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7320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 高正平/李睿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一、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真实原因与影响近期,国内粮油等农产品市场价格呈现 6 年来首次全面上扬,涨价面之宽 多年未见;同期世界农产品价格也不约而同地呈现涨势。粮油价格的波动,引 发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连锁反应。这一现象是短期的非理性行为,还是通货膨 胀的前奏?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食品价格上涨是自 1997 年以来持续下跌的适度反弹, 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下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合理修复,是农产品价格向内 在价值的逐步回归,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缓解。1993 年国家放开以粮油为主的

2、农产品价格控制以后,定价体系的转轨使得 粮油等农产品有各种幅度不同的上涨。然而自 1997 年以来,由于供求关系长 期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流通体制改革的不彻底等原因,我国粮油产品价格连续 6 年负增长。因此有学者认为,尽管这次粮油价格在短时期内上涨幅度较大,但 仍然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其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自 1997 年以来粮油价格持 续下跌的反弹(韩俊,2003)。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数据分析,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虽会直接或间接 带动部分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对价格总水平有一定影响,但与 20 世纪 90 年 代中期的通货膨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价格上涨是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 场经济转轨情况下发

3、生的,是将农产品的价格体系由政府控制逐步过渡到依靠 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同时部分释放了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存在的工农业产 品价格剪刀差的能量。可以认为,当时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并非由市场供需缺口。 国际价格体系传导所致,也就不能以过去对宏观经济尤其是物价运行的评估模 式、传导机制、成因与影响等进行分析,这种出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过于谨慎 考虑而以固定不变的眼光提出“要时刻警惕通货膨胀风险”的思想脱离了我国 实际,忽视了我国目前经济建设中存在诸如农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下,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以及就业压力日趋严重,财政对农村教育、 公共卫生设施等公共品投入严重不足,对收入预期不高所导致的

4、农村消费支出 增长缓慢等问题。同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相比,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也 不会导致所谓的“通货膨胀”。从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近年来居民用于食品 的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度已经 大大减弱;随着我国经济整体上从短缺转变为过剩,商品供应充足,粮价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较 10 年前明显减弱;目前的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 通过调节库存仍可控制价格上涨幅度;目前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仍高于国 际价格,这也会对国内粮价的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一般认为在粮 价连跌 6 年的情况下,市场粮食价格的回暖,让饱受“谷贱伤农”之痛的农

5、民 有机会增加收入,这没什么不好。让市场因素主导粮食价格,促进粮食产业持 续升温。当然,粮价和其他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确实会给一些城镇中低收入 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农产品特别是粮油等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很小,该 类产品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给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对此政 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二、通货膨胀与公共财政问题(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层次划分人们广泛接受的通货膨胀定义是: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 换言之则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这个定义仅仅指出了通货膨胀的外部特 征,因此,为了纠正人们对通货膨胀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认识,有两点必须给 予明确的界定:第一,这个定义指明通

6、货膨胀并不是什么危害一切的东西;第 二,必须强调通货膨胀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平即所有价格的加权平均值的上涨。 可见,通货膨胀本身并无褒贬可言,重要的是其程度与环境,贵在因势利导, 相机抉择。由于我国以往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与买方市场,许多人对通货膨胀的恐慌意 识根深蒂固,这主要是因为奔腾式上涨的物价所导致的货币贬值对社会公众的 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利益以双重沉重打击,小幅、适度的物价上涨明显不在此 列。有学者甚至认为低于 10%的物价指数不应该简单称为通货膨胀(樊西峰, 2001;张亚林,2003)。所以,经济工作者不要对通货膨胀一概加以否定, “谈通色变”。须知通货膨胀按其程度的强弱,对经济和社会产生

7、的效应是不 一样的。根据普遍接受的分类,按照 CPI 指数水平,通货膨胀有以下四种: (1)在 1%以下的通货膨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定义为通货紧缩;(2) 低于 10%的通货膨胀,习惯上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也叫爬行的通货膨胀; (3)奔腾的通货膨胀,CPI 指数一般介于两位数与三位数之间;(4)CPI 指 数高于三位数的通货膨胀则为恶性通货膨胀。后两种通货膨胀是极为有害的, 应该坚决预防与控制。而在赶超型经济的崛起阶段,通货膨胀与 GDP 增长之 间存在着长期的“门槛效应”,当通货膨胀率超过或者低于一定水平之后都将 对经济增长率的稳定与提高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意味着在经济起飞阶段存在着 一个

8、最优的、与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相适应的通货膨胀率,它既有 益于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又不会超过人民群众与其他社会主体的承受能力, 它将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过程、市场层次和市 场深度以及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烫平性”等基本特征,这对起飞阶段的赶超 型经济是极为有利的。当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即通货膨胀形成 的原因,膨胀出来的通货用于何处。由此笔者认为,要科学地对待通货膨胀, 不要“谈通色变”,既要坚决防止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害的恶性通货膨胀,也要 充分认识到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与经济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科

9、学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 决策。切忌一味模仿西方某些国家(如德国),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物价上涨, 机械照搬,简单从事。(二)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审时度势,以适合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 策的目标搭配,更好地解决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入 2004 年的中国经济已经驶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均 GDP 第一次 超过 1000 美元,财政收入突破 2 万亿元人民币,对外贸易额达到 8500 亿美元, 农村城市化逐步加快,国民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较稳定增长区间。与此同时, 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问题也愈加严峻,比如超过 12%的城镇真实失业率,未来 十年中平均每年需要再就业 1500 万城镇劳动力

10、,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农村消 费市场难以实质启动,经济发展缓慢,自 1997 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长 期低下,城乡差别不但未见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拉大之势;因保持国债项目连 续性,增加教育和卫生等公共设施投入,扩大城乡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覆盖面, 财政的压力与日俱增;发展中经济体财政收入对铸币税有某种程度的依赖(注: 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目的,财政主导的政府投 资项目比重较高。在脆弱的金融系统与低独立性的货币当局等条件下,这种沉 重的财政压力所造成的财政赤字必须由政府发行超额的纸币来予以弥补。政府 从中获取的实际“收入”是类似于“通货膨胀税”的“铸币税”。)(艾洪德 等

11、测量出约为 GDP 的 1.4%3.0%),同时我国税收已连续几年增速接近 20%, 其较 GDP 增速两倍以上的增速能否有可持续性,这是个大问题,财政收入的 持续高速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游资大幅流入,人民币升值的市场压力不 减,等等。在这些希望与疑虑并存、困难与优势同在的新形势下,如何选择适 合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调控变量,趋利避害, 两者相权取利重而弊轻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具有重大 现实意义、事关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实际问题。一些经济工作者在分析 2004 年我国经济发展与物价走势时得出结论, 2004 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保持较快的爬升势头,甚

12、至会超过 4%的西方成熟市场 经济国家认定的“经济过热”指标。结合 2003 年全年广义货币 M2 与银行贷 款增速较快的现象,因此再次提出了要警惕通货膨胀的主张。其实我国当前经 济增长出现的结构性不平衡更多的是非货币因素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 支体系改革滞后,片面的发展观与公共财政的缺位,市政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 途径闭塞以及非法土地批租等才是根本原因,切不可妄做“诊断”。笔者认为, 如果 2004 年消费物价指数果真出现 4%5%的适度增长,那将是非常可喜的。 由于当前供大于求的状况不可能出现大的逆转,与世界市场的融合性也不会使 得其爬升为奔腾型通货膨胀,而农业生产资料滞后的价格上涨将使

13、得“多收了 三五斗”的现象重演,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我国经济被形象地比喻为“两写轮子自行车经济”,在经济起飞阶段面临 着许多诸如就业压力、结构转型、两极分化等急需依靠经济高速发展、增加就 业机会才能解决的问题,而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又要将通货膨胀控制在极低水 平对于一个转型经济体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结合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轨关键时期(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的发展中经 济大国,如何避免“拉美现象”,在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持 适度的物价增长水平是必需的,选择“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十适度通货膨胀”这 一搭配目标,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现状。(三)

14、当前与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要真正实行好公共财政政策的不与民 争利,解决好我国财政目标的越位与缺位问题,实现财政政策工作重心的尽快 转移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 2004 年初召开的中国财税论坛上,政府与许 多学者都非常鲜明地提出了要重点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工作重心,积极财政政 策要从以往的保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发展的投资性财政转移到以满足社会公共 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的公共型财政上来。笔者认为,这一转变,既是新形 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当前社会公平、协调、统筹发展的内在要 求,也自然是解决好财政政策“越位”与“缺位”问题的根本,其核心就是 不与民争利。笔者认为,公共财政的关键就是市场与

15、政府的角色界定问题,只要能够由 市场解决的经济现象、问题与领域,政府均不宜进入,已经进入的要逐步尽快 退出,还利于民。那些涉及公共服务和提供公共品、准公共品的领域,由于外 部性与非排他性(我国则还有许多历史欠账),政府则应该通过财政投资予以 提供。解决市场失灵,提供公共需求产品,维护社会公平,进行转移支付,这 就是公共财政的真实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近几年,主要出于防止经济发 展速度的下滑等原因,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步增发建设性国债的过程中, 我国财政支出中的相当部分投入到了那些本应该纳入市场运作,由市场投资主 体自主投资的竞争性、盈利性行业,与民争利。许多并不属于公

16、共品、准公共 品范畴的行业,并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占有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与此同 时,那些本应该由政府、由财政建设的教育、医疗等公共卫生设施以及关系到 农村和其他欠发达地区民生的服务体系与设施,投入则远远不够。据国际卫生 组织统计,我国的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度,在全世界 200 多个国家中名列倒数 第四,这一方面扩大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鸿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与 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近几年来在农产品和其他商品价格停滞甚至下滑 的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与医疗支出却出现大幅上升的反常现象。有学者 统计,我国教育中的学杂与保育费在 1998-2002 短短 5 年间上涨了 112.1%, 年均递增 16.2%,医疗保健服务价格年均增长率超过了 10%(王小广,2003)。 笔者认为,教育与医疗等公共设施的严重缺位,是导致我国农民经济状况预期 不甚乐观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长期不旺的重要原因。这与城 乡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是相悖的,消费不振反过来又必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 健康发展,这也是相辅相成的。三、加快财政支出的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建议通过对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