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素质的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56582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3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综合素质的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综合素质的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综合素质的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综合素质的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综合素质的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综合素质的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综合素质的笔记(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职业观念 (4 道选择、 1 道材料分析题 ) 职业理念三观材料题要点(重点中的重点)教育观要点(9 个要点顺口溜:提速个性创两全、学习过人):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 提高国民 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 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6.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7.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8.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 ”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9.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学生观要点(5

2、个要点顺口溜:二独一发加两全)1.学生是 发展 的人 2.学生是 独特 的人 3.学生是具有 独立意义 的人 4.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 全面 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面向全体 学生教师观要点(5 个顺口溜:六者一开放一合作)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 引导着 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 和 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和反思的 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 开放 的教师 5.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合作第一节教育观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一)素质。广义的素质指的是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

3、结构。侠义的素质指的是遗传素质。(二)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进行解释。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课本第 8 页1.教育对象:应试教育主要面对少数学生,忽略大多数学生。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2.教育目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德体美、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素质教育重 视德智体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全面进行。3.教育方法:应试教育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4.能力培养:应试教育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5.学生评价:应试教育是筛

4、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素质教育是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6.教育内容:应试教育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略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略实践等问题。素质教育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7.教育着眼点:应试教育局限于学校。素质教育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8.价值取向: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于考试成功。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度所需要的人才。9.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

5、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 “两基”)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三)将教育的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

6、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三、新的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7、,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二)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 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 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

8、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顺序性。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的(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秩序

9、渐进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平衡性。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 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三)中学生

10、的发展特点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学生在生理上处在青春发育期,个体生长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 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学生的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里的发展还不够完全成熟,自控能力有比较差。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凸显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叛逆。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以充分满足。中学生

11、不仅处在生理发展的巨变时期,也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节教育观一、教师的常规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授

12、业解惑着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的角色。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3.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会成为学生学会的对象。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泛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换班时间界限。劳动空间的广泛性是指教师

13、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 学校内部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5.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6.个体性与群体性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新型教师观)(一)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

14、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一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改革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教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

15、材的能力。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数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终是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职前培训。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

16、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为从事教师工作鉴定基础。2.入职培训。中学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并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岗位知识,提高岗位工作能力。3,在职培训。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4.自我教育。许多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都表明,做反思的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 育,是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五、教师的职业素养1.道德素养对待事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3.专业素养 .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4.心理素养 .良好的情感特征、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8 道选择 )注意下教师学生义务就可以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一、教育法的含义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