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之犯罪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103788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之犯罪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少年之犯罪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少年之犯罪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之犯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之犯罪(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之犯罪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日益改善,但是青少年犯罪似乎成为了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根据各方面数据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越来越高,这使得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这问题也成为了社会的必争的话题。然而,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绝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的问题或其中某一单方面因素所能造成的结果。经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它的原因众多,其中:家庭引导因素。人们的生活虽然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生活压力也随之加重,所以很多父母被生活所逼,也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外地打工赚钱,吧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有老人带养,爷爷奶奶不愿多管,顺

2、其自然, 于是孩子就无人严管,放任自流,浪迹社会。其次就是,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教导孩子的方法有较大的缺陷,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 。或父母自身的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 “养不教,父之过。 ”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目前仍然还存有很多学校追求升学率 的片面目标,严重地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尤其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很多 学校都有快、

3、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惧毁;差学生则破灌破摔,厌学、辍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其次就是,特别在农村,自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以来,在小学、初中学校里出现了老师不敢管和不想管的离奇现象。据某初中老师述说, 大部分家长则 由于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不用再交学费,而对孩子在学习方面减少监督,只要孩子能到学校就好,至于在学校干什么一律无从过问。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因此加大了难度。更有甚者,某些家长因为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满而大发雷

4、霆,轻者找老师理论,重者则投诉或对老师大打出手。以致老师不敢管和不想管的局面。社会和青少年本身因素 。由于社会上的事物杂乱无章, 环境越来越坏了,诱惑越来越多了,网络、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对青少年有影响,使孩子们容易模仿。而青少年本身的自控力不好、好奇心重,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其中, “黄色污染”对青少年的腐蚀则最为严重。 一些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老板,利欲熏心,贪图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此,心灵遭受毒害,理

5、想被严重扭曲 ,他们为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针对各种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而且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正确的教育。第一,家庭方面方面,应该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第二,学校教育方面,应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个高尚的人,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模范表率和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使学生懂法,教师必须先学法,要想使学生做好人,教师必须先做好人。还要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第三,社会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色”、“灰色”和“黑色”这“三大污染”对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