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V6的双层P2P网络研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66986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IPV6的双层P2P网络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基于IPV6的双层P2P网络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基于IPV6的双层P2P网络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基于IPV6的双层P2P网络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基于IPV6的双层P2P网络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IPV6的双层P2P网络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IPV6的双层P2P网络研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摘要随着互联网络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网络( c s ) 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各种挑战,对等网络( P 2 P ) 模式日益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目前对P 2 P 网络的研究越来越热,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在对目前所存在的P 2 P 网络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I P V 6 的双层P 2 P 网络模型,并就该模型中的网络分层方法、分层目标、分层后的相关机制、该网络中的搜索机制以及该网络与超级节点网的区别进行了研究。该模型较有效的解决了互联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形势下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扩展性和鲁棒性。其次,我们基于I P V 6 技术

2、,提出一种适应P 2 P 环境的动态路由机制,并就该模型中动态路由的方法与机制进行研究,设计了相关算法来实现适应本网络模型中的动态路由和节点的定位。再次,我们对基于I P V 6 的双层P 2 P 网络中的信用机制进行研究,并对该信用机制在解决P 2 P 网络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安全传输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到较好的效果。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就下阶段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关键字:P 2 P 网络,I P V 6 ,动态路由,信用机制A B S T R A C TA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I n t e m e td e v e l o p e dr a p

3、 i d l y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o d e ln e t w o r ko fC Sc a n n o td e a lw i t ht h ec h a l l e n g e s t h eP 2 Pn e t w o r ki sb e c o m i n gt h es t a n d a r do ft h en e x tg a pI n t e m e t P 2 Pi st h ef o c u so fI n t e r n e t W ed os o m e t h i n gi ni tt o o I nt h i sa r t

4、 i c l e ,w es t u d i e dt h e s et i t l e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 :F i r s t ,w es t u d i e dt h ee x i s t e dm o d e l so fP 2 Pn e t w o r k ,a n dp r o v i d e dan e wm o d e lo fP 2 Pn e t w o r k ,w h i c hn a m e dt h eD o u b l eL a y e ro fP 2 PN e t w o r ko nI P V 6 a n dd e s i g

5、n e d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k W ec o m p a r e dt h i sm o d e lw i t ht h es u p e m o d en e t w o r k i ti sm o r es e c u r i t y ,m o r ee x t e n t i v ea n dr u b u s t n e s s ,a n dS Oo n S e c o n d a r y ,w ed e s i g n e dad y n a m i cr o u t em e c h n i s mo nI P V 6i nt h i s n e t

6、 w o r k A n dw es t u d i e dt h ed e t a i l sa b o u ti t T h i r d ,w ed e s i g n e dak i n do ft r u s tm e c h a n i s mi nt h i sn e t w o r k ,a n dw et r yt od e a lt w op r o b l e m sw i t hi t I tg o ts o m eg O o dc o n c l u s i o n s F i n a l l y ,w ed r e wo u rc o n c l u s i o n

7、s ,a n dp l a n n e dt h ef i e l d sa n dt h i n g sw es h o u l dd o K e y w o r d s :- P 2 Pn e t w o r k s ,I P V 6 ,D y n a m i cR o u t e ,t r u s tm e c h a n i s m ,n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

8、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刁矗1易年7 月1 日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年月日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9、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第1 章引言1 1 背景分析第1 章引言网络的本质及其最大特点在于资源的共享。由于目前带宽及处理能力等的限制,使得我们的沟通中出现了很多中间环节,如中间服务器、门户网站、第三方信息( 交易) 平台等。这样,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上变成了被动的参与者,被动地接受那些“ 中心提供的过时、芜杂的信息,越来越背离互联网自由、平等的本质。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影响力可与引入图形界面浏览器相提并论的互联网上全新计算模式的革命。这场计算模式革命是由对等( P e e rt oP e e r 叫2 P ) 计算点燃的,加之采用这一全新模式的诸如N a p s

10、t e r u l 和S E T I h o m e 等的大获成功,使其成为一种能充分发挥人们想象力的使用模式。所谓P 2 P ,就是p e e rt op e e r ( 对等网络) ,P 2 P 引导网络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也就是说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服务器到服务器、服务器到P C 机、P C 机到P C 机,P c 机到W A P 手机所有网络节点上的设备都可以建立P 2 P 对话。这使人们在I n t e r n e t 上的共享行为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人们以更主动深刻的方式参与到网络中去,另外P 2 P 在深度搜索、分布计算、协同工作等

11、方面也大有用途。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带宽及个人电脑处理能力的限制正在逐步消失,互联网经过否定之否定重新又回到P e e r t o P e e r 的时代。事实上可以认为P 2 P 是若干不同技术以及流行趋势的产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某些新技术与软件工程结合,形成了一种将工作分散的趋势。P 2 P 计算正是这种分散工作趋势的自然结果。其次,从工程的角度看来,在企业应用集成等因素的驱动下,过去十年渐渐形成一种从集中的单机系统转向分布式系统的趋势。在集中式的应用中进行控制是相对容易的,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分布式潮流的发展。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B 2 B 商务交易方式的日益流行,全面的

12、分布式计算也就成第l 章引言为一种商业需求犯1 。1 1 1 技术思想P 2 P 起源于最初的联网通信方式,如在建筑物内P C 通过局域网互联,不同建筑物间通过M o d e m 远程拨号互联。其中建立在T C P I P 协议之上的通信模式构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基础,所以从基础技术角度看,P 2 P 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应用技术模式。当今的互联网以B S 或C S 结构的应用模式为主,这种模式要求在网络内设置一个服务器,信息通过服务器才可以传递。信息或者先集中上传到服务器保存,然后再分别下载( 如网站) ,或者按服务器上的专有规则( 软件) 处理后才可在网络上传递流动( 如邮件) 。基于P 2

13、P 结构的文件交换应用,激发了宽带互联网实时在线和高速下载的能力。P 2 P 技术不同于c s 或B S 根本之处在于,P 2 P 技术利用了一切在网络边缘可利用的资源。在C S 或B S 结构中,访问分散的资源意味着要在不稳定连接和不可预见I P 地址的环境下工作,网络上大量节点又在D N S 系统之外工作,因此在C S 或B S 结构中,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在P 2 P 结构中不存在这些问题,其能够完成c s 或B S 结构不能完成的任务,产生了更多有价值的、个性化的应用。P 2 P 结构不同于c s 或B S 结构的更主要一点是,信息流并从技术角度而言,P 2 P 可提供机会利用

14、大量闲置资源。这些闲置资源包括大量计算处理能力以及海量储存潜力。P 2 P 可消除仅用单一资源造成的瓶颈问题。P 2 P 可被用来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分配、控制及满足负载平衡请求。除了可帮助优化性能之外,P 2 P 模式还可用来消除由于单点故障而影响全局的危险。对于企业而言,P 2 P 模式可以利用客户机之间的分布式服务发挥一些费用昂贵的数据中心的功能,可以使数据检索和备份数据的存储在客户机上进行。此外,P 2 P 基础平台允许直接互联或空间共享,还可实现远程维护功能。P 2 P 的巨大吸引力还源于其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因素。比如说,用户可在网络边缘轻松组建独立的在线社区( 或簇) ,并按他们自己的意

15、愿进行运作。诸多这样的P 2 P 社区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状态,用户可随时进入或离开,可处于活动或休眠状态。2第1 章引言不需要汇聚到中央服务器,这使得骨干网的信息流量负担极大减轻,宽带信息成本下降。1 1 2 特点从技术角度而言,P 2 P 可提供机会利用大量闲置资源。这些闲置资源包括大量计算处理能力以及海量储存潜力。P 2 P 可消除仅用单一资源造成的瓶颈问题。P 2 P 可被用来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分配、控制及满足负载平衡请求。除了可帮助优化性能之外,P 2 P 模式还可用来消除由于单点故障而影响全局的危险。对于企业而言,P 2 P 模式可以利用客户机之间的分布式服务发挥一些费用昂贵的数据中

16、心的功能,可以使数据检索和备份数据的存储在客户机上进行。此外,P 2 P 基础平台允许直接互联或空间共享,还可实现远程维护功能。P 2 P 的巨大吸引力还源于其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因素。比如说,用户可在网络边缘轻松组建独立的在线社区,并按他们自己的意愿进行运作。诸多这样的P 2 P社区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状态,用户可随时进入或离开,可处于活动或休眠状态。1 1 3P 2 P 技术和现有互联网的关系传统的C S 或B S 结构模型造成互联网络上的集中,无论信息资源还是成本资源均向同一方向集中,这样的模式符合一对多、强对弱的社会关系形式,如政府对个人、对企业,大企业对小企业,学校对学生,企业对职工等等关系。所以集中式模型是符合市场需求的。P 2 P 结构模型将导致信息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各点均匀分布,也就是所谓边缘化”的趋势。此模式符合一对一打的特点,以及彼此相当的社会关系形式,如个人对个人,规模相当的企业之间,等等,这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C S 或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