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72678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0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莫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焦点评论药都论坛B oWe e k ly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责编/邓传功 美编/支苗苗 审校/奚婷B02稿启事总有一些事让你感动, 让你不平, 让你不说不快。亳周刊 开设了 “药都 论坛” 版面, 其内容定位为: 亳州人评 亳州事。请针对亳州新闻媒体报道的 新闻事件, 发表你的观点、 看法。可褒 扬, 可针贬; 可赞美, 可讽刺。字数以 不超过千字为宜。稿费从优。稿件邮寄在址: 亳州市交通路1 6 号亳周刊社e m a il: 2 7 0 4 7 7 2 0 9 q q .c o m7 月 1 日起,一批新的法律 法 规 和 规 范 性 文 件 开 始 实 施。其中,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

2、 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规 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 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 冷落老 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 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 问候老年人。(6 月 30 日新华 网)家庭成员的“常回家看看” ,原本属于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问题,随着新法的修订,如今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消息一传出,网上顿时热议纷纷,称其 “缺乏现实操作意义”者有之,疑其“推卸社会尊老责任”者有之有争议,说明了公众对“修法”的重视;而我更想说的是:不应过于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一度以来, “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何以成了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归根到底,说明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一些基础的应尽责

3、任上,做得并不是十分到位和完美。譬如,在“常回家看看”这个问题上,有些家庭成员“重己不重老”,总会借口“工作忙,压力大”而对这份重要的“精神孝心”能省则省;也有一些子女, “重虚不重实”,难得去看望和问候老人一次,到家之后就专心致志地盯着手机屏幕自娱自乐,令老人们备感失望与冷落。“常回家看看”入法之后,势必要让许多家庭成员如芒刺背,感受到一种关心照顾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强制触动。于是乎,种种强调客观原因的抵触叫屈情绪,很快形成了一股“集体回应”;甚至于,因着目前有些社会问题尚未合理解决,一些人更想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的“主动不够” ,归咎于“外部环境”的阻碍掣肘。这种“怨言”貌似实话实说,但却绝对不是

4、质疑法治善意的堂皇理由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上升为法律问题,其实更能促使社会有关方面采取积极应对,努力为公民个人的 “良好施孝” ,提供周到的考虑和帮助。不应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不是回避和忽视某些家庭成员的现实困难, “站着说话不腰疼”地一味为新法修订“唱高调”。而是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进步,需要我们善于革除旧习,勇于提升使命,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工作,不断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力度。而对照现实语境, “常回家看看” 的入法施行,既是广大老年人的期望所在,更应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修身” “立人”的重要一环。莫质疑 “常回家看看” 的法治善意 司马童6 月

5、29 日, 有新浪网友 亳周刊反映, 一位残疾父亲带 着一岁多的女儿在市区一大 型超市门前乞讨奶粉。该对 父女家庭遭遇很大困难, 急需 帮 助 。 希 望 本 报 予 以 关 注 。 亳周刊记者随后对网友反 映 的 情 况 进 行 了 核 实 采 访 。 ( 亳周刊 7 月 2 日)贫困,残疾,结合一起就是悲惨,是否悲剧,则取决于社会。可以说,贫困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另一层面,而且绝非G D P能反映出来。张灿的悲惨,有剧情,最终是否会沦为悲剧,让我们一起参与、关注,帮扶他渡过难关。张灿从一个农民变成流浪汉、乞讨者。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因为“抛家弃子”的妻子吗?不是!她只是导火索

6、,对贫困残疾人帮扶的空缺才是“炸药包”。张灿父母双亡,行动不便,上有三个老人,下有一个幼子,其贫困状况,难道村委会、镇民政、扶贫、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都不知情?若知情,为何不施以援手!若不知情, 是否失职!据悉,张灿曾找到牛集镇政府和区民政局寻求帮扶,却没有下文。不得已,他流浪到市区,寻求帮扶。牛集镇一位副镇长说:我们比较关注张灿所反映的困难,镇政府会尽最大努力帮他走出困境的。笔者困惑,如此“最大努力” “关注” , 怎么还致父女流落街头? !行动起来帮扶张灿的是谁?药都义工联合会志愿者杨自由。捐衣食、送张灿回家,欲发动药都义工联合会捐款,个人的帮助很有限,也只能缓解燃眉之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

7、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做好贫困残疾人的摸排统计、就业培训和推荐、创业资助和指导,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张灿向记者说出他的“梦想”: “我想通过社会的帮助买辆电动三轮车和一点创业资金,帮我渡过眼前的难关。”面对这样的需求,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就要拿出相应的方案规划,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构建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张灿的悲剧命运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的是社会的健康状况。真切希望看到,他们再次出现街头时,不再是乞讨者, 而是一名从业者、 创业者。张灿之悲映照社会之病 韩星星因为高考落榜, 四川崇州一个 小村庄的复读生杨媛, 先是用小刀 割静脉, 后又吞下 3 颗农药磷化铝 的药丸自杀

8、, 20 岁的青春永远凋零 在大学梦里。 ( 中国青年报 7 月 3 日)又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惨故事, 其中有青春和成长的印记, 有死亡之神不期而至的残忍,有普通家庭和草根学子的梦想和期待,也演绎着悲剧发生发展的共同一幕每当高考结束,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类似上述新闻中的人生悲剧,总会在不经意间再次上演。除了杨媛的不幸故事之外,我们还看到,有女儿高考失利,父亲拉着女儿去跳河的;看到少女高考未上一本线,绝食3天拒不填志愿的。种种悲剧都表明,在没有条件出国留学的平民家庭,落榜的人生压力依然很大。诚然,高考是人生一场重要的考试,但它毕竟只是一场升学考试,为什么竟成了一场博命的游戏?社会悲剧的背后总会

9、有社会原 因,我不想再去扯什么制度来垫底了。不过,我们的教育本身,确实弥漫着一种“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逻辑。有一种提法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很早就开始为孩子去拼抢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一个战术叫“培优”,不给孩子喘息的机会,在学校的十年寒窗苦读之外,还继续通过校外力量加压。有一场战役叫“题海战役”,这是用时间、汗水、泪水浇灌的成绩单。有一种情结叫 “名校情结”你是博士、硕士,你所毕业的学校是2 1 1 、9 8 5吗?你的第一学历是重点大学吗?甚至于还要追溯,你中小学的出身可靠吗?这是一种由社会压力倒逼着的人生状态。种种社会压力最终都会变成家庭压力,所有压力的末端是孩子们稚嫩的肩膀和尚未

10、足够成熟的心灵。而所有压力的时间结点和出口,似乎都在高考成绩放榜这一天。考试前,学校充斥着魔鬼训练 加不切实际的虚妄口号,诸如什么“没有高考,你玩得过富二代吗”、“没有高考, 你赢得过官二代吗” , 什么 “血狼精神, 与我同在” , 或者 “今日疯狂, 明日辉煌” , 再不就是 “志与天齐, 挑战极限” 之类的。高考是否会出现人生真正的命运转机,是否真的会一考定终身, 且不细论, 单是某些口号本身就充满戾气,为无处安放的失败青春埋下了伏笔。高考发榜之后,媒体钟情的是状元们,其报道和宣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快乐,透露着赢者为王的霸气。学校也忙不迭地进行各种高考总结,渲染着“同

11、类学校第一名”之类的豪情。此时,向隅而泣的是爹不疼娘不爱的落榜生,他们除了靠自己的意志疗伤,鲜见学校和社会组织提供心理疏导的。既然全社会已经把高考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那又为什么没有配套措施来抚慰失败者的心灵?近日, 广西大学出版社理 想国在网上搞了一个叫做 “说 说你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的 活动。榜单由 3000 名读者微 博、 微信留言统计, 得出了一 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人 们公认的经典名著, 竟被落入 “ 死 活 读 不 下 去 前 10 名 作 品 ” , 而 且红 楼 梦高 居 榜 首, 是读者吐槽最多的 “读不 下去” 的书。 (6 月 28 日文汇 报 )随着电子阅读

12、的兴起,阅读方式多元化、多样化、公众阅读“去经典化”的倾向愈来愈明显;传统名著的阅读地位越来越式微。有调查显示,五成学生对名著“不待见”、 “不想读”、 “读不下去”。而网络文学、武侠玄幻小说、言情小说、 漫画则是他们的首选。网友和读者们“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真是多种多样。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红楼梦,有人受不了书中大量诗词,人物关系过于复杂;比如百年孤独,有人声称外国人名过分冗长,不方便记忆;至于有人索性幽默地将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等大部头名著称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备书” 。在当今浮躁的阅读氛围中,经典名著阅读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各类阅读排行榜上,经典名著早已形单影只,只不过没像“死活

13、读不下去排行榜”那样集中呈现罢了。我们更应该反思:人们不读经典名著有何隐忧?如何让 读 者 重 新 爱 上 经 典 名著?早有专家说过,经典名著 所关怀和弘扬的,总是具有永恒性的东西;读经典名著不只是读书,特别是四大名著,它们的内容往往与人性矛盾挂钩,具有时代穿透力,读它们不只是读书,更在读人生一一仔细品味,就能在其中增强对生活的感悟。确实,名著是全民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值得反复阅读,经常阅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性阅读。当从某一代人开始不读传统名著,用所谓“浅阅读”代替经典的深阅读,便可能自绝文脉,形成民族文化断层和精神断层。平心而论,阅读经典的确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在一个生活如此快节

14、奏的时代,让人们静下心来读本好书几乎成了件奢侈的事情。可是,经典阅读事关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经典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一代代读书人阅读中传承的结果。如果今天的人们拒绝阅读经典,无异于自绝文脉,那真成了愧对祖先的、更愧对后人的罪过。文学经典名著,是作家对于人生、社会、历史以及艺术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而且经过时间的考验,会随着时代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意义。选择经典,坚持经典阅读,是因为无数事实证明:经典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这样说: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

15、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经典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 的反思 祖丁远6 月 21 日, 我市收看全省 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这标 志着我市 2013 年征兵工作正 式启动。 ( 亳州晚报6 月 24 日)军营,人生最美的驿站。 军营是一道壮阔的风景线,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诗集,跳跃的字符,美妙的乐章。人活着,追求的是能有尊严地生存。有的人愿意在颂扬追捧中感受价值,有的人乐于在追名逐利中体认价值,有的人沉湎在职位攀升中品味价值,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宁愿活在自己的精彩里的同时,会担当一份来自时代赋予自己的厚重责任,军营是青春最给力的舞台。罗曼?罗兰说过: “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

16、,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当兵的日子,就是“顶顶美好的时刻”,每一时都挥洒着奋斗的汗水,每一刻都铭刻着青春的记忆。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支军队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当青春的事业与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高度契合时,事业的光谱就会无比斑斓,青春的能量也会无比强大。自古军营多才俊。纵观古今中外,军营都是人才聚集、精英辈出的地方,造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灿若群星,不胜枚举。一位哲人说过:青年时种下什么,人生就会收获什么。军营,是青春的人生大学。不仅能磨炼意志、强健体魄,还能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将使青年朋友受益终身。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每一位公民都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应征入伍是时代的召唤,是祖国的召唤!希望每一个热血青年要从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 保卫祖国的大局出发,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 勇敢地站出来, 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举,积极投身到保卫祖国的行列,在军营里书写自己最美的青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