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丘成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955751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等教育-丘成桐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论高等教育-丘成桐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论高等教育-丘成桐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论高等教育-丘成桐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论高等教育-丘成桐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高等教育-丘成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等教育-丘成桐(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丘成桐哈佛大学 二零零八年六月二日在教育的岗位上,本人从来没有担任过行政工作 ,但是,请我对中国当前教育发表意见的人还是 络绎不绝。今天,我要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略抒 管见,不足之处,先请大家包涵原谅。高等教育的目标(1)西方世界对高等教育的看法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和托勒密等古希腊诸贤, 当然还有基督文化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标(2)从历史上看,差不多所有欧洲大 学都滥觞于成立于十二世纪末的 巴黎大学(稍早的意大利Bologna 大学也有差不多的理念)。当时 教育皆出于教会。大学里讲授的 是神学、法律及医学;文学部则 传授逻辑、物理

2、、数学、天文、 心理、伦理及政治等学问。而英 国的名校,如牛津和剑桥,则直 接由皇家督察,而神学还是重要 的一环。巴黎大学高等教育的目标(3)这些中古大学,它们有世界精神、超国界的性格 ,它们用同样的语言(拉丁),相信共同的宗教 (基督教),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云游四方, 论共通的书,谈共同的问题。后来,因为拉丁语 的死亡,宗教的分裂,这种精神才开始解体。当时大学的任务,乃是传授一套对上帝及世界的 既定看法。真理早就找到了,教育的目的只不过 是把它传授给下一代。高等教育的目标(4)这种看法一直到了十八世纪初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真 理不再被视为既得的了,相反,它变成了被寻求的对象 。而大学里的教

3、员,在讲授古籍精要的同时,也开始教 授学子追求真理的方法。英国的牛津与剑桥在七八百年的变迁中仍然保持了它们 的古典性格。在十九世纪的牛津学者纽曼,认为大学是 一个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培养绅士的地方 ,所谓绅士,乃是指通达而有修养与见识的文化人。到了十九世纪,德国的大学一支独秀,人才辈出。高等教育的目标(5)德国大学的任务,大体而言,有以下几项:(一)通过严谨的教导,把文化知识中的瑰宝传给下一代。(二)为神职人员、法官、律师、医师、中学教员和高级公职人员提供专职的训练。(三)开展科学研究。(四)为独立研究提供训练。高等教育的目标(6)德国教授的声誉,端赖于在研究上

4、 的贡献。Friedrich Paulson 这样写道 :“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 学家上课时侃侃而谈,仿佛在座者都 是学者教授。他们对这些听众将来只 会从事实用性工作即中学教员这一事 视实而不见,或者他们并非不知情, 而是他们认为为人师表者,所亟需的 乃是真正学者的教育。”Friedrich Paulson高等教育的目标(7)德国大学的模式对美国近 代大学的影响很大。德国 许多名教授,其后都移居 美国,在彼邦桃李满门。 虽然爱因斯坦从未在美国 教书,但他的教育观点与 这些德国教授无异。(Albert Einstein,1879-1955)高等教育的目标(8)让我引用他于1952年1

5、0月5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这段话 :“只教授一门专门知识是不足够的。因为如此学者只 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而非具备完整的人格。学者必 须才德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门知识,只不过像一 头训练有素的狗,而非仁人君子。学者必须了解人类的 渴求、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 安身立命之所。这些宝贵的经验,只能在与老师日夕亲炙时学到, 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过渡强调学术上的竞争,为了立竿见影而过早地专 门化,两者只会扼杀了整个文化赖以生存的精神,最后 就连专门知识也不能发展了。”高等教育的目标(9)美国的大学吸取了德国与英国大学的所长,佛兰 斯纳在1930年就提出了大学必须是个有机体,应

6、当探讨物理世界、社群世界及美艺世界的种种知 识。他强调大学应该是时代的表征,他不以为大 学应该跟随世界的风尚,但他也不认为大学应该 是象牙塔,他认为大学应当严肃地批评地把持一 些长远的价值意义。高等教育的目标(10)在1963年,加州大学校长C. Kerr发表一本书大 学之功能,指出当代大学必须提供多元化地课 程与活动、发挥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他提出了将 加州的大学分不同的层次,除了现在的加州大学 以外,还有比较注重专业发展的大学。这种新的 操作对整个美国的大学有很大影响。高等教育的目标(11)二次大战后,通讯工具的发展一日千里,实在是 非古人所能梦见。电话、飞机、互联网等使世界 大大地缩小了。

7、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知识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更形重要。在这样的形 势下,大学必须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开放思想, 循多种角度思考。大学也要有雅量去容纳一些知 名学者,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可 是他们会对大学作出卓越的贡献。高等教育的目标(12)我们必须分清那一类教育是社会要求的,还是社 会真正需要的。很多大学依从政府、工业界或捐 款者的“市场需求”而办事。我认为大学应该有 自己的独立见解,引领社会,它不应该在政府、 企业或传媒的驱使下迷失方向。高等教育的目标(13)哈佛大学校长 Lawrence Summers 2002年 在北大演讲时,指出要花一段非常漫长 的时间,才能估量一所

8、大学对人类知识 的贡献。不仅如此,大学 应该高瞻远 瞩,诱导培育新的发明,发展可能影响 深远的思想,哪怕要等到这些发明和思 想开花结果,要花上十年甚至百年的日 子。这便是美国大学深信不逾的理念。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它是行之卓有功效 的。Lawrence Summers中国的大学(1)在孔子之前,中国的高等教 育概由官办,目的是训练贵 族子弟治理国家。从孔子到 秦始皇这段时期,求学之风 大盛,教育以个别名师为中 心。在名师门下就学者,成 百上千。他们来自社会各阶 层,贫富均具。孔子就说过 只要能付束脩(学费)的, 他都愿意教导。孔子讲学图中国的大学(2)孔子的教诲对东方文化的影响至为 深远。他主

9、张有教无类,在当时可 说是高等教育的革命。六艺之中, 除伦理道德(这些理念以孝悌忠义 来建立社会的秩序)外,所教授的 内容皆以实用为主。他并无刻意揭 示对真和美的寻求,而天人和谐共 处却视为重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有不同的看法。孔子(前551-前479年)中国的大学(3)在这五百年间诸学蠭起,百家 争鸣。我国的学术自由,思想 创新,皆臻极致。与古希腊相 比,诚然其精神及重点不同, 但是其丰硕的成果,与之相比 ,却不遑多让。诸子百家中国的大学(4)诸子百家的学说,有许多为秦汉所袭用。然而自 始皇统一天下,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控制。 始皇焚书坑儒,便是最极端的例子。秦代回复东 周以前政教不

10、分,官师合一的局面。焚书坑儒泰誓:天降下民,作之君 ,作之师。 韩非子:民主之国,无书 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 之语,以吏为师。中国的大学(5)武帝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培养儒生。有汉一 代,太学曾有多达一万多学生,占地广袤。学 生之中,亦不乏来自域外者。这种教育体系,自汉末衰微,但 复兴于唐宋,其建制经历朝至近 代而不衰。汉武帝(公元前156-87年)中国的大学(6)考试制度则始于汉代。汉代举贤良方正,举孝廉,有 射策之法,以品德取士,在魏 晋改为九品中正。做成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贵族。到隋唐以 后则盛行科举。中国的大学(7)这种考试制度有利于政府广纳良材,乡鄙陇畂 有能之士,一朝中举,即登

11、庙堂。这种制度对 维系整个国家的大统一及有效管治,功不可没 。纵然如此,无论科举或太学,其考核教授内容 皆局限于朝廷认为有利于治国的科目,故此要 追求创新和抽象的思维并不容易。中国的大学(8)与此平行共存者,另有一教育系统,由大儒或佛寺道 观所创立,学生门徒也不少。他们自发机杼,创门立 派。但由于人手资源不足,学生知识面并不宽广,但 很多重要的哲学思想,科学成果都由他们得出。中国的大学(9)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很多是在官方的机构进行的,这是因 为主要的图书典籍都保存在官方。商代的甲骨文就保存在 官方,到了最近才发掘出来。从周朝以来,司马迁写史记 ,和二十四史的写作,基本上都是得益于官方的典籍和官

12、 方的系统研究。除了史书以外,还有天文历法(有钦天监 ),农田水利(有大司农)等等。中国出名的两个最重要 的古代数学书籍,九章算数和周髀算经的写作都 是由官方完成的。另外还有贵族和民间藏书引起的重要学 术研究,举例来讲,有吕不韦,淮南王刘安等。著名的著 作如吕氏春秋,淮南子,考工记等。政府对 学术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的大学(10)到了十九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不足之处显露无 遗。而中国亦开始采取欧洲的教育体系。然而,传统政教不分的阴影仍挥之不去。教育未 能独立于政治。中国大学仍然热衷于把政治跟学 术挂钩,很多名校以出了多少个政府部长为荣。中国的大学(11)举例来说,某名校创校百年庆典,高潮乃

13、是在人民 大会堂举行,其中政府高官云集。它的大学手册有 如下的句子“大学建立之初,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最 高学府,而且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美国顶尖的学府,同样渴望其学生能当上未来政府 的要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此同时,它们还 有很多不同的重要目标,在科学、文学艺术、工程 和医学上的创造发明,比培养官员更为重要。中国的大学(12)时至今天,我国的大学确是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 才。几年前教育部长就曾对我说,在一段很短的 时期,大学毕业生的数目就增加了五倍有余。当 然,“大量制造”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良多,但 教育的素质却有待改善。中国的大学(13)当今有名的学府,大多草创于十九世纪末或廿世 纪

14、初。许多政府要员也毕业于这些精英学府。这 些学府大部分是国立的,但也有少量由美国的基 督教团体和庚子赔款基金所资助,如圣约翰大学 和清华大学便是。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中国的大学(14)和美国的私立大学一样,这些私立大学名声卓越, 学术自由风气颇盛。抗日期间,名校如西南联大( 北大、清华及南开大学)和浙大皆在极度困乏的环 境中,做出一流的研究,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中国的大学(15)究其因由,实在是由于自北往南颠沛流离,师生 历尽艰辛的同时,又得饱览神州大地。是时我国 有为日本侵略者灭族之虞,师生痛惜陆沈,故此 奋进不已,思为我中华文化集薪传火。虽然薪金 低微,但他们努力不懈,诸子争鸣。尤其重要的

15、是,很多教授正当盛年,刚刚从欧洲或日本学成 归来。他们热心将其所学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 渴望寻求新的研究方向。有如此耽于发现和创新 的师生,还有什么能碍礙他们创造顶级水平的研 究呢?中国的大学(16)解放前由于政局不稳,学术气氛浓厚不再。很多 出色的学生教授都离开了中国,到美国去了。解放初期,事事以苏联为师,高等教育亦不能倖 免,于是局面大变。政府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控制 甚严。比如说,为了把教授学者的地盘连根拔起 ,他们被分派到新的专科大学。以科学、文化和 技术超卓的清华和浙大,49年后都转成工科学院 。中国的大学(17)庞大的科学院建立起来了。科学院里绝大部分成 员都不用教书。但不久之后,他们

16、也开办了自己 的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大学的水平当然很高。但直至现在,科学院与各所大学的不良竞争,确 是为学术界带来了不少苦果。要解决这矛盾并非 易事。在早期大部分出色的研究人员都调往科学 院,而他们在科学院也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与 此同时,各所大学亦热切盼望它们能与美国的大 学一样,成为最前沿研究的中心。科学院和大学 相互争夺资源,局面日益严峻。中国的大学(18)经过五十年代的几次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教 授们的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显然拖慢了很多研究 队伍的发展,本来可以是一流的工作没有了。事实上,在六十年代初,中国的研究水平与西方 比较,在某些方面已愈拉愈近。可悲的是,文革 使这些进展付之一炬。中国的大学(19)文革结束后,教授已感到韶华不再,他们胆颤心 惊,不愿意从事具创造性的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长的一代,并无机会受到良 好的教育。在文革时,学生专注于人际关系多于 学术成就。文革遗留下来的风气手法,至今余风 仍在,尚未完全消失。中国的大学(20)另外的困难是对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