内在去领会,它是用将心比心式的心灵交互

9、来体验和理解的科学。而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则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社会科学 )的区别。文德尔班认为, 自然科学使用的是普遍化的方法,它是“制定规律”的科学;而社会历史科学则是使用个别化的方法,它是“描述特征”的科学。李凯尔特进一步从研究对象上来划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 李凯尔特认为自然是那些自生自长的东西的总和,而文化则是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生产出来的。新康德主义从康德关于自然领域和自由领域相互区别的观念出发,论证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之相互区别于存在论和方法论上的内在根据。新康德主义还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这

10、些成就一方5 面正式开启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其中的很多观点后来都成为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确立如果说新康德主义开启了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那么,20 世纪德国思想家韦伯则把这种研究向纵深推进, 并最终确立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原则。首先,韦伯基本上接受了新康德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应从存在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加以界定, 社会科学既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更由于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而有其独特性。其次,如何看待价值问题。韦伯认为社会科学首先是“价值关联”的,这表现为价值是社会科学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所

11、在。而“价值中立” 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它向社会科学提出了一个客观性的要求,这种要求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要求是一致的。韦伯认为, 前述价值关联的有效性只限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他在“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和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等文中从理论上证明“应把纯粹从逻辑上可推演的断定和经验事实断定与实际的伦理价值判断或哲学价值判断区分开来,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韦伯“价值中立”说的另一个意蕴是社会科学的价值论域没有事实领域那样的客观真理,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真理, 无法在终极的意义上比较高下,价值论域是“诸神彼此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他认为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终极信仰都是平等的,

12、没有哪一个都有权宣称具有绝对的正确性和优先性,禀持不同价值信念的人都应该相互理解与宽容。韦伯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理解”和“理想类型”两个研究范式。韦伯认为,“理解”或是合理性的,即逻辑的数学的理解; 或是神入的,即对他人心理和行为的重新体验。韦伯着重分析了神入性理解。神入性理解的必要性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如价值观念、 终极目标、 激情行为和所有非理性行为都很难用逻辑方法来解释,而只能作神入式的理解。 当然,由于这种神入性理解不具备逻辑性、 普遍性和规范性, 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始终是有争议的,不过,正如安德列斯基所说, “尽管神入性理解有局限, 但若无神入性理解,社会秩序

13、在几秒钟内就会崩溃,因而它是无法从社会科学中排除出去的。”6 “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个范式,韦伯的“理想类型”论以及韦伯在他自己的研究中提出的几种“理想类型”:如新教伦理、科层制、三种统治形式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成为了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总括本文,从休谟到康德、 从新康德主义到韦伯, 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由是得以建立。参考文献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 商务印书馆, 1975:488. 杨祖陶,邓晓芒编译 .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 M. 人民出版社, 2001:59. 转引自刘放桐 .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M. 人民出版社, 2000:125. 李凯尔特 .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M. 商务印书馆, 1986:20. 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 M. 杨富斌译 . 华夏出版社, 1999:100. 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 M. 杨富斌译 . 华夏出版社, 1999:28. 转引自苏国勋 . 理性化及其限制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255. 转引自韩水法 . 韦伯M.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98: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