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02621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153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 永 曹 智 白瑞雪知识识与能 力学习习本文规规范的结结构 特点,进进一步了解新 闻闻稿的基本结结构特征 。过过程与方 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历 史背景材料,体会这这 种历历史和现实现实 相结结合 的写法。情感态态度 价值观值观养成关注时时事、关注 科技进进步的习惯习惯 ,激 发对发对 民族发发展进进步的 自豪感。衣袂飘飘,御风而行人类自从具有思维的 那一天起,对神秘的太空就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这种对飞行的渴望逐渐演变成一个又一个美 妙动人的传说,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敦煌飞 天,豪迈奔放,神奇浪漫。跨越漫漫的历史长 河,延伸悠悠的飞天梦想,航天勇士杨利伟终 于实现了整

2、个华夏儿女几千年的强烈愿望。三、词语辨析 1树立竖立 辨析:“树立”多用于褒义,对象多是抽象的好 的事情;“竖立”侧重指在地上或物体上把一些 物体直立起来。“竖立”是中性词,对象都是具 体的。 例句:在大灾大难面前,英勇的武警战士为我 们_了榜样,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在人 民群众心理_起一块不倒的丰碑。2制定制订 辨析:“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 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制订”指创制拟定,多强 调行为的过程。 例句:2009年3月7日,在新华网上刊载了这样 一条消息:日本政府在2004年_了航天 开发基本战略,但是近日又决定改变暂时不 _独立载人航天计划的现行战略。 3披露透露 辨析:“

3、披露”指发表、公布;“透露”指泄露或 显露(消息、意思等)。 例句:上周,搜狐体育率先_了王宝山 遭元老团否决的消息,并追踪报道了殷铁生成 为新任主帅的消息,据知情人士_:“ 在主帅的问题上,足协反复的可能性并不大, 如果顺利的话,周三就该批复了。”四、熟语积累 1惊天动地: _ _ 2不同凡响: _ _3扭转乾坤: _ _ 4一鼓作气: _ _5为期不远: _ _【自主校对】 一、1.j k u jin j zh 2.hn/hnzi/zi n/n chn/chn ji/ji/xi 二、霄/宵 翌/翠 疆/缰 辟/僻 诞/涎 拨/拔 三、1.树立 竖立 2.制定 制订 3.披露 透露四、1.形

4、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 或事业伟大。2.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3.比喻彻底改变原有的状况或局面。4.比喻趁 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5.离预定的 期限不会很久,指不要很长时间。 一、作者档案 “第六届范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贾永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其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 神圣之情纵论全球风云,以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 情深深打动读者,以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信息含量 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他有一个 著名口号叫“原始采访”,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 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者第二时间第一现场 追寻新闻。是第六届范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

5、长。二、背景回放 “飞天梦想”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 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 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1964年 ,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 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 后,中国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紧接着三年之 后,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 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然 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这个梦整 整被尘封了20多年。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 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多达 数10次无人试验,浓

6、缩在“神舟”的短短4次飞行 中。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 飞船顺利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 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 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表明我国载人飞 天梦想成为现实。新华社记者写下这篇文章, 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整体悟读 阅读全文,概述导语部分及新闻主体报道的 内容,将中国实现航天梦想的历程按时间排 列,并标记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 参考答案: 本文第1、2、3段是导语部分,点 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 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 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 响的发射,它标

7、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 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 国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时间顺序 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科学 家们所作的不懈努力。具体见下表: 时时 间间航程1958. 5.17毛泽东发泽东发 出“我们们也要搞人造卫卫 星”的指示。北京、上海、南京 、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 等院校,纷纷纷纷 行动动起来。由钱钱学 森等专专家学者负责负责 制定的人造卫卫 星发发展规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 走的设设想。 1960. 2.19发发射第一枚自己设计设计 研制的液体 火箭。1970“长长征”一号火箭首发发成功。19 位优优秀的飞飞行员员被列入了预备预备

8、航 天员员的名单单。4月24日,中国成 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颗人造地球卫卫 星送上了天空。提出载载人飞飞天, 科学家们为们为 此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发发射的返回式卫卫星已经经和原苏联苏联 的飞飞船重量相当。 1986. 3“863计计划”。1992.9.21 作出实实施中国载载人航天工程的 战战略决策。1999.11.20“神舟”一号实验飞实验飞 船飞飞向太 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陆。 2001.1.10 “神舟”二号发发射成功。 2002.3.25 “神舟”三号发发射升空。2002.12.30“神舟”四号在低温严严寒条件 下发发射成功。2003.10.15“神舟”五号载载人飞飞船成功发发 射

9、。具有 转转折 意义义 的事 件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泽东发 出“我们们也 要搞人造卫卫星”的指示。二是 1960年中国第一颗颗液体火箭的成 功发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 将自己的第一颗颗人造地球卫卫星送 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 作出实实施中国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战 略决策。五是“长长征”系列火箭 发发射久经经考验验。六是“神舟”一 至四号飞飞船的成功发发射。二、局部涵泳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又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 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天空, 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 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

10、了几代人的 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 程。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更多 的眼球。这则新闻的标题首先富有动感:巧用 动词“飞”,唤起动作的联想,“飞向太空”是中 国近半个世纪的梦想,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 里程碑,“航程”是一个历史的流动过程,我国 的航天发展史在此拉开帷幕,一一呈现于读者 面前,航天精神深入人心。2本文的导语包含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参考答案: 第13段是本文的导语。点明了“神舟 ”五号飞船的发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结果是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写发射的环境是

11、“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的 ”,“神舟”五号是“乳白色的”;而杨利伟“中国第一 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 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 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被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 形象化的立体感和近距离接触的现场感,并激发读 者满怀热情地进入那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这就是 描述式导语的写法。作者在描绘这一壮举的同时对其意义作了评论:“它 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 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不仅是作者个 人的思想、观点,

12、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 事的观点态度。 这两种写法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丰富了 新闻的内容。3本文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 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 来应该报道“神舟”五号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 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 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参考答案: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 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 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中。这一部 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 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 中

13、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 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 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 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 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 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才 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4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参考答案: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 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14、结 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 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 ”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 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 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 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5分析这篇新闻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1)“饺子”式的结构。这篇新闻的独到之处在于不是将发射活动本身 作为重点来写。在文中,发射活动只是“饺子皮 ”,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国近五 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子馅”。这样安排,独 出心裁,富有创意。一般人可能会把笔墨用在 发射活动本身上,这样便与其他媒体

15、报道雷同 。本文开始在杨利伟飞向太空之际,笔锋一转,从 600多年前的万户写起,写中国几百年的航天奋 斗历程,不但时间长,而且空间跨度大,从大漠 到海洋,从北京到各地,从中央到地方,这样的 “馅子”实在丰富,且包起来也有条不紊。最后, 用“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 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句 合上“饺子皮”,用了10分钟走完了600多年,走 完了几万里,实在妙。(2)浪漫主义手法和诗化语言。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 显得很刻板,像家用电器的说明书,尤其是自 然科学类题材的新闻,罗列数据和术语,让外 行人备感枯燥。而这篇新闻,则摆脱了俗套, 创造性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笔法。如:文中用 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引用了“摘星揽月”等名 句,使文章在紧张之余,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