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46319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當前我國幼兒教育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 蔡其蓁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一、 當前我國幼兒教育概況 幼兒教育是個體從家庭教育轉換到學校教育的第一個場域。就個體的發展而言,它的重要性不僅因為它是一個托育的場所,更重要的它是一個個體語文、認知、情緒、社會、感官等全人發展的過程,一個涵蓋個體時間與空間雙向度發展的歷程。就學習作為一個連續體來說,幼兒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其成效雖不易在眼前看出,其影響卻是深遠的。尤其在工業化、都市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隨著婦女教育程度的提高與婦女就業人口的激增,改變了傳統的托育型態,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有鑑於此,歐美各主要先進國家若不是將幼兒教育納入

2、義務教育的範圍,就是對幼兒教育提供補助。反觀我國,戰後政府教育政策以普及國民義務教育、發展中高等教育為目標,幼兒教育在政府長期漠視與缺乏有效管制措施的情形之下畸形發展。 根據教育部(民 86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八十五學年度已立案公、私立幼稚園之五歲幼兒入園率約為 38. 4 ,已立案公、私立托兒所之五歲幼兒入園率約 2 1 . 9 ,故已立案公、私立幼稚園、托兒所之五歲幼兒入園率約為 6 0. 3。然張菡育(民 85)研究指出,台灣地區五至六歲幼兒的入園率已在 9 0左右;林佩蓉、馮燕(民 88)針對七歲以下幼兒就讀學前機構比例進行調查發現,六歲組(五歲時入學)幼兒之入園率為 9 7 . 3

3、5,五歲組(四歲時入學)幼兒之入園率為 89 . 57 。由上述資料得知,四歲、五歲幼兒開始就讀學前機構的情形已相當普及。然而,何以政府與學者間統計資料會有如此大的差距?迨以目前台灣地區幼兒教育機構類型來說,除了公私立幼稚園、托兒所之外,尚有為數不少的未立案幼稚園、托兒所,張菡育(民 85)初步估計未立案幼稚園、托兒所約佔1私立幼稚園、托兒所之 6 8,所以上述兩者之差距是可以理解的。這也顯示出,幼兒教育階段充斥著地下幼稚園、托兒所 、 黑牌老師等有損幼教品質的諸多問題。 教育部為改善體質欠佳的學前教育環境,在民國 85 年諮議總報告書中提出普及且逐步免費之幼兒教育計劃,擬於八十八至九十學年度

4、提高五歲以上幼兒入園率到 80。就普及幼兒教育而言,若教育部的統計資料為真,現階段實施普及幼兒教育確實有迫切性之需要;若學者的統計資料為真,實施普及幼兒教育的空間是有限的,且可能實施的結果是將私立幼稚園所的幼兒轉移到公立幼稚園所,對於普及幼兒教育的意義不大。就逐步免費的幼兒教育而言,政府政策是以來自低收入戶之五歲幼兒為主要的補助對象,再依漸進原則逐步達到全面補助的目標。那麼,政府實施免費幼兒教育是為達到公平分配資源的目標,然而,在幼兒教育生態環境良攸不齊的情形下,全面補助是否即確保幼兒能享受到相同的教育品質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不過,這也顯示我國幼兒教育在世界潮流趨勢與關心幼兒教育發展者的影響下,

5、促使政府漸漸朝向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前進。 但是,以目前存在幼兒教育中的諸多亂象來看,政府所揭櫫的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是理想亦或迷思?到底,我國幼兒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為何?凡此都值得吾人深入探究。 二、C o l e m a n 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 在探討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談談機會均等 。歷史上有關機會均等一詞的討論起源相當早,但由於學者間觀點的不同, 機會均等始終缺乏一致的定義。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 機會均等的規範 是受限於時間與空間因素,隨著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與地理環境而有不同的2判斷標準。也正由於機會均等是一個難以界定的概念,加上教育一詞後,使原本難以釐清的概念更形複雜

6、。過去有關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研究不少,但是對於教育機會均等一詞的定義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C o l e m a n 於 1 9 6 8年發表的Th e C o n c e p t o f Eq u a l i t y o f Ed u c a t i o n Op p o r t u n i t y 一文或可提供吾人一個思考方向。 C o l e m a n 指出,過去的部分研究者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 教育機會均等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概念可茲依循,如此的做法,是忽略教育機會均等在不同歷史脈絡與不同社會情境所呈現的意涵。究竟教育機會均等在不同時空下的真義為何?其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又如何演變

7、?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有必要從各個歷史階段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談起。以歐洲為例,在工業革命之前,家庭不僅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單位,且也具備教養家庭成員的責任。兒童的活動範圍受限於家庭,家庭對兒童具有絕對的權威,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卑微的。此時期學校教育尚未成形, 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工業革命之後,家庭以外的經濟活動日益勃興,家庭的經濟功能漸失,兒童作為家庭生產角色日益改變,家庭對兒童職業技能與訓練的功能漸漸被學校教育所取代。歐洲公辦教育發軔於十九世紀初,同時私辦教育隨商人階級的擴展亦日漸成長,對所有兒童提供普及教育的概念形成,但是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乃反映階級結構的特徵。 綜而言之

8、,在不同時代兒童地位的改變是影響教育機會均等概念轉變的重要因素。然而,C o l e m a n 質疑歐陸所謂 教育機會均等 概念並非是建基於 公平的基礎上。對一個強調自由、民主的美國社會來說, 公平的原則是人人可以主張的權利,政府有義務為所有的兒童提供一個具有共同教育經驗(c o m m o n e d u c a t i o n e x p e r i e n c e s )的責任。是而,長期以來存在此民族大鎔爐中的種族問題始終是探討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的核心議題。C o l e m a n 遂分析美國早期社會一般民眾對教育機會均等的看法,提出下列四大要項: (1 )要為所有的兒童提供一特定水

9、準的免費教育,而且此水準應足以為個人加入3勞動力市場奠基; (2 ) 無論兒童出身背景如何,均需為其提供一個 共同的課程 ; (3)在低人口密度的情形下,透過人為的規劃,使不同背景出身的兒童,能有 入相同學校受教育之機會; (4 )有鑒於學校的經費端賴地方稅收支應,因此在同一地區的學校,應提供均等的經濟支援。 儘管上述四大要項構成了早期美國一般民眾對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的看 法與此概念演變的過程,然而誠如 C o l e m a n 所言,此四大要項乃建基在某些基本假定之上,當移除這些基本假定後將發現其背後所蘊含的不公平的現象。首先,就提供免費的教育來說,其目的乃在消除因經濟狀況所造成的不公,然而

10、對部分需要依賴兒童從事生產活動的家庭而言,其就學所損失的機會成本可能是高於就學所獲得的,且受教育的結果能否保證將來職業取得的優勢仍是令人質疑的。其次,就提供共同的課程來說,它是假定所有的兒童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上都有相同的機會,但並不是每一個兒童都會選擇相同的職業,是而以相同的課程要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是一種不公平的做法,其後遂有中等教育分化課程的實施。再者,就相同入學機會來說,是具有社群的選擇性的,存在種族間的不公平問題,一直到 1 89 6 年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後才漸受矚目,而 1 9 54 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廢除學校種族隔離政策,更明確的界定教育機會均等一詞的法定詮釋。至此,有關教育機會均等概

11、念的衡量已漸由教育資源投入因素的考量,轉變為教育產出的考量。 由上述可知,並沒有一個單一的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存在。C o l e m a n 於1 9 6 5 年接受美國教育署全國教育統計中心的委託,進行實地調查。為釐清學界對此概念的爭論,乃從不均等的角度切入,指出五種教育機會均等的定義: (1 )以社區投入資源的多寡來界定,包括:每生單位成本、學校設備、圖書館、教師素質等; (2 )以學校學生種族組成的比例來界定; (3)以學校裡各種潛在的特性及社區對學校資源之投入等因素考量,包括:教師士氣、教師期望、同儕團體、學生學習興趣等; (4 )以學校對具有相同背景與能力的學生之教育成效來界定; (

12、5)以學校對具有不同背景與能力的學生之教育成效來界定。 4以上五種定義中,前三種界定方式是關注教育資源的投入均不均等,後兩種界定方式則關注教育結果產出的均不均等。當考量學校投入因素時,發現學生在各項客觀條件下並無差異,而何以對應於學校產出因素時會有不同的結果?C o l e m a n 以為學生家庭背景因素的考量是被忽略的。是而,有關教育機會均等的定義,應由過去強調教育資源的投入轉為教育結果的產出 。這亦即是說,過去兒童有權利接受學校教育,學校的責任只在提供均等的資源;現在學校的責任除了提供均等的資源,更應積極的鼓勵學生取得較佳的學業成就。這樣的結果說明了學校與兒童間學習責任的轉變,學校被視為

13、一個公平的機制,除了應合理的分配教育資源外,應負起提昇學生教育品質的責任。這種觀念的轉變,改變教育機會均等定義的詮釋,對後來的教育政策有重大的影響。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此刻正值我國幼兒教育改革之際,C o l e m a n 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說明與分析是足以為鑑的。 三、當前我國幼兒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的初步分析 回顧我國幼兒教育發展史,幼兒教育在政府長期漠視的情形下,始終未被規劃為教育制度的一環,在各級學校教育資源的分配中也是不被重視的。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影響家庭結構的轉變及關心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大力疾呼,促使政府在此一領域多所關注。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教育部在民國 85 年諮議總報告書中

14、提出普及且逐步免費之幼兒教育計劃,擬於八十八學年度至九十學年度,提高五歲以上幼兒入園率到 80,並以來自低收入戶之五歲幼兒為第一階段的補助對象。針對此一政策可以分為兩方面來探討:一是普及的幼兒教育;一是逐步免費的幼兒教育。我們試圖建構在 C o l e m a n 教育機會均等概念之上,分析當前我國幼兒教育機會均等的義涵。 就普及幼兒教育來說,教育部(民 86 )所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5已立案公、私立幼稚園所之五歲幼兒入園率約為 6 0. 3;張菡育(民 85)研究指出,台灣地區五至六歲幼兒入園率已在 9 0;林佩蓉、馮燕(民 88)針對七歲以下幼兒就讀學前機構比例進行調查發現,六歲組

15、(五歲時入學)幼兒入園率9 7 . 35,五歲組(四歲時入學)幼兒入園率為 89 . 57 ,四歲、五歲組幼兒開始就讀學前機構的情形已相當普及,且城鄉間沒有差距。由學者的統計資料得知,五歲幼兒入園率已高達九成甚至九成七的地步。顯然的,在這個問題上不是五歲幼兒入學機會公不公平的問題,而是政府鴕鳥心態不願去正視為數不少的未立案幼稚園所存在的事實。政府實施普及幼兒教育在統計數字上或許可以增加幾個百分點,但是對於已經普及的幼兒教育事實是無所增益的,而在擴充教育中所浪費的資源,對整體社會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且私立園所在不敵國家壟斷幼兒教育下所造成的民怨,相信也不是政府所願意看到的。 就逐步免費的幼兒教

16、育來說,政府政策是以來自低收入戶之五歲幼兒為主要的補助對象,再依漸進原則逐步達到全面補助的目標。目前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如英、美、加等國都將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範圍,鄰近國家日本雖為公、私立並存,但以提供補助來平衡雙方的差距。反觀我國幼兒教育不僅公、私立並存,且公、私立比為 3:7 ,目前除了公立幼稚園所享有政府補助外,私立幼稚園所都係採自給自足方式(台北市、高雄市與豐原市例外) 。以台北市為例,八十八學年度公立幼稚園的收費標準,全日班為一萬七千三百元,半日班為九千兩百七十五元;私立幼稚園的收費標準,全日班為四萬五千六百七十五元,半日班為三萬零一百七十五元(國語日報,民 88. 03. 2 7 ) 。台北市政府為減輕市民教育子女的負擔,從八十七學年度起實施幼兒教育券,凡五歲幼兒就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