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084550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X 页数:16 大小:17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隋唐时代特征的社会第一课隋建立 大运河第二课隋灭亡 唐建立 唐太宗-“贞观之治”第三课武则天“贞观遗风” 唐玄宗-“开元盛世”第四课 隋唐科举制第五课 唐朝民族关系第六课 唐朝对外关系第七课 隋唐科技第八课 唐朝文化1.治世、盛世局面3.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4.对外交往:开放的对外政策5.科技先进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 形成盛世共同原因:重用人才、发展科举、重视农业“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太)、金城公主入藏(中)、册封等遣唐使、玄奘西行(太) 、鉴真东渡(玄)唐诗、乐舞、敦煌莫高窟6.文化辉煌雕版印刷、火药、赵州桥2.经济繁荣:农业、

2、手工业、人口、疆域唐朝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隋的统一1.隋的建立P22.隋的统一P2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时间:589年 经过:隋陈沿长江仅用4个月就灭掉了陈 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继 秦汉之后的又一次统一隋唐强盛奠基3.隋的富庶P4年号:开皇都城:长安原因:隋文帝帝,励精图治,改革制 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迅速发展 表现: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增加,史称“开皇之治”。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二、大运河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P5下令开凿者:隋炀帝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 劳动

3、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3.影响P6积极:(1)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 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2)(3)(4)(P56) 消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人民 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加速隋朝灭亡。P4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的灭亡P82唐的建立P8直接原因:农民起义和割据势力起兵时间:618年根本原因:隋炀帝暴政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庙号:唐高祖二、唐太宗的 用人和纳谏1.李世民继位P8时间:626年 年号:贞观 庙号:唐太宗2.用人和纳

4、谏P8-9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表现:虚心纳谏、从谏如流;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影响:促使“贞观之治”出现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三、贞观新政1.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巩固统治2.主要内容P10(1)经济: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2)政治: A沿袭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B沿袭和完善前代科举制度(4)民族关系:实现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P26)(3)法律:修订法律,形成唐律疏议3.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 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P11)P10第3课 气度恢弘的荣盛时代一、女皇武则天1.采取措施P13-142.影响:形成“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奠基。二、

5、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1.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改革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 2.影响: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重用酷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大臣, 加强中央集权。 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武举) 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巩固开拓边疆,设北庭都护府三、社会 经济繁荣1.表现 P15-172.原因:先进的生产工具;安定的政治环境;开明的统治 政策;富有成效的社会改革;劳动人民的辛勤劳 动。农业:曲辕犁,筒车手工业:制瓷业,纺织业_,冶铸业人口剧增:一千多万户疆域辽阔:东至安东 , 西迄安西,北达蒙古 , 南抵南海.P15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一、科举

6、制 (P20-21)3.概念:隋朝创立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策问: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经史 杂文:后来专考诗赋1.创立:隋朝(隋炀帝)(1)明经:考察测试考生记忆背诵儒家经典(2)进士:2.完善:唐朝唐太宗:扩充国学、严格考试4.原则:5.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武举 唐玄宗:殿试加了诗赋6.意义:便于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推动改革,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推动了全社会读书的风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3.住: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4.行:骑马出行2.食:饮茶习俗;饺子、点心;胡食(胡饼)等。

7、1.衣:胡服(胡帽、胡靴、幞头、“半臂”)二、唐朝衣 食住行 (P21-22)三、博大宏放 的精神风貌 (P22-24)1.原因:国运鼎盛,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制度创新(科举制等)。2.表现: (1)胡汉交融,中西贯通(特点);博大开放 ,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时代精神)(2)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第5课 “合同为一家”一、天可汗 (P26-27) 2.由来: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4.和亲意义: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1.唐对厥 的治理: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布达拉宫,密切唐蕃关系3.和亲原因:松赞干

8、布仰慕中原文化(1)战争:扫平厥。(2)设立行政机构:都督府,突厥贵 族首领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 惯和生活方式。二、松赞 干布与 文成公 主 (P27-29)1.吐蕃: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为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5.唐蕃关系发展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蕃“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立“甥舅会盟碑”2.点苍山会盟:794年,南诏全部归附唐朝。1.南诏统一: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逻阁统一西南,并 封其为云南王。三、点苍山 会盟 (P29-30)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方式有:战争:打败厥,俘其首领。

9、设行政机构:设都督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 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 国力强盛 直接原因:唐开明的民族政 策。第5课 “合同为一家”目的:学习唐朝影响:对日本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成为日本社会进步的媒介。目的: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1.遣唐使二、遣唐 使与鉴真 东渡 (P32-34)一、长安 (P36-38)经过:先后五次东渡未成功,第六次东 渡成功2.鉴真东渡影响: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 贡献。第6课 开放与交流含义: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布局:分工明确,整齐对称,规模宏大,设

10、施齐备。地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性大都市4. 贡献:(1)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 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2)口述,弟子整理大唐西域记; (3)把老子介绍到天竺。2.目的:求取佛经精义 二、玄奘 西行 (P34-36)1.玄奘生平:唐太宗时期高僧,又称三藏 法师。西行天竺。3.影响: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第6课 开放与交流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对外交通唐代对外政策:开放3.原理:人们从印章和拓印石刻中得到启发一、雕版 印刷术 (P40)5.影响:(1)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是

11、中华民 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直接推动印刷业的发展。第7课 隋唐科技1.发明:唐初 2.发达:唐末4.应用:(1)出现了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2)成都、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印刷业中心。(3)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 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唐.868)。3.应用:唐末,用于军事。武器叫“火箭”或“飞火”二、火药 (P41)4.影响:火药用于军事,使世界的战争发生了根本变革 ,开始取代了“冷兵器”,促成的“热兵器”出现第7课 隋唐科技1.发明原理: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 2.配方记载:唐初孙思邈记载在丹经一书中3.历史地位:(1)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 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筑史

12、上的一个奇迹“。 (2)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 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 的结晶。三、赵州桥 (P41-42)1.设计者:隋朝李春 2.构造:单孔石拱3.诗仙李白一、唐诗 (P45)第8课 唐朝文化1.成就: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2.原因:二、乐舞 (P46)1.唐太宗秦王破阵乐 2.唐玄宗霓裳羽衣舞(1)经济繁荣(2)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3)开放的文化政策(4)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 (特点: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 4.诗圣杜甫(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真挚动人)三、敦煌 艺术 (P45)1.代表:莫高窟 2.主要内容:泥塑和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同时也 反映现实生活的场景 3.艺术形象:飞天唐朝取得辉煌的科技和艺术成就的原因: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开放,兼容并包科举制度完善各族人民努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