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三大理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976207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三大理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理论田 园 城 市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是19世纪末英国社 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 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 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 日的田园城市)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 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 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 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 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 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

2、一程度; 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 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 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 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 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霍华德观察到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拥挤和污染 ,提出了希望将未来的增长人口分散到新的城市中心 去。他认为,人们从郊区迁往拥挤城市的动力是经济 和社会原因,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乡村的停滞 、落后,和城市过度的两极分化、过度的资源浪费和 愈发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代价不仅抑 制了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必须进行重 大的社会改革,因

3、此,他认为应该限制城市的自发膨 胀,探求新的城乡形态,即“田园城市”。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 ,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 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 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 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 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 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 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 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从“田 园城市”思想诞生的那一刻起,霍华德便贯彻了“ 统筹城乡”的观念。霍华德设

4、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 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 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 ,但市场不只限但市场不只限 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 ,工作于此。所有的工作于此。所有的 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 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

5、规模必须加以限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 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 议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 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 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 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 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 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 面为圆形,半径约124

6、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 约 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 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 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 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 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当田园城市一直增长到达到32000人,它将靠在其“ 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距离建设另外的城市来增长 ,因此新城镇也会有其自己的乡村地带随着时间 的推移,形成一个城市群,即“社会城市”。若干 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 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一个由农业地带 分割的总面积66

7、000英亩,总人口250 000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 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卫星城镇理论卫星城镇理论卫 星 城 市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 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 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 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 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 星城镇的思想萌芽。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 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 这个名称。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 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

8、的人口和就业岗位 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 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 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 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 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 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 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 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 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 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 称为卫星城

9、镇,以后通称为“新城”。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有机 疏散 类的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 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 要的地段。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 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市作 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 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 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 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 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 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 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 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

10、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 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 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 影响。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 、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 新问题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 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 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 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 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 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 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 区。挤在城市中

11、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 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 就会降低。有机疏散原则有机疏散原则 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 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 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 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 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 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 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 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

12、痪,而是城市 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 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 塞。 勒勒柯布西埃柯布西埃, ,法文:法文:LE CORBUSIER,1887LE CORBUSIER,1887年年1010月月6 6日日19651965年年 8 8月月2727日,又译柯布西埃,原名日,又译柯布西埃,原名CHARLES CHARLES EDOUARDJEANNER-GRISEDOUARDJEANNER-GRIS),被誉为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鼻),被誉为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鼻 祖、祖、2020世纪最富激情的建筑师。世纪最富激情的建筑师。勒 柯 布 西 埃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

13、斯凡德罗并称为现 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他一生致 力于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传世 之作:1946年1957年相继建造的“马赛公寓”体现 了柯布西埃对单元型住宅的理解,这是第一个真正 单元型的住宅建筑,包含了复式住宅的概念,具有 划时代的革命性;而其在后期创作的“朗香教堂” ,则完全是充满激情的创世之作,简直是一座让人 充满想象的雕塑。为纪念这位建筑大师,在柯布西 埃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联合国曾以他的名义将那 一年定名为“国际住房年”人们说:“如果不理解柯布西埃的话,就很难理解现代建筑”, 但要想真正理解这位建筑大师似乎并非易事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论 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矛盾

14、。柯布西埃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道出了建筑要满足功能要求的重要性:建造一座建筑、住宅,最 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他又说:建筑往往被“贬低到仅仅有功能 用途的水平”,“这仅仅是构筑物,不是建筑。建筑只有在产生 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建筑是一种造型的东西。”再有柯布西埃的 走向新建筑一书发出了民主乃至于民粹的精神号召,被称为 “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但柯布西埃又倡导把他的“新建 筑五原则” 尽量适用于任何建筑地段条件,使其成为通用的建 筑模式。迄今为止对柯布西埃其人及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褒贬不 一。虽然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经典著 作,但此书也引发了许多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将其讽刺为狂热大 言、芜杂混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