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论文 浅析历史学习方法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7051563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综合论文 浅析历史学习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综合论文 浅析历史学习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综合论文 浅析历史学习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综合论文 浅析历史学习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综合论文 浅析历史学习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历史学习方法 浅析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的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 组织组织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 的。因为历史当中大量的史料背后所蕴藏的深一层的规律性东西,是必须通过思考得来。 因此历史的学习,就必须要系统,要有深度。 。 一、列好基本框架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 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

2、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 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 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 几百年, 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 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 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 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精华在线的几位历史老师,在教学当中,都非常注重帮助大家列好知识框架,可见这一

3、点,在历史的学习当中,是极为重要的。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 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 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因谁而起, 因什么事情而起, 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 的。所以我们可以尽力去还原这个事情,大家都很爱听袁腾飞老师的课,就是因为他能讲历 史讲得有意思, 有深度, 而且在听得津

4、津有味的时候还能顺便把这个事情的所有内容都记住 了。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 (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 治腐败:官场+军队+财政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 革 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1历史条件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

5、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 贫困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思想:列宁主义 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原因广度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 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政治: 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文化:统一

6、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原因深度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 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 中国外交失败; 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 包括帝国主义侵略、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 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矛盾分析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

7、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 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目的、动机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 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 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历史内容=经济+

8、政治+文化+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 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 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 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 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 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 (技术+布局+) 商品

9、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 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 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 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如均田制、23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 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 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经济发展要素=技

10、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 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 (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 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

11、、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政治内容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 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后的政治状况: 包括政局的动荡、 确立共和政体、 三权分立的体制, 袁世凯篡权、 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

12、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 等。 文化内容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 (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 学+) 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文化交流=(民族+对外) (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 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 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 分活动领域进行 历史这一科也是精华在线的强势学科,袁腾飞老师,石国鹏老师,隋子辉老师等历史 老师也组成了讲话在线的历史名师团队。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老师们的课程来学 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祝大家的历史成绩在新学期能步步升高,力争夺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