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72337 上传时间:2017-08-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生成更精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生成更精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生成更精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生成更精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生成更精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生成更精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让课堂生成更精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构建高效课堂新策略 让课堂折射智慧之美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

2、 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一、精心预设,抓“立足

3、点”让课堂生成更高效预设与生成是共存的。新课堂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我闪不能简单地、机械地解读“生成” ,而交“ 预设 ”完全摒弃,毕竟课堂教学是目的明确、有具体内容的活动,事先必须有精细、周全、巧妙2的预设。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

4、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创设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宽松氛围,提供探索空间,创设活动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表现,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生动活泼、充满灵性、富有个性,从而促进知识高效生成,推动学生自主发展。1.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得问得巧” 。所谓“巧” ,即问的艺术,它直接影响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效果。为什么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为什么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才

5、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主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互化 ,课始,教师通过让学生猜测自己的身高,通过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思维;紧接着出示教师一家 3 人的相片和身高(有的身高用分数表示,有的用小数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一家 3人的身高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呢?”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有的说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通分。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开3放的探索空间,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2.创设高效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体验感悟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

6、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体验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动手操作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操作的平台,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空,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如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些对称图片和不对称图片,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给这些图片分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分类依据是什么,由此引出一类图片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类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画出对称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体验感悟了轴对称图

7、形的特征。学生兴趣盎然,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创设高效的讨论时机,让学生达成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质疑补充,互助互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迸发各种灵感。同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吸纳、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规律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如教学“角的认识” ,让学生操作后说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时,有的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有的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说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8、有关;有的说4角的大小既与边的长短有关,又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想法不一,结论有别,教师不轻易否定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进行实际举例验证,或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或批判别人观点的错误性,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交流,最后在事实面前统一了思想,形成了正确的结论。二、自主探究,抓“突破点”让课堂生成更灵动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先导。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

9、认知水平,设计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观察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 1/2,5/6,7/25,7/15然后师生比赛:看谁能最快判断出那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教师获胜

10、,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此时引导学生讨论: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母中?让学生进行观察得到:7/25 与 7/15,分子相同,但 7/25 能化成有限5小数,而 7/15 却不能时,学生首先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接着进一步讨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辩论交流:有的说分母是合数的分数,但 7/1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1/2 却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 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 却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最后教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子,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

11、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2.在大胆猜想中尝试高斯指出:“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究,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长方

12、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学生在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后,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3.在操作实践中感悟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6设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将个棱长厘米的小正方体排成一个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

13、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资料,引导学生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4.在实验操作中探究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我为学生准备若干组圆柱和圆锥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和等底等高,放手让学生做盛水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知道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才能建立起联系,学

14、生很容易的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5.在调查应用中发展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结合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在小组中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在指定的时间段内统计学校门口各类车辆的流量,有的负责查阅各类车辆尾气污染的资料等。然后,他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数7学知识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等进行专题研究,写出了“校园周边环境调查”的小论文。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思想,真正体会到了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资料解释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

15、发现问题的症结,更能提出许许多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拓展了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三、互动评价,抓“兴奋点”让课堂生成更精彩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作为教师准确把握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1.善于引导,让学生勇于发言德国的海因罗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师的巧妙点拨、微

16、笑示意、鼓励的话语、甚至是善意的诺言,都能够让那些碍于羞涩、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珍惜自己的锻炼机会。我常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然后有的学生自己没有专心听课和动脑思考,只是见到别人举手自己也跟着举手。例如,在教学人民币时,我出示一幅商品图,问学生有你想买的东西吗?请你说说需要多少钱。这时,齐欣也举起了手,叫起她却低头不语。我笑着说:“也许齐欣同学平时不舍得花爸爸妈妈的钱,还没想过要买东西呢!但我相信只要你不是乱花钱,爸爸妈妈肯定会尽力支持你的。所以你要先学会计算怎样付钱和找钱哦!”8她不好意思的笑了。接下来的课中,的表现可积极了。更欣慰的是,其他同学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异常的投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只有在笑中才能学会笑,只有在哭中才能学会哭,一个不善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学生是不可能深刻理解数学的。2.敏于点拨,让学生乐于思考不同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解题思路往往因人而异。我们要善于用机智通俗的语言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