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_春秋笔法_教学_烛之武退秦师_王丽萍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6726277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6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_春秋笔法_教学_烛之武退秦师_王丽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用_春秋笔法_教学_烛之武退秦师_王丽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用_春秋笔法_教学_烛之武退秦师_王丽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_春秋笔法_教学_烛之武退秦师_王丽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_春秋笔法_教学_烛之武退秦师_王丽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行现察课堂呼吸栏目编辑张曦53363用“春秋笔法”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山东烟台第三中学王丽萍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在教学时,我首先从了解左氏春秋传。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传及历史散文的渊源入手,引出生:是编年体史书。因年代久远与阅读障碍,一直是语“春秋笔法”,并让学生用此手法师:就文体来说,它属于什么?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在我校“学以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还生:散文。习中心型课堂”建设过程中,我有原孔子春秋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我加一个修饰词历意识地以激趣法与设疑法作为古师”,把单调的课文理解过程转化史。说到历史散文,我们把视野稍文教学的切入点,消除学生古文学为有趣味的创作过程。微拓展一

2、点 。就如诗经是我国习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对古代优教学过程如下:诗歌的源头一样,历史散文也是有秀作品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我尝一、导入源头的,历史散文的 源在哪里?试用孔子的“春秋笔法”教学烛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生:之武退秦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退秦师。本文选自左传,谁来师:左传之前是春秋,“春秋笔法”指孔子在编撰介绍一下 左传?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春秋时所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生:相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相传孔子在记录春秋时事时常会主要记录春秋时期一些国家的历传世,便成为专称。相传为鲁国按照自己的观点对所记载的一些史事件 。史官所编,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历史事件和人物

3、进行评判,并选择生:它是“三传”之一 。“三儒家重要经典。春秋之前是他认为恰当 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传”指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尚书,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意,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生:又叫春秋左氏传或左文章汇 编,可谓历史散文之源,2关于本节课重难点的设计知识的渴望 ,是学生一望而知的,一张课题,一张朗读建议,三张孙绍振名作细读一书扉又是一无所知的 。引导学生诵读教学内容,一张作业。我认为页上的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在勾画描写景物、心情和有关铅笔若做得太多太全太细,课堂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盒的语句,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容易会被它牵着 走,也会影响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概括香雪心情的

4、变化;进一步点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很可能忽厌恶。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有朝出凤娇等姑娘的改变是面,香雪视了课堂生成。前不久,语文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的改变是点;香雪追求知识,追求学习上有过一个“声音”:多媒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精神,改变最大,内心最坚强;从体给中小学生造成的视力损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而升华主题 。谁来买单!语文课堂,方块汉的东西来。” 3?关于使用字,我们每个学生写下来就实香雪换回铅笔盒表现了她对整堂课我只用了六张,用,就漂亮。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512 立行?观察533163栏目编辑张曦课堂呼吸尚书本意为“上古之书”,主要晋、秦连兵而伐郑。郑伯使但

5、一般用其名、字或号,也可用其是记录上古时期发生的一些历史烛之武见秦君。烛与秦伯论郑亡官职代替。事件。后世儒家尊为经典,所以之利害,存郑于将亡,秦伯与郑人生:我认为作品中有两处错又叫书经。盟,乃还。晋军亦去之。误。“郑既知亡矣”这句话不对,刚才有同学提到左传是编晋、秦围郑,郑危矣,郑伯遣应该是“郑既知欲亡矣”,是已经年体史书,其实它的编年体是模仿烛之武见秦军,烛之武以晋侵郑之知道“欲”“将要”灭亡,而不是已来的。相传左传是左丘明依孔害退秦,秦伯说,与郑人盟。郑得经知道灭亡了。子修订的春秋一书的顺序所以存也。师:果然是慧眼。一字之差而作,这说明它与春秋有着极深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意义全变。的渊源

6、,但两部书有着明显的不也。故晋侯、秦伯围郑。郑使烛之生:还有一个地方,我觉得应同。孔子的春秋语言谨严精武见秦君,秦伯说,与郑人盟,乃该是“晋、秦连兵伐郑”,应该晋在练、文句简短,主要是纲目式的记还。晋亦去之。前,秦在后。载,春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春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师:两国连兵,谁在前谁在后秋笔法”。这一点也被左丘明继国,贰于楚,郑伯使烛之武见秦君,有讲究吗?谁来说说?承了下来,所以,我读烛之武退秦以阙秦以利晋,乃还。晋亦去之。生:郑国得罪的是晋国,秦国师时就想,这件箸名的事件,当年三、探究与晋国是同盟国,所以也出兵,但孔子是如何记栽的?老师今天请让学生紧扣“春秋笔法”评点与郑国并无直接

7、冲突,所以应是同学们把这个事件还原,假如你就各组作品,把展示交流环节变为运“晋”在前,“秦”在后。是当年的圣人孔子,由你来记录此用“舂秋笔法”评析文章,深人理师:你的分析已接近孔子笔法事,你会如何写?俗话说,“三个臭解文章内容、文本结构、写作特点的精髓了,孔子之春秋并非只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小组6位的过程。是语言洗练,而且用笔严谨。这样同学智慧共享的话,我想距离孔子教学过程如下:的细节错误他是不会犯的。也未必相差很远。5分钟后我们师收集小组作品,展示、交流。生:我想评价一下作品。刚一起分享 。师:各组的作品都非常优秀,才老师说春秋的语言非常精二、创作这说明大家的笔力不弱 ,有慧根,练,主要

8、是纲目式的记录,作品学生分小组创作,作品呈现:但与孔子当年的记录相比孰优孰里还有对话,有细节描写,太烦琐,晋、秦围郑,郑使烛使秦,说劣,还需要用我们的慧眼来分辨,另外烛之武这个人名出现了好几秦,秦退。晋闻之,亦退。虽然我们看不到孔子当年的记录,次,稍显啰唆。秦、晋连兵伐郑,郑既知亡无法与原稿比较,但我们可以先自生:我觉得作品中“郑使烛矣,郑伯使烛之武见秦伯,道其利我评价一下,请同学们选出你心目之武见秦君”一句不对,应该是秦害,秦伯说,与郑人盟,乃还。晋亦中最接近春秋的作品,并点评。伯而不是秦君。去之。学生选出三篇。(理(此处学生有争议)晋、秦围郑,故佚之狐荐烛由是这三篇文笔简练,用笔严谨,生:

9、我觉得这里没有问题,之武 ,郑伯请之,武以利弊说秦伯,故事 情节概括性强。)交流过 程“秦伯”和“秦君”都可以。伯说 ,乃去。晋军亦去。如下:生:不行。“君”是“君主”的晋、秦围郑,郑使烛之武见生:我认为作品的语言非常意思,当时的君主应当是周天子,秦君,娃之武以智退秦,与郑盟,乃简练,情节也很全,很不错。不足而课文中的秦伯指的是“秦 穆还,后晋亦去之。之处在于烛之武这个人物第一次公”,它是诸侯国的国君,是不能称晋、秦围郑。佚之狐谓郑出现应用全称,后面再出现可以用“君”的。伯:“使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许简称。生:课本上写的就是“君”。之。烛之武见秦伯,与秦伯论郑亡师:对。文中首次出现的人物如第

10、三段中“若亡郑而有益之利害。秦伯说,与郑人盟,乃还。一定要用全称,这样读者才知道主于君”。晋军去之。人公是谁。后面再出现可用简称,生:这里的“君”是“您”的意 立行现察课堂呼吸栏目编辑张曦533163思,是敬称,不是“君主”之“君”。(有了前面的发言,学生们活师:分析得很精辟。老?师都忽(大家恍然大悟,一致 赞同该跃了起 来。)略了这一点 。其实古代打仗特别生的意见。)生:老师,我觉得你的“退秦是在春秋以前 ,是非常讲究的。比师:大家利用所学历史与文师”这个地方没说明白,左传故如攻打一定要有一个堂而皇之的学知识,解释得准确精彩。孔子事情节中很明显是以游说的方式理由,比如某国君主仁义不施,战是绝

11、不会不懂礼法,随意称臣子退秦,你文章中没讲,那后人何以前要发布战争檄文,约定好战争的为“君”的,再强大的诸侯王也非知道他是“文退”还是“武退” ?时间、地点,所谓文有文德,武有武君主,也只能按照其爵位相称。师:提醒得非常有价值。用笔德。后来礼崩乐坏 ,才变得越来越这不仅体现了孔子用笔的严谨,简练不等于不把事情写明白。没规则。从这里我们既能看出晋同时也体现了春秋的创作生:我觉得你后面的“秦退,文公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霸主,也特点一晋亦退”应改为“秦戍而退,晋亦能看出作者对战争的态度生:“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退。因为如果没有秦国的戍守,生:义战。师:对!晋国可能不会退兵。秦国派兵戍师:你们的发言

12、非常有见地。生(众笑):作品都是“见守本身就是为了防范晋国而非保这就是后来的史官包括左丘明从秦君”,不严谨,要掉脑袋的。护郑国。孔子春秋中学到的 ,东西。史师(笑):当然,这是在古代。师: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正。说学 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在我们的课堂上是不会获罪的,但到后面的“秦晋退兵”,正好有一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则体会同学的提醒是对的,做任何事情都个问题要与大家探讨,有一个同学到了遣词造句应求简洁而意 蕴要严谨,否则犯错误是难免的。写在预习时提出这样的困惑:本文前深刻。文章也一样。三段依次描述了晋秦围郑的原因师:由此看来,本段太重要(生笑)及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为什么第了。也就是说文章

13、最后一段实际师:你们刚才写作时,我也写四段突然写了晋军的反应以及对上是有作者的用意的。第一,在了一篇,请大家也来给我指正,看待这件事的态度?这样写是否显情节上,使故事完整;在人物形象看我与孔子的差距有多大。得过于唐突或者画蛇添足?上,从侧面体现了烛之武的深谋晋、秦围郑。伕之狐诛烛之武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这远虑。第二,表现了晋文公与子退秦师 ,武不辱使命。秦退,晋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从未注意过犯的不同性格,使每个人的形象亦退。这个地方,你们怎么看?都栩栩如生。第三,这段文字体生(笑):写得很好,和孔子笔生:这样写就使故事情节完整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战争,要法相当。了。因为前面提到是秦晋两个

14、国讲仁义,讲智谋,讲武德。师(笑):这么抬举我,谢谢诸家围攻郑国。一篇原本离我们久远的古位!是真没有,还是不敢说?生:还塑造了其他的人物形文,经过此番质疑、探究,我们竟生(大笑):老师,我觉得您用象子犯和晋文公 。子犯鲁莽,然发现它如此之深妙。这让我们的这个“谏”字不太好,这个“诛”晋文公有智有谋。明白,古代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是“谏言”的“诛”,我感觉从佚之生:从侧面体现了烛之武的深的宝贵精神财富,古人的优秀精狐推荐烛之武这个故事情节来看,谋远虑。他知道只要劝退秦伯,晋神思想在今天这个时代里仍然散用“举荐”的“荐”更合适。国也一定会退兵,所以要把结果交发着璀璨的光华,值得我们用心师:有道理。佚之狐虽然也是代一下 。去涵泳、传承这些经典之作,并把进言,但“诛”多用于帮助君主或生:还体现了“春秋笔法”。它们内化为我们为人做 事的尊长,使其改正错误,比如初中学师:请解释一下 。操守。口过的生:晋文公因为不仁、不智、不板书:生:邹忌讽齐王纳谏。武而退兵,说明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