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简易学思想研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875792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176 大小:6.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简易学思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杨简易学思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杨简易学思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杨简易学思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杨简易学思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简易学思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简易学思想研究(1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盈丝纫日期:! ! :丝:!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1 L 一、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

2、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堙弛导师签名:摇垄鱼E l期:! ! :丝:! :、f,i,fdn3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作为与程朱理学相鼎立的学派,陆王心学无疑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陆王心学易的出现,伴随着一定的时代特点,可谓是易哲学史上继王弼义理易之后的一次深刻嬗变。杨简作为“象山弟子之冠”,但又被认为是坏陆学之魁首。不管怎样,杨简在陆王心学的弘扬和传承中举足轻重。而且,心学创始人陆象山和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均无专门解易著作,杨简易学是宋时陆氏心学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本文首先对杨简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形成予以简要解说和大致追溯,进而再展开对

3、其易学哲学的分析。因为思想的形成与人生的历程以及性格因素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杨简好学善思重悟,他从体认宇宙人生开始,通过反观自省,体验到物我无二。如果说陆氏之心一开始便具有伦理道德内涵的话,杨简则强调心之宇宙本体意义及澄然清明之心的自然发用。杨简通过本心之悟,接受了陆氏关于本心的思想,认识到。见得孰是孰非”即是本心,即认识到心所具有的道德内涵,实现了主观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合一经过屡次悟觉,其心学思想由浅入深,由微而著,逐渐确立、丰富发展和深化完善,最终把一切收摄于本心之中,确立了彻底心学体系周易思想是杨简心学的思想渊源之一杨简以心解易,以此为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寻找到经典根据。其心学的本

4、体论、工夫论与其对周易的解释关系密切。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杨简认为三易皆有其书,今周易之书具存关于周易古经以及易传的作者,杨简在心学视野下结合相关典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在易学史上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杨简认为,易本占筮之书。从周易古经自身结构、新近几年出土的王家台归藏,古经成书后的应用看,古经确是一部1 - 筮之书但是古经并非仅仅是h 筮之书,它已经涵蕴了上古先民的某些哲学思想。易传通过对古经进行高度原创性解读,空前升华了孕育于古经中的哲学思想。杨简视 杨简认为,人心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自本自根,自有自存,自然神明,自无所不通,自无所不济。杨简日:“此心

5、自明自神,自无所不通故也。”( 卷六,同人) “道心无体,自明自神自正自中,自无所不通,自无所不济。”( 卷十八,涣)心既然自然神明,因而不需向外求索,只要顺应人心,不动思虑,不假外求,虚明应感,无所不达,便能使万物得到自然的反映。他说:。人心自善,自正,自无邪,自广大,自神明,自无所不通。”( 卷之一,第5 3 页) “人皆有心,人心皆善,皆正,自神、自明。”( 卷十四,益) 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拥有神明广大、无所不通的自足之心所以,杨简反对主观人为的苛求,认为如果刻意追求,反而损害了自然的本心,使本心受到蒙蔽。如果因物有迁,私欲蒙蔽人心,人心始昏,始乱、始放而不自知。杨简日:人心即大易之道,

6、自神自明,私欲蔽之始昏始乱( 卷五,履)。杨简先圣大训 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z 】卷第三,中庸第十九” 一5 8一“ * p “ * * ”“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之本心,自善自正自神自明,唯因物有迁,始昏始放( 卷十,颐)人皆有至灵至神至明之妙,即舜之所谓道o ,而人不自知也。( 卷之二,第1 0 8 页)人。非气血,无形体,虚明神用,无所不通,意动故昏,一日觉之,自神自明( 卷十,离)人心自善自神自明,惟昏故乱( 卷十一,成)人心自神、自明,自广大,自无所不通,唯因物有迁,意动而昏( 卷十二,晋)人心皆善,皆正,自神、自明,惟因物有迁,i t 月, I 意动,则昏,昏则乱,如云翳日,

7、如尘积鉴( 卷十二,家人)杨简强调心之功能作用的自我发动与象山十分相似。陆九渊曾对“自”字十分赞赏。他说:“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君子以自昭明其德。人之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暴谓自暴,弃谓自弃,侮谓自侮,反谓自反,得谓自得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圣贤道一个自字煞好”回。杨简认为,为使人心里现本然的神明,应当去除私欲、断绝意虑。主张“意虑不作,澄然虚明,如日如月,无思无为而万物毕照。”( 卷之二,第9 9 页)。自神自明之心又至灵至神至明,无所不通,无所不照。至有极、最、尽之义。本心至神至明,即是指本心变化莫测,潜力无穷,睿智明慧,高明洞达。“道心无体,动者为谁? 至神至明,我所自有。

8、”( 卷十七,归妹) “人心无体,至善至神至明至广大。其日范围天地、发育万物。”( 卷三,屯) 人心至神至明,范围天地,发育万物。所以。杨简认为,人心之神明,统贯先圣之精神、天地之乾坤、日月之明、四时之变通、万物之生长发育,贯乎古今往来,通乎四字天地,广大昭明,无所不包,万善毕随。心具有超越时空的神圣性和昭明性。可见,杨简所论之心,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并非实体性的存在。对于既超越又内在的神明之心,杨简又用“虚明无体”来加以表征。( 四) 心的虚而无体性“此心虚明无体”。此心虚明无体,精神四达,至灵至明。”( 卷之二,第9 6 页) 虚明、无体在慈湖先生遗书和杨氏易传中反复出现,屡次征引o ,以

9、形容和阐述心的特性。人皆有是心,是心皆虚明无体,无体则无际畔,天地万物尽在吾虚明无体之中。变化万状而吾虚明无体者常一也百姓E l 用此虚明无体之妙而不自知也此虚明无体者,动如此静如此,昼如此夜如此,生如此死如此。( 磬之二,第1 2 6 1 2 7 页)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精神虚明无体,未尝生,未尝死,人患不自觉耳一日洞党,则知死生之非二矣,则为不虚生矣( 卷之十,第5 7 8 页)o 陆九渊陆九渊集 I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第4 2 7 页。据不完全统计,。虚明无体慈湖先生遗书 约出现1 3 次,杨氏易传 出现1 次。无体虚明。在慈湖先 生遗书出现1 次。虚明”一词,慈湖先生遗

10、书 出现5 8 次,杨氏易传出现9 次。无体”一词,慈湖先 生遗书 出现6 4 次,杨氏易传 出现6 2 次S 9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此心虚明无体象,广大无际量,日用云为,虚灵变化实不曾动,不曾静;不曾生,不曾死而人谓之动,谓之静谓之生、谓之死,昼夜常光明,起意则昏则非( 善之;,第1 4 4 页)、此处,心的虚明无体是对气血之体、有形之物而言的。杨简在杨氏易传中解离、咸,中孚卦时3 次讲到“心非气血”、。无形体”、“非形体”、“无体状”。在慈湖先生遗书中二陆先生祠记、吴学讲义两次讲到人心。非气血”、“非血气”、“非形体”o ,3 次讲到“无形体”o 。杨简认为,“心非有体之物也”( 卷之十

11、四,第7 2 5 页) ,是超越血气形体的。“人心非气血,无形体,虚明神用,无所不通。”( 卷十,离) 心不是气血,也不同于气血。气血有形有体,“有形体血气则有聚散,非血气形体则无聚散。”( 卷十,离) “心无形体,无形体则自然无方所。”( 卷之十四,第“ 3 6 页) 。心无形体,故变化无方。”( 卷之十,第5 3 5 页) 心无体,故能无限;心无形,故能变化万端。非血气、无聚散、无形体,才能广大,才能无所执,才能变化无方,才能“清明无际”o ,才能。至虚至柔”o ,才能“无所不通” 。才能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杨简说:心为“清明无体之妙,非血气也,非物也。有物有气血则可得而屈息,非物非气血则

12、不可得而屈息。”( 卷十四,骺) 同时,杨简又用“无实体”来说明心的虚明无体:“心无实体”,o “心本正,正无实体。”( 卷二,坤) 。人之本心,惟有虚名,初无实体。”( 卷:。坤) “此心虚明,如日月之照尔,亦非有实体也。”( 卷之九,第4 9 7 页) “人心虚明,如月之照,是亦非有实体也。” “直心而行,亦非有实体之可执也。”( 卷之九。第4 9 6 4 9 7 页) 实体是指具体可感知的形体,心没有现存的实在之体,看似不在,实际上无处不在,神通广大,时时有用,处处皆通。心“虚明无体象”,“广大无际量”,广泛回应它所统照的世间万物,如日月之光,普照天下。但心的虚明无体不是简单的空洞虚无。

13、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具有丰富的内涵,天地人物变化万状,尽在其中。“人心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人物变化万状,o 。人心非气血,无体状,至虚至柔。( 杨氏易传卷十九中孚)一 。人心非气血无形体。虐明神用。无所不通”杨氏易传 卷十,离) 。心非气血,非形体,惟有虚明,而亦执以为己私,若一物然,故圣人去心之名,庶乎己私之释,而虚之神著矣。 ( 杨氏易传 卷十一,威) o 。人心非气血,非形体,广大无际,变化无方。( 慈湖先生遗书 卷之二。第鸵页) 。人心非血气,非形体,精神广大无际畔。”( 慈湖先生遗书 ,第2 1 7 页)。人皆有是心,即平常实直之心,空洞无形体,无际畔。”( 慈湖先生遗书 卷之

14、十,第5 5 9 5 6 0 页) 。心无形体,无形体则自然无方所。”( 慈湖先生遗书 卷之十四,第7 3 6 页) 。心无形体,故变化无方。”( 慈湖先生遗书 卷之十,第5 3 5 页) o 。心无形体。清明无际。杨简慈湖诗传 u 文渊嘲四库全书本C Z 卷十八。周颈。人心非气血无体状至虚革柔。( 杨氏易传卷十九,中孚) 。人心非气血,无形体,虚明神用,无所不通。”( 杨氏易传 卷十,离) o 慈湖先生遗书 卷之七,第3 8 3 页。心无实体。安有内外? 9 ( 慈湖先生遗书卷之十,第5 7 3 页) “心无实体,清虚无我生不加益,死不加损。死生如云气聚散,太虚常一。”( 先圣丈i J I

15、I 卷第五读诗第四十五) o 杨简先圣大i J I | 劬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 9 9 0 卷第一。孔子燕居第五。另见,杨简先圣大训 - I 】济南t 山东友谊书社1 9 9 0 卷第一,孔子用居第六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不出吾心量之中。”o 在此心之中,万物毕照毕见,“天地万物尽在吾虚明无体之中”,“此心无体虚明。洞照如鉴,万象毕见其中而无所藏。”( 卷之二,第7 4 页) “日用平常之心,何思何虑,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风霆雨露雪霜动散于其中,万物发育于其中,辞生于其中,事生于其中,属而比之于其中,如镜中象,虽纷扰参错而未尝动也,不可以为有也,而亦不可以为无也。”( 卷之二,第1 1 0 页) 。人心诚实无他,本体清明,本用神明,刚健中正,纯粹精一,乾元在斯,坤元在斯,有感有应,无不通矣。”( 卷之二,第1 2 4 页) 本心本清本明,纯诚惟一,诚实刚健中正皆寓于心中。“本心广大虚明,直方刚健。”( 卷之十四,第7 3 1 页) 中正刚健之心既不是真的虚无,更不是空悬在事态人情之上,而是体现子孝悌博爱之中。“此心虚明变化,至和至顺,为孝为弟,为博爱,无一点己私置其中,如春风,如和气,如箫韶九成之音,可言而不可尽。”( 卷之十二,第6 9 7 页) 它不仅仅是和日用联系在一起,与较之抽象的伦理规范也融为一体,只不过如春风,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