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熟悉感与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2410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家的熟悉感与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回家的熟悉感与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家的熟悉感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家的熟悉感与(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家的熟悉感与“陌生”美 - 回家的感觉的形式主义分析 在外漂泊的游子,常年羁旅行役,在某个夜雨秋夜,恰逢心头的诗意正浓,或许就会萌发 归家的冲动。这样一种普遍的、熟悉的、亲切的感觉,就是我们常常期盼着的回家的感觉。 然而,如此为大众所熟知的感觉,一米阳光却在这一篇回家的感觉中将其变得如此陌 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行文方式让回家成了读者最熟悉的陌生人?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批 评方法细研文本,我们可以从中略窥一二。 通读全篇,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在语词运用方面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成批的反义词语或 含义相悖的词语在文中运用极为广泛,它们的大量出现,并贯穿全文,成为了一道难以忽 视的风景线。如第三段中,

2、“在热闹的人群中我们突然感到很孤独” , “热闹”与“孤独”形 成强烈的反差,下一句中作者再次转折:“知道自己并非孤身一人” ,如此短短一句话便形 成了三次快速的语义转换;第三段中的“不堪一击”与“坚韧无比”以反义词的形式同时 出现;第四段的“开始”与“结束” , “喜极而泣”与“欲哭无泪”再次构建语义的反差。 这样的例子在文中多如牛毛,可见是作者有意为之。他使用成对的反义词打破了读者的常 规阅读模式,造成强烈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带来阅读的困难和阻拒性,从而成就了文章 特殊而优美文辞,并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 文章对于隐喻 的频繁运用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雅各布森在研究 失语症患

3、者的时候,发现了关于隐喻与转喻的普遍性理论,以雅各布森的理论纵观全文, 不难发现文中独特的隐喻运用。如第一段中, “这感觉就像是风筝的线始终牵着风筝一样牵 着你的心” ;第六段中, “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碎的玻璃,犹如古筝。 ” 、 “有关往事 的回忆再次如溪水般轻柔地流过”等。这些隐喻的运用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作出了明显 的区分,这也是此篇散文的语言富有诗意的原因。再者,隐喻的运用打破了日常语言的常 规,对日常语言施加“暴力” ,使之变形、扭曲,增加阅读阻拒性,使其富含诗意,并达到 特定的美学效果。 此外,文章对于时间也做了陌生化的处理。这里与其说陌生化,不如说是模糊化,作者正 是通过

4、模糊的时间界定,从而达到陌生的效果,以一种朦胧美打动观众。这样的词语从文 章的开篇到结尾,一直没有间断过。作者正是以模糊而难以界定的时间串联了全篇。例如: “无意间、偶然间、突然间、某一天、曾经”等等。这类词语的特点都是带来模糊、朦胧 的诗意效果,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陌生之美。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收尾阶段却采用了两 个唯一确定性的时间短语第七段中的“想起故乡时、听到乡音时” 。为何在描述故乡时 却采用了如此确定的时间界定?很明显是作者在收尾阶段运用两个确定性与前文中的不确 定性形成强烈的反差,突显主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扭曲的阅读快感。 概而言之, 回家的感觉这一篇散文,语言富有诗意,字里行间之间充斥着反义词的成对 出现,带来特殊而陌生的阅读效果;且隐喻的运用体现了文学性,时间的陌生化串联全篇, 构成一条模糊的时间线索,给读者送去异样而又熟悉的审美快感。回家的熟悉主题在陌生 化的运用之下形成强烈的反差,成就了全篇。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说过:“艺术 永远独立于生活,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颜色。 ”的确,把文本看作一个 独立的存在,致力于解读文本本身,的确给回家的感觉这样较为经典且为大众所熟悉的题材打开了一扇窗户,并呼吸到了窗外“陌生”且新鲜的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