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2085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第四页共四页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古代建筑木构架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溯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 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农耕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古代 先民已经脱离了居无定所的原始居住状态,开始有意识地构筑与生相随的居住场 所。伴随着周而复始的耕种劳作与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躲避风 雨的安身之处。不难看出,建筑便成为古代先民生存自由的自觉选择,有意识地 构筑安身之屋与本能寻求栖身之处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自此便开 始了它的历史进程。 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农耕生活;寒

2、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 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 画。正因为处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环境下,天时变化,节气交替,仰仗春夏秋 冬耕种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时,俯仰天地之间体察到宇宙万物循环往 复、彼此联系的生命秩序,从而也认识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确认了人与自 然亲和融洽的相互关系。经年累月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反映在中国古代 知识系统里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天与人的关系便建立在一 个互动合理的范围内,绝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尽管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与 当时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有限的生存

3、力量有关,但只有顺应自然,人的生存才 得以发展,形而下之器的创造与形而上之道的自然规律才能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才能获得生命存在的确认。“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 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样亲和关系。”所以,亲和之道在早先的境况下一方 面是环境的驱使,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价值上的取向。从此,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依 恋在自然的怀抱里。 由于有了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 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 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 的应用上特别钟情于木材。面对随处可见

4、的石料而选择木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是建筑观念和文化信念的使然。不仅如此,选择木材还在于木材优越的物理特 性和易于加工的材料性能,透过所加工的形态从中体现出柔韧、温和的品质,柱、 梁、门、窗所散发的木质气息,以及那记录生长历程的纹理,都处处体现了与人 的亲和关系,用木材营造的建筑自然会弥漫着家园的温暖。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 选择木材,无论是自然之木,还是心性之木,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心性对木性的 认同,然而木性也适应心性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 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中国古 代建筑这种构架体系,柱、

5、梁之间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相互联结、互相共存的结构 关系,以相对稳定的构架秩序来应对多变的建筑需求。同样的柱、梁构架可以在 往复延伸上构成宽大开敞的空间场所,可以在纵深的推进里形成重重庭院。显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第四页共四页柱、梁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知方式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建 筑体认无疑建立在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植根在有无相生的变化里,融汇 在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上。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 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 然之外。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脱离地球引力的尝试, 均归依到重重的

6、院落里与树木为伴,与山水为邻。在建造房屋时其营造法式规定 了“上分”“中分”“下分”,也就是屋顶、屋身、台基,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地, 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建筑的营造之中。“当西方建筑因应功能而改变时,传 统中国建筑却以因应维持一种文化的价值或理想而保存,中国文化有多悠长,这 三个部分的组合便多悠长。所以,当我们开始去看这几个看来只是基本部分时, 其实我们也是在端详着整个中国文化的面目。”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的体系里 以“三分”的法式,不断满足并组合为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由此可见,古代中国 的建筑从来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从剖析具体的建筑 营造中更能体会出中国古代

7、建筑的特别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来自 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的墙壁实际上并不承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 性。它可以做成四面毫无遮挡,有顶无墙的亭榭。也可以做成四壁严实、空间封 闭的仓房。由于木构架的原因,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同样也十分自由,为了在室 内获得大面积空间,无须任何隔断,仅剩柱子的排列。与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 间进行围隔,从而获得较小空间。特别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断样式,既划 定了空间范围,又不阻挡视线,做到隔而不断,虚实相间。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 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 山傍水建

8、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 大的可能性。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建筑来看,一般都是矩形 的平面空间,房屋的几何形体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要想获得建筑空间的丰富性, 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单体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院落,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多重 要求。如果一座座单体建筑通过平面纵深推进,就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空间聚合, 如果作横向推移时会形成宽广的空间场所,沿四周修筑房屋和墙体就变成相对封 闭的庭院。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并不寻求突破自然的高度来体现征服自然的 人工伟力,任何寻求建筑高度及征服自然的尝试都消解在平面的展开上,与自然 相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所遵循的不二

9、法则。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 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 有自然的巧妙。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 追求。 如果单从外部观看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好似一组封闭而没有生命活力的房屋,但 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内,明显感到人与自然密切相处而生机勃勃。庭院空间 作为各个单体建筑的联结纽带,促使每一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交通联系归于一 统,形成了一个共享的空间单元。特别是在民居建筑的庭院里房间的通风采光、 人流、物流的交通联系、种树养花、儿童游戏、休闲聊天均在这个共享空间里进 行。“从庭中阳光的移动,可以感觉天时的变化。从庭

10、中阴雨风雪的来临,可以 知道节气的变化。从空气的新鲜、阳光的温暖,可以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第四页共四页活力息息相关。”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庭院里和谐相处,人们在这一方庭院里呼 吸到生命自由的气息,一种与自然密切交流的回应。 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而中轴对称则是 获得整体空间布局的有序方式。中国古代建筑其布局采用对称形式,一方面满足 功能上、技术上的要求,这是“天道”。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宗法礼仪、人际规范的 要求,这是“人道”。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宫殿、衙署、寺观,还是南北地方的 民宅院落,都毫无例外地采取对称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以宫殿、坛

11、庙为 代表的正式建筑都严格地按照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由单体建筑排 列组合而形成的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方正、规整、井然有序的空间美感,营造 出庄严平静、肃穆平和的环境氛围。一般而言,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其表现为 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随横轴左右展开,其他的房屋则以主要建筑为中 心沿周边布置,共同形成相对封闭的庭院。重点建筑被周遭的房屋和围墙所围系, 在围合的环境下具有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通盘布局里的视觉焦点。在 对称轴线下的建筑组群还可以沿着纵轴串连成若干院落,每组称一“进”,所谓庭 院深深便是这层含义。然而更为宏大的建筑群落还可在主院落的侧边营建次要的 庭院和多进院落

12、,形成多条纵轴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为“东路”和“西路”。 有鉴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纵深发展而取得建筑组群与庭院空间的多重变化, 才使人们在穿行重重院落的进程中,把人的兴奋情绪调适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起 到起承转合、一收一放的心理调节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尊重,还体现在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态度上,从建 筑非对称的自由布局方式里可以看出践行这一建筑理念的积极表现。中国古代的 大多数园林和一些民居建筑,因不规则地形和高低起伏的地势,而采取不对称的 组群方式。由若干单体建筑沿着地势轴线作纵向移动,单体建筑之间的距离可长 可短,在为数不多的建筑物之间便形成了纵深的空间序列,各座建筑之间的

13、联系 主要靠人流动线而串联。体察建筑空间的转换则以人流动线的时间过程来完成, 形成了步移景移的动态变化。虽然单体建筑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然而采用流观 的方法就很容易产生空间的节奏感,细微体察与瞬间把握在静止和流动中完成, 不难看出,这是轴线距离的长短变化所带来的空间感受。在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布 局里,其轴线往往偏离直线的规定,根据起伏错落的自然景观,而采取灵活多变 的应对方略,单体建筑可大可小、能方能圆;联通路线能曲可直;空间转换更显 得曲折有致。所有建筑在起伏交错中进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境界,把人工的 迹象隐于自然境地里而不露声色,这是自由布局的基本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体 系里,还有一种更为

14、开放自由的散点式平面布局,以大隐于山、于水的手法,仰 卧山水之间尽显自然亲情。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房屋以点状的方式自由地散布在 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散点布置的建筑房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它没 有沿轴线布局的霸气,也不看重曲折的线性串联。建筑组群的空间聚合、开放, 以点的情状围绕在特定的自然区域里,依形就势,顺应构成。有的就山势而高低 错落,起伏进退。有的依水流沿岸散布,没有明显的人流动线。散点式布局,不 以方位朝向、规则定式为准绳,而是无拘无束、融洽地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借 景筑屋、自由空灵。因此,宁静致远、自然淳朴是散点式布局所祈望的空间境界。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第四页共四页我们考察了在“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和空间布局, 置身于自然之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回应方式,从来都是建立在天人互动的 合理关系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价值所在。 注释: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P193. 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77. 王镇华.华夏意象中国建筑的具体手法与内涵.中国文化新论艺术篇美感 与造型,三联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