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财务管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77718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财务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财务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财务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财务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财务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财务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财务管理(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贷款五级分类政策及操作实务,省联社信贷管理部 宋振雷,提 纲,(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历史沿革 第一部分:贷 款 五 级 分 类 概 述 (二)为什么要实行贷款五级分类 (三)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难点和问题 (四)贷款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及参考特征 (一)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一般方法第二部分:贷款五级分类方法解析 (二)正常与不良大类的分类依据 (一)关注类与次级类的界限 (二)参考特征的局限性 (三)现金流量作为判断标准与分类的对接 (四)非财务因素分析在五级分类中的作用第三部分:贷款五级分类操作中 (五)中关联企业贷款的分类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六)借新还旧贷款的分类 (七)对违规授信业务的分类 (

2、八)逃废银行债务贷款的分类 (九)怎样处理逾期时间与风险分类的关系 (十)关于拆分问题 (十一)关于虚假财务报表和关系人贷款,第一部分 概 述,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历史沿革二、为什么要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三、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难点和问题四、贷款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及参考特征,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历史沿革 (1),1997年,世界银行援助人行引入五级分类,1997年中央金融 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五级分类1988年,财政部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规定了俗称的“一 逾两呆法”,直到1998年前商业银行一直沿用1998年,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下发,要求在 我国推行贷款风险分类1999年,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

3、分类工作的通知,对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进行修改并要求逐步推行2000年,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规定:“一逾两呆”的划 分标准是认定不良贷款的基本标准,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明 确不良贷款的划分标准、不良贷款的认定和不良贷款的统计等,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历史沿革 (2),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要求从2002年起,各类银行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2001年,贷款分类指导原则,对试行文件作个别修改2003年,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2004年,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全面推行五级资产质量分类管理的通知,同年9月,省联社制定了贷款五级分类实施方案,并确定

4、在东营市东营区等15家县级联社进行试点,整个五级分类推进工作分试点、推行和验收总结三个阶段进行2005年,关于贷款迁徙的通知,全面反映不良贷款分类结果和变动情况。年末,全省有78家县级联社实行了五级分类2006年,银监会要求年底前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完成贷款五级分类。从2007年开始,实行五级分类和四级分类“双轨并行”。我省要求到8月底前全面完成,二、为什么要实行贷款五级分类(1),新年伊始,银监会推出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从今年起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进行大规模培训,规模将在3万人次左右。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全面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不仅是对贷款质量认定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整个信

5、贷管理的一项革命。其目的是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逐步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二、为什么要实行贷款五级分类(2),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分类结果对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加强信贷管理,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及时发现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提高信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素质国际接轨、树立形象、支持新农村建设;等等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1):,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现代银行业全面、准确地识别、反映和监控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管部门审慎持续监管的基础。从2002年开始我国各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

6、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相继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而农村信用社目前仍然实行四级分类为主的风险分类方式,不利于准确反映风险和审慎监管。为此,在试点的基础上,银监会决定今年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这是强化农村信用社风险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银行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下,银监会一以贯之的“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监管理念的具体体现。,相关链接(2):,自2003年8月国家决定在吉林等8个省(市)开展农村信用社试点,两年多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历史包袱初步化,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支农

7、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述成效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取得的,农村信用社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风险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十分突出。2005年末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255亿元,这其中还有大量不良贷款没有暴露出来,没有进账。,相关链接(3):,不良贷款占比虽较改革前有很大改善,但是仍高达14.79%,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差距很大。银监会内部认为,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主要依靠专项票据置换和贷款余额的增加。初步测算,2005年不良贷款占比下降8.3个百分点中,票据置换贡献率为44%,贷款余额增加贡献率4

8、5%,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的贡献率仅为11%。如此看来,改革要从“形似”达到“神似”,必须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和风险监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在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2006年农信社全面推开贷款五级分类,意味着银监会正逐步将工作重点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组织指导转移到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上来。,三、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难点和问题,尽管此前银监会已经选择了江苏、广东、四川等地的部分信用社,进行了贷款五级分类的试点,但要在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此项制度,要求信用社按照五级分类的要求,充分真实地暴露贷款风险,密切跟踪监测贷款分类偏离度和迁徙率,难度依然不小。 对贷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客户信息

9、不对称 信贷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不良贷款占比将有较大幅度上升,难点和问题之一对贷款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贷款五级分类的精髓在于建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真正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进行有效信贷管理,不仅仅要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的质量进行认定,还涉及到按风险程度提取损失拨备,更主要是在贷款的发放、质量认定、后续跟踪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始终注意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因此,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贷款事后管理方式,而是一个循环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它渗透到贷款的发放、质量认定、提取损失拨备、后续跟踪管理等各个环节。,难点和问题之二客户信息不对称(1),进行贷款五级分类,需要不间断地对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信息和非

10、财务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并借以确定贷款是否可以发放、衡量已发放贷款的风险状态、提取损失准备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贷款重组等贷款管理措施。所以,借款客户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决定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点正是农信社开展五级分类的难点所在。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不同的是,农村信用社的借款人主要是农户,贷款特点是额度小、笔数多,难以掌握农户的收入状况,因此,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所需的资料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和掌握。,难点和问题之二客户信息不对称(2),尽管矩阵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分类工作量,但由于农户信用评定不够规范、评定面还不够广等问题,农户贷款分类

11、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而对于中小企业客户而言,由于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体系不完善,加之虚假财务报表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对企事业类贷款的分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样突出。,难点和问题之三 信贷人员素质相对偏低,贷款风险分类是建立在对现金流量、财务比率、担保和非财务因素分析等四项分析方法之上的实践性很强的操作体系,其运作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难度高。这些条件都要求操作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判断能力。而目前基层农信社部分信贷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基本上不具备分析现金流量表等综合技能,难以胜任贷款风险分类各个阶段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类质量和效率。因此,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12、难点和问题之四不良贷款占比将有较大幅度上升,据了解,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以前采用“一逾两呆”的“四级分类标准”,最早从1998年开始实施,贷款分类比较模糊,反映出的不良贷款率精确度不高。现在按照国际标准执行的“五级分类标准”得出的不良贷款率比“四级分类标准”通常要高出4至5个百分点。所以,在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将会使不良贷款占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并影响盈利。这是因为在由四级分类转向五级分类的初期,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一般比四级分类的不良贷款多,专项准备金提取的也多,盈利自然比四级分类时要少。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5年6月末,按照四级分类,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3851亿

13、元,不良贷款率17.53%。而如果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则肯定在20以上。,四、贷款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及参考特征,(一)核心定义 (二)参考特征 (三)核心定义与参考特征的关系 (四)分类依据,(一)核心定义,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