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71505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 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21讲解提纲: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必要性和目标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第20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2 / 122 宏观调控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化 和国际化及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 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再生产各环节的运动过 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之一3 / 123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之一: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客观要求主要是因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一些固有的缺 陷和消极作用,因而需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正确运 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经济法规

2、弥补和抑制市场经 济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 的手”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和发展计划目标吻合,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之一4 / 124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之二: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 在要求1. 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新的生产部门层出不穷,社 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生产部门、各企业之间 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大大加强。2.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产品交换,在广阔的范围内 日益频繁,促进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扩大,从而把 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紧密连结成一个整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之二5 / 1253. 劳动协作

3、和生产集中使劳动的社会化不断加强。要保证 社会经济正常运行,避免或减少波动,保持社会再生产 的比例和平衡,单靠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不行的,客观上 要求社会组织来协调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 节,克服自由发展可能出现的盲目性,适应社会化大生 产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之二6 / 126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之三:宏观调控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目的圆满实现的主要途径1.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 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了保证社会主义 生产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把整 个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以有效利用,创造更多 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4、质文化需要。2.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劳动 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利益的差别性,需 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整体利益与企业的局部利 益、宏观目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之三7 / 127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之四:宏观调控是顺利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的根本保证1. 无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还是 完善财富和收入分配及市场制度,其中必然涉及各个 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都必须通过加强和完 善宏观调控,才能使这些利益关系得到协调。2. 宏观调控也能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 条件和稳定的经济环境,使经济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社会

5、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之四8 / 128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1. 经济稳定增长: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2.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物质水平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的重要条件。3. 国际收支平衡: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4. 充分就业:搞好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使就业率保持 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9 / 129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5. 生活改善: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 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幅相适 应。6. 控制人口:为实现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 需控制人口适度增长。7. 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

6、人的协调发展。10 / 1210宏观调控部分目标图示11 / 1211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讲解提纲: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必要性和目标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12 / 1212 社会总供给的含义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 )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社会总供给的构成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 ) +进口总值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和构成13 / 1213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含义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指供需双方处于一种 均势或基本相等

7、,以使宏观经济的运行保持稳定的状 态,而绝不是供需双方在数量上严格对等或绝对相等 。 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1. 价值总量平衡,即社会提供的已进入市场的可供 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要同一定社会购买力条 件下社会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大体平衡。2. 供求结构平衡,即进入市场的商品和劳务的结构要 适应一定支付能力条件下的需求结构。14 / 1214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15 / 1215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的含义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对 生产出来的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 求的总和。 社会总需求的构成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

8、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 需求+公共消费需求+出口总值16 / 1216影响供给总量变动主要因素1. 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发展水平和非物质生产 部门所能提供的服务量。2. 进出口商品数量之间的差额。3. 国家储备物质调入和调出量的差额。4. 社会可作为商品回收的物资数量。 17 / 1217影响需求总量变动的主要因素1.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货币收入中可用于储 蓄和购买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2. 社会集团购买公用消费品的购买力。3. 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水平的高低。4. 社会积累基金和补偿基金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 需求的数量。18 / 1218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 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两种表

9、现1.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亦称需求不足或供给过 剩。这会引起商品的积压滞销、资金周转慢、失业增 加、社会资源闲置浪费,甚至导致经济危机。2. 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亦称需求过剩或供给不足 。这会引起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市场秩序混乱, 经济发展不稳。19 / 1219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调整措施1. 根据总供需调整幅度,增加有关经济主体的支出 ,使之与他们的收入在总量上大体平衡。2. 在对外贸易关系中,相应缩小进口规模,扩大出口 额,以实现或扩大外贸顺差。3. 在国际资金交流领域,宜采取相应政策吸引国外资 金。4. 降低有关商品和服务收费的价格,以相对扩大社会 需求量。20 / 1220总供给小于总需

10、求的调整措施1. 根据总供需调整幅度,有选择地缩减“五种主 体支出”,使“五种主体支出”与其收入保持平衡。2. 在对外贸易关系中,适当扩大进口,有限度扩 大进出口差额,以增加来自国外的供给。3. 在国际资金交流领域,鼓励国内资金向国外投 资,并适当限制国外资金流入。4. 有限度地提高商品价格,以平抑过高的社会需 求,刺激供给的相应增加。21 / 1221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讲解提纲: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必要性和目标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22 / 1222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 金融政策调控 财政政策调控 计划

11、调控 产业政策调控 经济法规和必要的行政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 23 / 1223金融政策调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控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实现国际收支 平衡。 货币政策两类不同的政策指向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手段 24 / 12247月19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2007年上半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11.5,消费物价指数(CPI )则创下了33个月来的新高。我国货币供应量多、 贷款增长快、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利率走 低。这一“多”、一“快”、一“高”、一“低”,表明流动性 过剩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始自2003年下半年的这一轮宏观

12、调控,一直试 图用“点刹”的办法让经济减速,而今看来,这列快车 的“刹车”效率似乎有问题。11.9的增速,偏离8 的预期目标近4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软着陆 ,反而有一发难收之势。 接下页案例分析:加息、降低利息税并调控宏观经济过热25 / 12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 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 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当时的3.06提高到3.33;一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当时的6.57提 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 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同时,国 务院决定自8月

13、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 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案例谈论:1. 你认为这一轮经济过热的原因是什么?2. 你认为加息、降低利息税是怎样抑制经济过热的?案例分析:加息、降低利息税并调控宏观经济过热26 / 1226财政政策调控 财政政策由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目 标和财政政策调节手段。 财政政策两类不同的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公平分配、资源配置等目标 。27 / 1227财政政策调控 财政政策调节手段1.国家预算:通过国家预算规模收缩或扩张来调节社会 供需关系;通过预算收支结构的变动来调节供需结构 平衡和国

14、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比例关系。2.国家税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 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3.国家信用:国家按照有偿的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 的一种分配形式。4. 财政补贴: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将一部分财政收 入直接转移给特定的经济组织和居民的一种分配方式 。28 / 12281929年1933年美国出现了大萧条。其主要表现 :一是产量和物价大幅度下降。1929年中期,美国无 论是制造业,还是建设业,都在大幅度减少。从1929 年到1934年,美国GDP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29年 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期间 下降了24。而消费价

15、格指数在萧条期间也一直呈下 降趋势,1933年的GNP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二是股市爆跌。在1929年9月到1932年6月期间, 股市爆跌85。股市崩溃只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表现 。随后,证券市场终于走向下跌。经过9月份逐步下 跌和10月初局部上升之后,到10月末,证券市场陷入 了混乱。接下页案例分析:1929-1933大危机29 / 122910月24日,即著名的“黑色星期四”那天,证券交 易额达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 了历史最高记录。三是奇高的失业率。大萧条带来大 量失业。19291933年,GNP下降近于30,失业 率从3升至25。从1931年1940年的1

16、0年间,失 业率平均为188,其范围从1937年底的143 到1933年高达24之间。现在国际上通常将12的失 业率作为临界线,因而大萧条时期持续10年之久接近 20的失业率确实称得上奇高的失业率。接下页案例分析:1929-1933大危机30 / 1230大萧条彻底暴露了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 ,据此,凯恩斯倡导国家干预经济,摒弃自由市 场经济理论,并提出国家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主张,如指出应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抗需求不 足,而货币政策不重要。而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不同意见,弗里 德曼认为,对于大萧条美联储的政策负有重大责 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出现倒闭,非常有 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 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 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金融系统近 乎完全崩溃的局面。 接下页案例评析:1929-1933大危机31 / 1231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