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国考申论教材模块二全面提升申论能力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749428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4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国考申论教材模块二全面提升申论能力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0国考申论教材模块二全面提升申论能力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0国考申论教材模块二全面提升申论能力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0国考申论教材模块二全面提升申论能力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0国考申论教材模块二全面提升申论能力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国考申论教材模块二全面提升申论能力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国考申论教材模块二全面提升申论能力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阅读理解能力 近几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的材料一般为七八千字,要求应试者在 40 分钟内阅 读完毕,从而为概括主题、提出对策及展开论证做好准备。在 40 分钟内阅读完这些材料文 字,从表面看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要把握材料的全部内容,尤其是材料所蕴涵的意义却是 不容易的。如果不能把握全部内容和其所蕴涵的意义,那么,概括主题、提出对策、展开论 证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因此,阅读材料也是申论考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切不可忽视。第一节申论阅读材料的特性 申论的阅读材料与我们以往的阅读材料有很大的区别,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申论的背景 材料一般是由几个或十几个子材料构成,这些子材料的内容都具

2、有相关性或连带性。子材料 的排列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错落杂糅的结合体。材料内容既不局限于某一社会方面,也不 偏重于某一学科领域,而是尽可能地全面铺开,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 。 材料的组合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按材料所反映事件(或案例、社会现象)的性质来组 合,各个材料紧紧围绕某个社会事件(案例、社会现象)摘录、组装而成,各个子材料之间 是并列的关系, 是横式组合。如2009 年中央、 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的“申论”材料, 给出的“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粮食安全”的材料,就是按问题的性质来组织材料的。第二种,按事件发 展的时间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组织试题材料。各

3、则子材料环环相扣, 共同讲述某一社会事件, 具有案例的某些因素, 是一种纵式组合。如2008年吉林(甲类)“申 论”材料,就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的。第二节阅读理解的技巧分析 一、领会命题意图 所谓揣摩命题意图,就是审题时思考命题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即命题者为什么选择这些 背景材料,它究竟要考查应试者什么。命题意图是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出题角度不同,答 题也应有不同的针对性。一般来说,命题老师总是先想好了考什么(即命题的内容) ,考何 种能力,然后才来考虑怎么考(即命题的形式) ,如题目的形式、材料的选择、设问的角度 等等。如果一个命题比较成熟的话,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都是服务于命题意图的,通过

4、命 题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推知命题的意图。学生审题、答题的过程,说到底是命题的逆过程,应 试者首先看到的是题目的内容和形式,然后根据题目的内容形式确定答题的内容,答题的内 容只有与命题的意图重合才有可能得分。如果能在看到题目时首先想到命题老师出题的意 图,那么关于这道题目的落脚点就找到了,这样一来,答题内容就不可能偏离太多,也就不 会失分太多。 综观近几年的申论试题,其背景材料都是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来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 点问题。这些问题是国家、社会、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理所当然也会受到命题者的关 注。如 2009 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就是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 国的

5、工业面临经济转型以及加强自主创新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农村存在着农民增收困难、 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能从材料中找出这 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就是读懂了材料,就是领会了命题者 的命题意图。 二、理清逻辑关系 可采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阅读全文,把给出的每个材料都看明白,不能遗漏,全面熟悉背景材 料所传递的内容。由于“申论”试卷给定的材料并非完整的文章,只是略经整理的半成品,因 此,其排列次序是错落的、杂糅的,没有规律。在认清了材料组合方式之后,在阅读材料时 就要找准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阅读纵式组合的材料,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梳理材

6、料内容。阅读横式组合的材料,可 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相同“内容”的材料归纳合并在一起,来理清其逻辑顺序。 三、区分主次关系 申论给定的背景材料文字很多,内容复杂。除有用材料外,也包含着许多干扰应试者阅读的 次要材料或多余材料。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把握背景材料,对材料的筛选就成了一个不 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筛选材料的依据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那些与命题意图关系紧密的材料 , 是主要材料,应该作为阅读的重点;与命题意图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材 料,对其应作一般了解;与命题意图毫无关系的材料,是多余材料,阅读时应大胆地舍弃。 在筛选出重点子材料后,应该运用精读与圈点关键词句的方法

7、来阅读这一部分重点材料, 概 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归纳出它们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找出主 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至此,阅读材料阶段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第三节阅读材料的基本要求 所谓阅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通读、审视、分析、理解、把握 , 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回答问题做好准备。 阅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道关口,必须认真对待。在阅读材料时,重点自然是理解材料的 内容,但是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只有全面掌握材料的形式、范围和文体等,我们才能准 确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有效地把握住关键问题。否则,便会文不对题,这

8、种现象在历年公务 员录用考试中屡见不鲜。为此,应试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给定材料的思想性 材料的范围广泛,有名人轶事、人物对话、社会热点话题等。要想审清材料的含义,首先就 要审清材料的思想性。例如下面一则材料: 李广是西汉名将,号称飞将军,关于他射石一事见于史记 ,现抄录如下:“广出猎,见草 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虽然都是 全力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李广开始误把石头当成老虎,由于关系 到生死,体内潜能全部被激发出来,所以他能把箭射入石头中,等到他弄清那只是一块石头 而不是老虎后,心态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不管他再如何

9、用力,射出的箭“终不能复入石矣”。 有的应试者看到这则材料,就把这则材料概括为李广把箭射入石头是侥幸,这并没有把握材 料蕴含的本质意义。这则材料主要讲的是:李广第一次之所以能够把箭射入石头,是因为他 把石头当成老虎,体内潜能全部被激发出来。而第二次之所以没能把箭射入石头,是因为没 有关系到生死,体内潜能没有完全被激发,所以虽用了全力,但没有达到第一次的效果。因 此,这则材料的思想性在于:激发潜能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 理解有些材料的思想性,必须跳出传统观念或习惯思维的束缚,从材料本身入手,要善于反 思。再如下面一则材料: 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

10、 35 岁还不愿意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十分紧张,她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在专业上成绩平 平, 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 歌舞团不得不决定调她到文化馆工作, 用团长的话是专业退休 。 这位演员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有的应试者读了这则材料,可能会批评这位演员练功的方法不对头,或者指责歌舞团团长不 该调动她的工作,甚至认为她不应忍痛离开舞台,而要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等,其实, 这些都是从传统观念出发的想当然,是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我们头脑里的传统观念是:凡 有志者,经过苦练,必能成功。事实上,事业上的成功固然要靠主观努力,但也离不开许多 客观条件,有时候客观条件和个人的素质

11、不具备,那么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获得预想的 效果。因此,读了这则材料,应当获得这样的启示:当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能实现时,应及时地调整志向,选择更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专业,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才能对社会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果我们只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去理解材料,不通过审视材料本 身就对一些流行的观点进行思辨,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这段材料蕴含的思想性了。 二、注意给定材料的隐喻义 有些材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这类材料给出的可能是故事、寓言、格言或自然、社会现象 介绍,透过材料表面的荒诞夸张来审视材料的隐喻义,通过把握材料表现的事物本质特征来 明确材料的隐喻义,就不会就事论事、言不及题了。

12、明确关键语句的隐喻义,有时可成为理 解整段材料隐喻义的一把钥匙。 一般来说,用含有隐喻义的材料写议论文,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展开联想,去思考相似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包含相似道理的一些事物。同时就能理解:写这类 议论文不能光停留在对材料隐喻义的挖掘上,要引申开去,着重论述所联想的事物或现象; 而准确揭示材料的隐喻义,找准两者的相似点,立论的第一步就不会偏离题意。 在申论考试中,给定的不是一段材料,而是几段材料,这就需要按照上述方法理解每一段材 料的含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领悟各段材料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归纳整理,提出方案,发 表议论。 审清几段材料的共同点,是使文章中心明确、议

13、论不脱离材料的前提;理解几段材料的不同 点,可从材料的比较分析中活跃思路,挖掘新的角度,使议论趋向深入。所以,就提供几段 材料写议论文来说,对材料的析同审异工作必须特别仔细。而对我们来说,如果熟练地掌握 了审清一段材料含义的基本技巧,那么,参加考试多看几段材料,再根据要求来审清它们的 含义,也就不是困难的事了。 三、注意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也是材料作文应试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 则。思辨性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在题目、材料和要求的总体关系上。审题立意必须注意局部与整 体的关系,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4、”,只看题目,不审材料和要求。 (二)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料”常常指出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应试者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提炼不出 深层次的主旨,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所以要想立意深刻,必须透过现象抓本质,分析材料 的深层意蕴,而要透过现象抓本质,则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思考,认真分析和综合。 (三)注意发散和集中的关系 申论作文的构思必须做到拓展与集中的统一。“拓展”指的是从材料出发,展开联想,利用发 散思维,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不断探究;“集中”指的是将拓展思维所得筛选定向,聚 集一点,提纲挈领,即无论怎样发挥,都必须围绕材料中心,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四)注意理性与文采的

15、关系 作文不等于政治题,理性也并非空洞的说教。除了有利而丰富的论据,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 方法技巧,使文章变得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文采。 要注意,在申论考试中,给定的不一定是一段材料,有时是几段材料,但是也可按照上述方 法理解每一段材料的含义,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领悟各段材料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归纳整理 , 提出解决方案,发表议论。第四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认读能力及其培养 认读能力是阅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因为阅读是借助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进行的。 认读能力就是认字、读字、识词的能力,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 词所包含的意义和表达的

16、内容的一种能力。 就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的程序来说, 也是从认字 、 识词、造句发展,然后进入写作、创作的阶段的。就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而言,字是组成词 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子是组成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 句成段,缀段成篇, 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文章或作品。鉴于此,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 , 这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表现,也是阅读的基本功和写作的基本功所在。我们在阅读 中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认读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认识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这种阅读从字词入手,扫清阅 读中有关字词的障碍,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 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认识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 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据统计,现存汉字约 60000 多个,用这些字组成的词则难以统计。汉字数量之多,汉语词汇 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认识 2700 个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 30004000 个汉字,则可以从事于写作了。所以,要 学好汉语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