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10474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学年高一语文 4 4 月月考试月月考试题题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主观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所有试题答案均必须用 0.5mm 黑色中性笔书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第第 I I 卷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

2、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汩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3、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 ,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4、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

5、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有删改)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

6、体现。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格:大概是隐者的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

7、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 3 -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D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入,结构谨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 橘颂 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8、( (二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14(1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春天,我的春天史光柱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那是 1984 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匀动情怀。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桐和灌木林。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

9、香甜,啃嚼鲜美。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裕子,传播慈善、慈祥。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检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4 -

10、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担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刁、鸟招招手。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冷漠的土地找到拘心窝子的人,痛快

11、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崖掩,白云洗成春雪莲。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炸窝当成星星尿。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炸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尿不脏,吃了长聪明。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炸窝,从枝叶上拼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胆子小的孩子,辫开蚂炸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山道如线,扯着木

12、屋放飞的风筝。坡地挂在高山上。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春蚂炸?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隆泽,根盘串蚂炸情节的领地。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来来去去是春天。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我握着生命的犁伴,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辫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13、?注:史光柱,1964 年生,云南马龙人。1984 年在保卫边稚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1985 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 ,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 5 -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B.“蚂蚌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册蚂蚌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炸情节的领地” ,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C.“我握着生命的犁桦,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D.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

14、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5.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 ,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5 分)6.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6 分)二、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2 小题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

15、,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

16、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6 -注:辛毗(P),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衅:征兆。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 转告B力专则难图也 谋取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克服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暗中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