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修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4242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修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指导老师:王晓琴 学生:娜仁高娃内蒙古医学院中药专业,呼和浩特 010059 摘要摘要 目的:目的:研究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方法:方法:弯管列当干燥粉碎后, 以 70%乙醇为溶剂, 回流提取得弯管列当粗提物。粗提物依次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 分别得到乙酸乙酯提取部位(gg1)、正丁醇提取部位( gg2)和水部位(gg3)。用清除 DPPH自由基法测试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结果:表明弯管列当各萃取组分都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其中乙酸乙酯组分清除 DPPH活性最强,水饱组分活性最弱。结论:结论

2、: 关键词关键词 弯管列当,DPPH,清除自由基弯管列当为(Orobanche cernua Loefling)列当科(Orobanchaceae)列当属(Orobanche)植物;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寄生草本1。具有补肾,强筋的作用,用于治疗肾虚腰膝冷痛,阳痿,遗精2。主产于我国吉林西部(长岭)、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目前, 关于弯管列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方面的研究较少。自由基包括活性氧类,存在于体内外,是生物体正常代谢中形成的,影响着各种生理活性。它们与老化、各种炎症疾病、致癌作用以及难治病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关注。生物体内过量的氧自由基会造成生物膜损伤、蛋白质变性、酶

3、失活及DNA复制出现错误等,这些都将导致一系列疾病,如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帕金森病及老年痴呆症等。抗氧化剂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氧化防御系统是靠消除活性氧或使活性氧非活性化来完成3-5。所以能消除活性氧的抗氧化剂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二苯基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是一种稳定的以氮为中心的自由基,在517nm 波长处有强吸收峰;DPPH溶液呈紫色,其浓度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DPPH通常被用来检测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当在溶液中有自由基清除剂存在时,清除剂提供的质子会和DPPH结合形成DPPH-H或发生替代,使DPPH自由基数量减少,从而使溶液颜色由紫色变为黄色,表现为在517

4、nm处的吸光度不断减小。借此可以用来表征某种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达到评价此物质抗氧化活性的大小。一般用IC50值,即清除率为50%时样品的浓度,表示清除DPPH的能力,IC50值越小,表示该物质清除DPPH性越强。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是一种稳定的有机自由基,它的稳定性主要来自共振稳定作用及3 个苯环的空间障碍,而使夹在其中氮原子上的不成对电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电子成对作用。通过检测物质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可以表示其抗氧化性的强弱,以前对自由基信号的直接检测需要使用顺磁共振仪而使其难以普及,近年来,国外已广泛

5、利用DPPH 溶液的紫红色吸光度变化作为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分光光度测定3-5。DPPH法广泛应用于评价复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本实验研究了弯管列当不同提取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为揭示弯管列当的抗氧化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仪器、试剂与实验材料:仪器、试剂与实验材料:KQ32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OSB-2100型旋转蒸发仪(东京理化器);RE-52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Goodsee-型薄层色谱摄影仪(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LTTQ-30型浓缩机,LYX-0.5型刮板蒸发器;LYG159-1型冷凝器(石家庄市莱茵科技有限公司)

6、;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GG-9070B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电子天平(YP5001N);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AL204);SL12a02 冻干机(基因有限公司);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Sigma2 Aldrich 公司生产;抗坏血酸(天津市科盟化工工贸有限公司);所用溶剂均为化学纯或分析纯。植物样品于 2007 年 8 月于采自?,由药用植物教研室王素巍老师鉴定为弯管列当Orobanche cernua的全草。样品标本保存于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生药教研室。2.2.实验方法:实验方法:2.12.1 提取分离:提取分离:弯管列干

7、燥全草 4.75kg,用 70%乙醇回流提取 3 次,合并提取液,回收至无醇味,加入适量水混悬,依次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回收溶剂,挥干,得乙酸乙酯部位浸膏?g,正丁醇部位浸膏?g 和水层?g2.22.2 溶液的配置:溶液的配置:2.2.12.2.1DPPHDPPH溶液的配制溶液的配制精确称取DPPH粉末2。0mg,用无水乙醇溶解后转移至200ml容量瓶内,无水乙醇定容,摇匀得质量浓度为0.01mg/ml的DPPH溶液,置于冰箱内在4下避光保存,待用。2.2.22.2.2 对照品维生素对照品维生素C C的配制的配制精确称取维生素C粉末2.5mg,用无水乙醇溶解后转移至50ml容量瓶内,后用无水

8、乙醇定容,摇匀,得质量浓度为0.05mg/ml的维生素C对照品溶液;依次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01mg/ml、0.02mg/ml、0.03mg/ml、0.04mg/ml、0.05mg/ml的溶液(定容在10ml的容量瓶);置于冰箱内在4下避光保存,待用。2.2.32.2.3 样品溶液的配制样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约 2.5mg 的乙酸乙酯部位(gg1)、正丁醇部位(gg2)和水层(gg3)干粉,依次用无水乙醇溶解后定容于 50ml 容量瓶内,摇匀,得质量浓度为 0.05mg/ml 的溶液;将溶液依次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01mg/ml、0.02mg/ml、0.03mg/ml、0.04mg/ml

9、、0.05mg/ml 的溶液(定容在10ml 的容量瓶);置于冰箱内在 4下保存,待用。2.32.3 清除清除DPPH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自由基能力的测定:2.3.1吸取无水乙醇0.1ml与4.9ml的DPPH溶液(0.01mg/ml)在试管中混合,摇匀后迅速倒入石英吸收池中,在517nm处测定吸光度(以无水乙醇做空白),此时的数据为Aj232依次吸取质量浓度为0.01mg/ml、0.02mg/ml、0.03mg/ml、0.04mg/ml、0.05mg/ml的Vc标准品溶液和上述配好的待测溶液0.1ml分别与4.9mlDPPH溶液(0.01mg/ml)在试管中混合,摇匀后迅速倒入石英吸收

10、池中,在517nm处测定吸光度,前5min内每1min测一次吸光度,之后每隔5min测一次吸光度,直到30min时结束,此时的数据为Ai。233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样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I) 。I = 1 - (A i/Aj) 100% 3 3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以清除率(%)为纵坐标,样品溶液的质量浓度(m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计算IC50 (mg/ml)值。(见图1及表1)图1 弯管列当各提取部位对DPPH的清除能力表1 弯管列当各提取部位对DPPH的清除作用组分回归方程R2IC50(mg/ml)维生素Cy=7.148x-0.0130.9990.07177

11、乙酸乙酯y=12.26x-0.0260.9930.0429正丁醇y=9.419x-0.0650.9940.0599水y=1.523x-0.0030.9960.3303由图1、表1可知,弯管列当三个萃取组分对DPPH的清除能力随各组分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从回归方程得各组分的IC50值(mg/ml)从小到大依次为:乙酸乙酯(0.0429)正丁醇(0.0599)水(0.3303)。4 4结论与讨论:结论与讨论:以弯管列当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了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溶剂进行提取,并以维生素C(抗坏血酸)作为标准物质,结合DPPH法评价弯管列当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的清除DPPH

12、活性最强,正丁醇部位也有较好的清除DPPH活性,水部位的清除DPPH能力较弱,所以经研究发现弯管列当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在清除DPPH方面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参考文献(至少参考文献(至少1010篇)篇)11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22内蒙古植物药志内蒙古植物药志1CAVALCAV,CIGHETTI G,BAMONTI F,et al.Oxidative stress and homocystein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linchem,2001,47(5):887-892.参考文献写法:参考文献写法:1 李振宇,王文采中国苦苣苔科植物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91.3郑晓珂,李军,冯卫生等. 苦苣苔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03,12(4):261-263.4Christian Terreaux, Marc P.Maillard, Mahabir P.Gupta et al. Triterpenes and Tr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Paradrymonia macrophylla J. Phytochemistrv, 1996,2(42): 495-4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