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格物致知”思想新论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970625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21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时“格物致知”思想新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杨时“格物致知”思想新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杨时“格物致知”思想新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杨时“格物致知”思想新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杨时“格物致知”思想新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时“格物致知”思想新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时“格物致知”思想新论(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中 文 摘 要 南北宋交替的前后一百年间,中国思想、政治、社会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道南学派创始人的杨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二程的哲学体系中的格物致知理论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光大于闽南。 本文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杨时的生平经历、求学历程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杨时求学于二程之时,新学昌盛,佛教兴旺。杨时出佛入儒、力战新学,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而后宋室南迁, 杨时以一己之力张洛学于闽南, 使得二程之学得以续传与后世。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从格物致知出发来论述杨时的哲学体系。格物致知到了宋明已经脱离了汉唐时期的训诂之解,杨时继承二程的格物致知理论并做了一番修整, 创建

2、了自己的一套格物致知理论体系。杨时认为张载的气是万物生成的本体,而气仅仅是一个天然的存在,理是作为最高本体而存在的,这符合杨时的哲学观。既然理生万物的方式已经解决,那如何在万物中求理,杨时将格物界定到自身,意为“反身而诚” ,此时, “诚”的落实成为了杨时思想的根本。杨时所说的“诚意”状态只能靠自己的身心体认,这便是“体中” ,而“体中”的方法便是杨时及其道南学派的“道南指诀” ,即是“体验未发以求中” 。关于“中” 、 “和” ,程颐和吕大临、苏季明早有讨论,并在相关概念上达成一致,杨时认为“体中”之法便是“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 ,而同时杨时对体中的辅助方法予3以了说明,

3、即“诚” “敬”的功夫论,以诚敬来体中之后,使得体中之势能够贯穿未发已发。 第三部分论述了杨时格物致知思想的历史价值,首先杨时调和二程、 汇通众家, 他汲取了北宋各家的理论精华与其格物致知理论之中,其次他连通四书、诠释经典,他连接了四书的主要内容,将诚意连接四书的同时,杨时形成了一套内求的政治求诚体系。 关键词关键词: 杨时 格物致知 中 诚敬 知至 4ABSTRACT The one hundred years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placed, Chinese thoughts, policitic, society have a

4、cute diversification .As DAO NAN schools father, in that social circumstances, he revise ge wu zhi zhi of erchengs philosophy, and make it everbright in Taiwanese. This text have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 yangshi s life experiences,learning process,and the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When

5、 Yang shi study from er cheng ,Xing-xue is prosperous, buddhism is prosperous .yangshi give up buddhism to Confucian, preferct thoughts. Yangshi use his self-make to prove Luo-xu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body part, main discuss yangshis philosophy from gewuzhizhi.sinc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

6、he text is explanationgs of words in gloss.yanshi study from er cheng, set up his system of gewuzhizhi .yangshi think Zhang Zai s QI is the noumenon of all.,though QIis nature being. LIis the highest existence.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yangshis philosophy.how to persue truth from all. Yanshi think

7、 this is fan shen er cheng. The three part discus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yangshigewuzhizhi .first yangshi digest les quatre livres ; interpret scriptures .he digst theprimary coverage of les quatre livres, and make 5his system of policical nei qiu Key words:Yang shi; ge wu zhi zhi; middle; cheng a

8、nd jing6前 言 中国哲学发展到隋唐的时候,佛学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显学,针对这个问题,韩愈首次提出“佛老之害,甚于杨墨” ,在他看来,儒学所面临佛老的挑战比孟子时杨墨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他主张维护“孔孟正统” 。秉承着这种思想,担负着光复儒学、排斥佛老重任的宋儒继承其志,极力反对汉唐的注疏之学,宋儒认为汉学未得孔孟儒学的真谛,因此鄙弃经学而从原始儒学经典追寻儒家之道: “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 ” “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和汉唐注重六经不同,宋儒将“四书”作为儒学研究的基本依据,提升了孟子的地位。宋儒一改汉唐“我注六经”的方式,以“六

9、经注我”来诠释经典, “把捉圣贤的精神,使之复活”。经过“宋初三先生” 、 “北宋五子”对“四书”的义理之解,并形成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诸如“理气” “心性” “格物、致知” “主静” “主敬” “涵养” “知行” “已发未发” “道心、人心” “天理人欲”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等,并且逐渐形成洛学、关学、濂学、闽学等理学几大学派。 张载之后,关学没落,后来门人尽归于二程,同时二程也颇得濂学之真。之后有所谓“二程弟子遍天下”之说,洛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从洛学至儒学学术顶峰的闽学,不得不提的就是道南学派。 “道南”语出“其归也,颢目送之曰: 吾道南矣 ”,程颢目送的就是杨时。杨时为

10、二程四高足(谢良佐、游酢、杨时、尹淳)之一,谢良佐卒于宋室南迁前三年,门下弟子最著名者为朱震,而朱震仅注得易学 ,其后无学;游酢流于释佛之道;尹淳其学最醇,但后无所发展;杨时得二程真传, “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后来杨时引洛学于闽,一传至罗从彦,二传至李桐,三传至朱熹,开创了儒学集大成的局面。 韩愈韩愈全集与孟尚书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9 脱脱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12709 脱脱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12710 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52 脱脱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1273

11、8 脱脱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12743 7据美国学者罗狮谷在从杨时到朱熹:宋代理学的传授和传承问题中运用统计的方法归结出杨时对朱熹的确有重大的影响。虽然从学术成就上来说,朱熹对杨时的批评甚多,认为其“只是说没紧要的事”,而朱熹对杨时思想的吸收却是很明显的;但是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杨时的地位如此重要,联接洛闽,使道学光大于道南。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历来学者在谈论儒学传承体系时,都将杨时包括于内,而在朱熹自己制定的传承体系中却没有杨时的名字。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虽然杨时在理学传承中的地位得到公认,但是杨时的学术地位在宋明理学中究竟处在什么位置?仅仅是一个洛学的传播者,或者说是如荀子

12、一样的是离经叛道者,还是如程颢所言是道南学派的开创者?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全面了解杨时的思想,而了解杨时思想体系的钥匙就是他的“格物致知论” 。国内外对杨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中庸”和“理一分殊” ,而其他的主要集中在定位杨时在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地位;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学术氛围来看,宋儒之学“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在宋代尤其是洛学尤为重视对格物致知概念的阐发,由格物致知所衍生的认识论和心性论沉寂了一千多年终于在宋代得到重视,并成为宋明理学家各学派争论的核心内容,这样对杨时“格物致知”思想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就对道南学派的创始人杨时的格物致知思想进行探讨,以求能

13、够得到一管窥豹的效果,为对杨时的研究提供帮助。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宋元学案(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10 脱脱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12710 8第一章 杨时思想溯源 思想的产生不仅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杨时格物致知思想的形成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1.1 求学二程、倡道东南 杨时字中立,宋南剑州将乐县(今福建省将乐县)人,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谥文靖,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下,故以龟山为号自称为“龟山先生” 关于杨时的世系源流曾学榕在杨时世系源流考中有所考证: “据杨时族谱记载,杨氏得

14、姓于晋武公次子伯桥至东汉,弘农郡杨震一家“四世三公”总之,杨时世系源于弘农杨氏,先祖迁河南固始,又迁四川,再迁江西九江市湖口县,由杨荣到福建将乐定居,子孙蕃衍,杨荣成为将乐杨姓的开基祖,杨时则为将乐杨姓的先祖。” 可见杨时先辈还是比较显赫的,而之后 “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 自杨时五世祖杨荣以下, 将乐杨氏以务农为生, 至杨时父始鼓励学习儒学。 宋史杨时传上说其“幼年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1076 年(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第,但其“以疾不赴”,而“欲求有道者而未之得也”。 1081 年(元丰四年) ,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将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

15、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杨时当时被授为徐州司法,当听到二程讲学,便决定弃官从学,遂与游酢同去,并拜程颢为师,颇得赞誉:“每言杨君会得最容易。” 在师从二程之后,杨时和谢良佐、尹淳、游酢同列程门四高足。后杨时学成南 吕本中杨龟山先生行传DB/OLhttp:/ 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纪念杨时诞辰 950 周年专集C200341 杨时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龟山集(卷二十九)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 脱脱宋史M 上海:中华书局,197712738 同上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宋元学案(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95 9归之时,程颢送之并谓在座宾客曰: “吾道南矣。 ”由此可见程颢对杨时的期望之高。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 “明道喜龟山,伊川喜上蔡,盖其气象相似也,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南轩、东莱皆其所出。 ”道南学派的昌盛也验证了杨时未辜负程颢的期望。 程颢 1085 年(元丰八年)去世后,1094 年(元佑八年) ,杨时亲炙于程颐。二程亡后,杨时“先生之门余无人,某当任其责也”,担起传播二程之学的重担。编辑二程粹言 ,训诂伊川注的易传 ,在东林书院(在今无锡市)讲学,宣扬洛学,当时杨时弟子众多,比较著名的有王蘋、胡寅、胡宏、张九成、罗从彦等。罗从彦李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