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及反思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2401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及反思(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5、古诗两首、古诗两首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 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 4、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重、难点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法:教、学法: 指导观察 讲读理解 互助学习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风景画、字典 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

2、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 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出示庐山风景画)(目的:让学 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 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

3、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 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 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 有信心完成

4、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 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 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 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 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 )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7、巩固师

5、: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 找一找画中的峰、岭。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 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 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 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 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 这

6、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 (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 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 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 部分)9、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10、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 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

7、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 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11、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 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 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四、作业: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

8、 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不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题西林壁 。 2. 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二、学习游山西村 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学习“豚“ 1.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2.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3.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3.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三,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 1 莫:不要浑:

9、(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 指酒不清澈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四,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 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10、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 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 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 柳暗花明又一村扬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五,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六,检查反馈1.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2.检查生字识记情况。3.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七、了解诗人 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八,作业布置1.继续读诗,

11、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3.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叙事)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写景、议论)柳暗花明又一村. (陷入困境,忽而绝处逢生)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 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 题西林壁 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这篇诗 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 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

12、兴趣,出错才会少。6 6、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 段的方法。 4、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法:教、学法:指导观察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在小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13、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 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 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6 课爬山虎的脚 。、对课题质疑。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

14、解情况;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解释生字词。五、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分段。、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自然段)、默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提问七、教学第二段(第自然段)、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 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自然段?()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

15、,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 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重点指导朗读第、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八、作业。做练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练习(投影片出示)二、学习第 3 自然段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 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习目标)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

16、,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三、学习第 4 自然段1、自由读。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换成“一步一步” ,行吗?为什么?讨论、 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 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