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466911 上传时间:2017-03-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 2002京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北京也正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口过度密集、土地与房产价格居高不下等等问题,原有的城市结构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以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结构,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北京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北京真正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一、北京市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城市污染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这与其全国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极不相称。从污染结构上看,空气污染、固体污染(工业废水废

2、物和生活垃圾)和噪音污染等为主要污染源。以空气污染为例,据北京市环保部门统计,2000 年全市空气质量超过 2 级的天数为 189 天,其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的就占了 160 天(参见 2001 年 5 月 24 日北京青年报。)。近年来,沙尘暴“光临”北京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通常认为北京的沙尘暴起源于内蒙古,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北京的沙尘暴主要起源于本地。)。空气污染的主要祸首是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居民燃煤和汽车尾气。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全市重工业企业近 5000 家,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约 60%。产值超过 100 亿元以上的工业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

3、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多集中在规划市区。从生活污染方面看,北京市内城区破旧平房仍然很多,居民冬季取暖仍以燃煤为主,因而冬季市内空气污染比较严重。近年来,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增长大大高于人们预期,特别是家庭购车已经占新车销售的 70%以上。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管理,但是,一方面由于汽车数量增长过快,尾气排放总量仍呈直线上升态势,另方面由于城区交通拥堵,行车速度过缓,也造成尾气排放过多。据估计,北京市非取暖季节大气污染的一半和冬季取暖季节大气污染的 13 是汽车尾气造成的。就全年平均来讲,北京城市大气污染 一氧化

4、碳、碳氢化合物和 氮氧化合物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参见徐春秀中国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载于 1999 年第 5 期城市问题。)。(二)交通拥堵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两年城区道路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飞速进展,一方面是四环路、平安大街、广安大街等新建交通主干道全线贯通,另方面是原有道路进行加宽加密改造,使得北京城区的路网更宽更密了,但自 1995 年以来,北京市轿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大大超过道路增长速度,仅 1997 年一年,全市即新增汽车 22万辆。到 2000 年底,北京市有 160 万辆机动车,其中私人轿车已占全市轿车保有量的54%,私人购车已占新车销售的 70%

5、以上。到 2000 年底,全市拥有驾照的人员高达 260万人,可以肯定地说,“十五”时期北京市私人购车仍将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快速增加。从非机动车拥有量看,全市非机动车保有量已近 1000 万辆,其中自行车 930 万辆,自行车仍然是大多数居民的最主要的通勤方式。上下班高峰时,在城区一些狭窄的干道上,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使得本来就过分拥堵的道路更加不堪负荷。据统计,1995年全市发生交通堵塞 12128 起,1996 年猛增到 16798 起,1997 年更高达 62949 起,比上年净增 275%(参见杨菊芳北京交通的秩序管理报告,2001 年 4 月 22 日北京青年报。)。交通拥挤造

6、成机动车行驶速度缓慢,市内公共汽车平均行驶时速 70 年代为 30 公里,80 年代降为 20 公里,90 年代更降到 10 至 13 公里。据 1995 年 10 月的一份调查,北京市区 11 条主要干道的机动车时速已降至 12 公里,其中东单北大街时速仅有 里(参见徐春秀中国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载于 1999 年第 5 期城市问题。)。机动车行驶速度下降的直接后果,一是增加了人们通勤时间,二是增加了物流的经济成本,三是增加了城市噪音,四是增加了城区大气污染。(三)人口过密,居住压力大尽管北京市建城区面积达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 810 人左右。但是,由于北京

7、市人口分布集中,特别是城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远郊区县,使得城区住房紧张状况多年来没有根本缓解。目前,北京城区 60 平方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达 17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 人(如果考虑到流动人口的因素,城区人口密度将接近每平方公里 3 万人)。尽管近年来城市郊区化进程开始提速,中心区外围的周边地区陆续新建了一些居民小区,城区危旧房改造进程加快,城区居民开始外迁,但是由于受到通勤方式、配套设施和布局分散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仍然很大,城区居住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城区人口密度大也导致了城区的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北京市城区商品房平均价格高达每平米近 5000 元,远远高于上海等其它大

8、城市。在 品房价格更是高达每平米 1 万元以上。城区人口过密还导致出行难、看病难、入学难、乘车难、停车难、用电高峰时电网负荷过大等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远郊区县土地成本和房产价格与城市中心区相比有很大价格优势,但是由于受到通勤方式和各种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价格杠杆的作用被大大地削弱了,人们不得不选择居住在日益拥挤的中心区和近郊区。(四)城市中心区的扩散与辐射功能受到限制城市中心区在工业、商业、政府、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优势,随着城市中心区综合功能的经济与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在经济杠杆作用下,客观上存在着向城市边缘地带扩散的发展趋势。当城市边缘地区接受城市辐射功能集聚到一定程度,也就

9、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当大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已经被城市化了的中小城市包围起来的时候,就会形成都市圈;当越来越多的都市圈首尾相连的时候,就会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因此,城市功能的扩散与集聚,是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以下简称“两化”)发展的基本前提。但目前北京城市功能的扩散却受到通勤方式、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医疗、商业、教育、娱乐等配套设施)、工作场所等因素的限制,城市中心区的扩张还只能局限于近郊区。通勤不便严重影响着人口、工商业和社会活动向远郊区有秩序地扩散。更多的人不得不居住在日益拥挤的城市中心区及近郊区,建城区的扩张更多地以摊大饼方式,以城市中心区为圆心,以 40 分钟车程为半径(通常认为,人们

10、能够承受的通勤时间为 40 分钟。因此,通勤时间成为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的重要因素。),向近郊区蔓延。 城市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过密、中心区过度膨胀,这些是目前北京城市发展本身所暴露出的主要矛盾,人们通常称之为“大城市病”或“城市问题”。如果我们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实际上除了上述这些社会成本问题,北京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还必须面对以下一些难题:第一,轿车进入家庭的问题。虽然国家已明确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也正向私人购买经济型轿车倾斜。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城区的交通拥挤状况和空气污染。停车难和城市噪音的问题将更加凸显出来。由此联想到燃

11、油税,一旦燃油税加到油价当中,城区内交通拥挤必将导致行车速度缓慢,后者又将增加油耗和行车成本。因此,无论是国家汽车消费政策还是燃油税改革,其社会成本都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房地产价格问题。北京的商品房价格之高是全国出了名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价格杠杆在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时遇到了障碍。一方面是城市中心区畸高的价格始终降不下来,另方面是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离地铁较远的边缘集团的低房价优势并没能吸引更多的居民购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价受通勤方式的制约,城区居民虽有外迁的愿望,但迫于外迁的综合成本较高(通勤不便、商业、学校、医疗等设施欠缺等),因此,很多居民不得不蜗居在昏暗、狭小和拥挤的城区平房四合院中。

12、近年来随着规划中的地铁新线陆续开工,地铁沿线的房地产价格明显上涨,正说明了人们选择居所更多地受通勤方式的影响。而城区人口密度越大,拆迁成本越高,城区房地产价格就越降不下来。第三,扩大内需和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之后,如何扩大内需将决定着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持久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幅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一批老的增长点成熟以后,新的增长点未能及时跟上,即出现了“结构转换缺口”。而新增长点之所以未能形成或有效发挥作用,首先是因为城市新消费和投资热点的形成存在着诸多体制与政策障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使其对现有的加工工业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农民收入的增长迟

13、缓使这种市场潜力难以发挥,而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的直接原因是城市经济回落所导致的非农化速度降低。所以,从整个经济循环过程看,在不考虑外需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首先依赖于城市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而农村经济又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增长。就北京城市经济来看,继家用电器、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之后,北京市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几千元向几万元以上数量级的商品过渡,其主导内容是住宅、轿车、通讯及其他新型家电、社区服务、教育等。如果消费结构升级较为顺利,与此直接和间接关联的建筑、建材、电子、机械、石化、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等,都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在潜在的消费浪潮中,汽车和房地产业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北京潜在的和最佳的增长

14、点。问题是,实现北京市消费结构的升级与转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影响城市居民消费结构顺利升级的因素有体制上的问题,如住房制度改革、二级市场开放等;有政策上的问题,如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也有收入增长和分配上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但往往给忽视的问题,即城市发展战略问题。第四,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但就北京市的现状来讲,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土地、人口、产业条件的制约,这在城区内更加明显。在城市中心区,土地紧张,地价飞涨,人口过密,居住空间狭小,产业密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由于资本沉淀、就业安置等因素影响而难以迁出,基础设施(路、电、水、气、邮、绿地等)供给

15、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人与自然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经常处于不和谐的紧张状态。而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显然不是多建些绿地,少一些排放那么简单。通过对北京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中诸多难题的解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城市发展过程本身所暴露出来的各种社会成本问题(如拥挤、污染等),一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与可持续性问题(如扩大内需、消费结构升级等),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了北京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而实际上,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和没有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性质(相互强化还是相互掣肘)和强度(影响程度是高还是低)则取决于城市的发展

16、战略和城市功能结构。二、城市结构提升:北京建设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解决好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北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当其冲的是必须要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结构的顺利转换,借鉴国际大都市的成功经验,迅速提升城市结构,改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区位配置、功能分工与利用效率,推动“两化”建设,这是北京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反思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往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在城市定位、城市扩散与集聚方式、产业与人口的区位配置、城市功能间的协同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已经成为今后北京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第一,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扩张基本上是一种平面式的“摊大饼”扩张方式,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心区的城市病问题,也阻碍了城市功能在更大范围内的、立体化的集聚与离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