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南开大学王昭凤)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042429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181 大小:71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理论(南开大学王昭凤)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企业理论(南开大学王昭凤)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企业理论(南开大学王昭凤)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企业理论(南开大学王昭凤)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企业理论(南开大学王昭凤)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理论(南开大学王昭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理论(南开大学王昭凤)(1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企业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新制度经济学(只要包 括一般制度、企业制度和制度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马克思经济学对企业的探讨是把企业看成是个别资本,并考察以此为基础的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其目的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心在于市场价格形成及其运行机制,在一个 既定的市场状态中,所有企业都是同质的基本生产单位,企业的主要任务 就是根据市场状态决定其投入的规模,以取得收益最大化。经济理论深入到企业内部、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组织的研究始于20世 纪30年代。它与企业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这一时期正是古典企业向现代 企业转变的时期,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更加

2、复杂,企业的运行效 率与企业效益息息相关,从而引发经济学深入企业内部的理论研究。一、企业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1、企业制度的发展为企业理论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从古典企业制度发展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的不同治理方式、企业到 企业集团、跨国公司、企业战略联盟、网络中的虚拟企业等等。2、企业并购愈演愈烈,企业扩张和企业分立同时进行,企业和市场的区别、二者的边界如何确定等理论问题日见突出。3、利用资本市场集资、并依靠职业经理人,现代企业可以在更大规模上经营、同时也使企业形成多元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归属 涉及到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企业收益分割等关键问题,它们与公平 和效率问题密切相关,不仅关系到企

3、业效率、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 经济发展的问题。4、对中国来说,企业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二、企业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三、企业理论的研究现状从30年代贝利和米恩斯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和科斯的“企业的 性质开始,企业理论的研究经历60年代的缓慢发展,目前已形成从企业的性质、边界、内部运行到企业的并购、破产等各个方面的广泛研究。1、对企业性质的揭示最为精彩,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理论剖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团队理论、声誉理论和风险理论、分工理论以及契约理论等。2、治理问题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涉及到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理论、雇佣关系理论等。3、企

4、业效率是企业经营永恒的中心,有关的理论包括分工、企业融资、资本结构、报酬激励、企业并购等方面的理论。尽管各流派从各自的角度对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认识,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将有关企业的理论问题 以一贯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四、企业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企业理论的研究对象:企业理论不同于管理学中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投入产出理论,它以企业及其运行中的各种制度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的本质和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制度的形成及其具体运行机制。2、企业理论的研究方法: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部分与整体相结合、有限理性以及数理分析方法。五、企业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从

5、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企业内涵及其性质2、企业产生的原因3、企业的规模和边界4、现代企业的产生及其类型5、企业的产权制度6、公司的委托代理制度7、公司治理结构8、企业雇佣关系9、企业的资本结构10、企业的合并和分立六、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本课程以企业制度为分析的核心,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1、从分工理论出发,阐述企业的产生及其性质。2、主体部分:,探讨企业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契约关系、雇佣与激励制度、融资制度、委托代理与公司治理结构。3、分析研究企业组织及其结构的发展。涉及企业效率、企业规模、企业的兼并和联合等问题。4、企业制度的变迁。第一章 分工和交易第一节 分工

6、与效率交易的前提是社会分工,企业则是在交易中出现和发展,并进而推动了交易的发展。一、分工、专业化与协作1、分工与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分工是生产过程(包括单一产品的生产生产过程和社会生产过程)的相 对分散化;专业化则是生产要素在分散生产过程各个生产片断上的相对集中。分工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分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按分工发生的历史顺序自然分工建立在劳动能 力差异基础上 。社会分工建立在生产部 门差异基础上按分工的层次一般分工即部门间 的分工特殊分工即部门内 的分工个别分工即企业内 的分工按分工主体之间的联系横向分工同一产业或行业内部 的分工。混合分工不具有技术依赖关系 的不

7、同产业间的分工 。纵向分工具有技术依赖关系的 不同产业间的分工。按分工的精细程度产业分工:产业之间的 分工零部件分工:零部件生产分工产品分工:产品生产分工 。工艺分工:生产工艺专业化衡量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标准:个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动范围:个人活动范围越高,分工程度 越高;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生产链条越长,分工程度越高;每个链条上各生产环节上的产品种类,环节上的种类越少,分 工程度越高。2、协作什么是协作?协作就是生产过程中各个分工“片断”之间的相互协调,它 是分工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协作的方式简单协作和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技术协作和经济协作二、 分工协作与生产效率1、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社会分工包

8、括部门间的分工和部门内的分工,企业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包括企业内部的职能分工和生产分工。社会分工先于企业内分工,是企业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企业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相互推动、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展导致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就是需求的扩大,它促使 以提高效率为目的企业内分工的发展,从而导致企业范围和企业规 模的扩大,同样,为了效率,企业也不断裂变成更多的企业,推动 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市场和企业的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为了效率,一方面,社会企业内化为企业内部分工,另一方面企业内分工又不断裂变,形成社会分工,共同推动这着生产社会化。2、企业内部分工

9、协作的效率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和提高减少工序间转换劳动的时间导致生产的机械化(斯密的注意力集中;扬格的操作简化)协调各生产环节,通过要素的有机组合,节约成本,提 高效率3、社会分工的效率社会分工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效率,这种 效率来源于专业化经营和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迫使企业减低成本和提 高生产效率,从而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 。企业的专门化经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了企业内 部的协调力。从而更好地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要素和提高生产效 率。第二节 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分工的起源:满足人类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二、比较优势与分工的产生分工

10、的效率来源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人们一起合作所产生的协作力。1、 比较优势是分工的基础。所谓比较优势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在同样的劳动条件下从事同样的生产,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生产更多的产品或完成更多的劳动任务。 人们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选择,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2、 先天的比较优势和后天的比较优势 三、分工发展的历史及其动力1、三次社会大分工:从自然分工发展到社会分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阶段,而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新石器时代,农业产生并逐渐从 狩猎业中分离出来;而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2、在三大分工的基础上,人类分工内容日益丰富,范围

11、逐步扩大, 程度不断深化,先后出现了:古代的 部门专业化近代的产品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现代的生产服务专业化以及业务和职能专业化。三大分工构成社会分工的基础:从历史顺序看,迄今为止,分工 经历了六种不同的形态:部门的专业化( 18世纪以前) 工艺专业化产品的专业化 (18C上19C上) 生产服务专业化(20C以后)零部件专业化 (19C末20C初) 业务或职能的专业化现代分工的发展分层下包制和“恰及时”的生产体系大企业将其一部分生产和工艺加工下包给一些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再将部分零部件生产下包给规模更小的企业,包括家庭工厂。从而一方面使 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有稳

12、定的经营业务,另一方 面,大企业不必建立起规模庞大的组织结构,节约了管理成本。“恰及时”的生产体系是以分层下包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大企业根据市场销售数据调整其定货数量,并以传票的形式通知供应商。这样,层层 传递,各供应商根据具体的需求安排生产,从而减少了库存,节约现金流 ,加速资本的周转。美国利用计算机实行管理网络化,使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同时获得有关市场的信息,从而能够根据市场状况,调节各部门、各环节的生产,从 而使供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更加协调。精益生产体系分工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禀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范围的扩大第三节 分工、交易与交易成本一、 分工与交换:1、分工是交换的前提。人口的压

13、力迫使人们通过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剩余产品,使交换成为可 能,分工造成的相互依赖,同时也使交换成为必要。2、交换促进分工的发展。分工的范围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市场的扩大,使大量销售成 为可能,从而刺激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分工进一步发展。2、交易形式的发展“互酬式”交易:在以血缘及伙伴关系结成的共同体中作为 义务而发生的“赠与”关系。再分配式交易,一个共同体的权利中心和其全体成员之间 的交易关系。市场交易:以分工和经常性的商品交换行为为基础的交 易关系。二、交换与交易1、基本涵义。交换是狭义的交易,是一切以物为对象的交易行为,它强调的 是物

14、品形态的移交与接收,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 系。狭义的交易则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易最初 就表现为交换,是人对物的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它强调的是物 品交换过程中的所有权的转移,即人们依法对物品的控制。广义 的交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经济关系,它是一种制度。2、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市场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的专用性三、交易成本1、什么是交易成本?即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成本。与交易的涵义相对应,交易成 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交易成本:市场中物品所有权发生转移的一切费用,即 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纯粹流通费用。广义的交易成本: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一切成本,即经济制度的运行

15、成本。通常谈到交易成本时是指狭义的交易成本。第二章 企业与现代企业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理论上探讨企业是什么,即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合理边界在哪里,以及企业的具体形式等问题。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一、什么是企业?通过契约联结各生产要素、依靠权威协调管理、存在内部分工、 为交易而生产的专业化团队组织。1、企业是一个专业化的生产组织,目的在于市场交易2、企业内部存在着分工,它不同于单个人的生产3、企业运营依赖于专业管理人员的协调管理4、企业采取团队生产形式5、各生产要素借助于契约聚集在一起,形成科层的组织结构。二、企业产生的原因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可以分为一下 几个方面:1、提高生产效率

16、。包括群体激励、提高劳动技能及其熟练程 度、减少变换工种的时间、减少环节间冲突等。2、节约生产费用,包括提高原材料利用程度、节约劳动工 具,节约人力成本和物质资本等。3、节省交易成本4、通过协作,形成能量更大的生产力,并可以完成大批量的 紧急任务。第二节 企业的界限 一、企业的规模:由企业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决定。1、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就是企业生产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而使 单位产出成本下降,从而增加企业利润。规模不经济就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而单位产出 成本上升。2、规模经济存在的原因。通过生产环节的内化来扩大规模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某些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使另一些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 研发费用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这部本成本在单位产品上分摊的 数量;规模较大的采购可以取得价格上的优惠多元化生产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 规模较大的企业融资成本较低生产几设备的技术因素要求必要的生产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