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875834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4.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原理,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理 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相 对性、绝对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 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主体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 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

2、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客体与中介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 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 所指向的事物。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中介认识工具2、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最基本是 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另外还有价值 关系和审美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 程 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

3、 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 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评价、反馈、调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 里来的?是从天上掉 下来的吗?不是。是 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 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 来”。 毛泽东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在6年的时间里,创造 发明了40多种,2000多 件维修工具。2007年获 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蓝领发明大王王洪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智力是按 照人如何学会改 变

4、自然界而发展 的”。 恩格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则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恩格斯恩格斯(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物质 手段胡克发明的显微镜伽利略望远镜(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

5、识真理性的标 准“人的思维是否具 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 实践的问题。人应 该在实践中证明自 己思维的真理性。 ” 马克思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2.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第一,认识为实践确定目标和方案。 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没有革命 的理论,就 没有革命的 行动。” 列宁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一)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心主义先验论柏拉图贝克莱笛卡尔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孟子王阳

6、明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从思想到感觉和物(唯心主义)(二)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 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 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是反映与 创造的统一、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是照镜子式 或照相式的反映,只有反映,没有创造。 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反映论(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 立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具有同一性, 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科学性和可靠性,不相 信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对人的认识 能力和认识成果持怀疑态度。 可知论就是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

7、同一性, 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怪论的最令人 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 理的解决。” 马克思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 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 列宁“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 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 毛泽东感性认识和

8、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 过感官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某个特征的 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理性思 维对事物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全体的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区别: “熟知不等于真知”;“名称不等于概念”;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 、相互包含的。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 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次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占有大量的

9、、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 (2)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加工和制作 。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智能力和逻辑思维能 力。 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指导作用 、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 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 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在认识中的作用:激活、驱动、控制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理智有时似乎可以 引导意志,但是仅 仅象一个想到引导 他的主人而已;意 志是一个勇猛强壮 的瞎子,他背负着 一个能给他指路的 亮眼的瘸子。 叔本华(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

10、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 二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第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方案 。第三,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 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 值的特性及其评价、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

11、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真理都具有客 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和反映,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真理论“真理是人造的, 是为了人造的, 是人造出来供人 用的,因为它有 很大用处,所以 ,给它冠以真理 的美名”。 胡适(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 证关系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坚持真理问 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是个发展过程, 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坚持真理 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

12、理都既具有客观 性,又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 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 件性、有限性。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 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 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3、和反 映,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相符合的认识 。 其次,从实践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自觉 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主观 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 “桥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感性直观都不能成为检 验真理的标准. 理论权威和伟大人物同样也不是检验真理 的标准.(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 定性 “在这里不要忘记:实 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 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 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 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 绝对,同时它又是 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 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 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 列宁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

14、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 、功能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 益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 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功能。 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价值是一 种关系范畴。2.价值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 价值评价所谓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 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 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客 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情况进行评判。价值评价作为 主体观念

15、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们对一定客体是 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所做的肯定或否定的 判断。2. 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也就是说评价性认识是以知识性认识为基础的。 评价结果以主体特点为转移情 人 眼 里 出 西 施(三)价值评价的功能及意义 1.价值评价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2.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 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 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 统一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对立:真理原则 价值原则客体尺度 主体尺度客观制约性 主体目的性 统一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2.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首先,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原则是价值原则的基础。再次,对真理的探索又依赖于对价值的追求,价值原则是真理原则内在动力。最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动态统一。 实现价值是追求真理的动力“发展杂交水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