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65456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6 页 科技日报/2010 年/5 月/26 日/第 004 版 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关键领域科技创新 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解析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解析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 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必须以国际视野 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升综合国力和确保国家安全,加快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性 新兴产业。 科技部部长万钢 我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都是首位的,但肥料利用率只有 30%左 右,大部分都浪费流失掉了。如果我们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 50%左右,一可以节约成

2、本,二不污 染环境,同时还提高粮食产量。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施肥方式,提高了肥料利用 率,这是肥料科技的进步。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我国肥料尤其是氮肥的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突出的现象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了国际上 的广泛关注。 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对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具有前瞻性, 因为我们国家既要粮食高产, 又要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统一,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 国内技术发展现状 1974 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钙镁磷肥为包膜材料制出长效包膜碳铵,农田试验效果增 产显著,但未形成规模生产。 20 世纪 80 年代

3、,缓控释肥料研究发展较快,国内开始尝试开展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包膜肥料 的研制工作,国内已有多家研究单位具备试制包膜肥料的实验设备。 1993 年,山东农业大学经多年的研究和开发,已完成了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硫包膜、 硫加树脂包膜等包膜缓控释肥的小试和中试,在养分释放控制、肥效等方面与日本相当,并优于 美国的公司。 随着缓控释肥技术研究的深入,其产业化进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山东金正大集团 等一批缓控释肥制造企业,这些缓控释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作及和谐共进使我国缓控释肥的研 发、推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1948 年,美国的 K.G.C1art 等人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缓释

4、脲醛肥料后,缓控释肥料的研发经 历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研究方向主要为尿素-甲醛缩合物、聚烯类等作为包膜材料,肥料中掺 杂其他难溶物、添加剂、抑制剂等生产缓释肥料。 20 世纪 80 年代,缓控释氮肥开始走多元化道路,主要是对硫磺、聚乙烯、磷酸镁铵等作为 包裹肥料膜材料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包裹缓释肥料理论模型的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有机高分子缩合物作为膜材料以及缓控释肥料的缓释 机理研究等方面。 目前,缓控释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膜材料的研发、新型化学合成缓释肥料合成工艺方法 的研究及新型缓控释肥料长期应用对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等。 我

5、国缓控释肥研发比国外起步晚,但具有后发优势。目前,国内缓控释肥的试验室研发技术 多,但缺乏中试研究,产业化水平较低,许多成果和技术难以应用于生产实践,产业化进程缓慢。 随着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将加快提升我国缓控释肥技术和产品的总体水平,第 2 页 共 6 页 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与国外的同类研究进行竞争。 编者按 5 月 15 日,在山东临沂举行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授牌仪式。国家科技 部副部长王伟中、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出席并为该中心授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 隆平为该中心题名。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怎样的重 大意义?对产业发

6、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今天本报深入解析,为读者揭开组建国 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对缓控释肥这一新兴战略产业实现跨越式 发展的关键作用和意义。 建立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刻不容缓 我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化肥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然而在化肥 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 集约发展程度偏低,产业布局分散。如我国复合(混)肥生产企业约 3000 余家,总生产能 力超过 2 亿吨(实物量) ,但大多数厂家为年产 13 万吨的小厂,生产规模小、效益低,部分复 合(混)肥厂的设备能耗和原料消耗巨大,市场混乱

7、。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如单质氮肥、磷肥和低浓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比 例很大; 复合化率较低, 目前只有 30%左右, 与发达国家 60%70%的水平以及农业部提出的 “到 2010 年化肥的复合化率要达到 50%”这个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作物专用肥的使用比例更小。 行业总体产能过剩。2009 年我国尿素产量 5545 万吨,过剩 1000 多万吨;磷酸二铵的产量在 1045 万吨,而国内消费量只有 500 万550 万吨,此外,复合肥产能过剩现象也非常严重。 缓控释肥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施肥模式,将给化肥、农业领域乃至人类生活带来 深刻的影响,被称为“化肥工业的一次技术

8、革命”和“施肥技术的一次革命” 。 因此,推广缓控 释肥对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近几年,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缓控释肥技术发展迅速,已经研发出一批具有较大 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为缓控释肥产业的 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缓控释肥发展存在总体研发水平较低、重复研发、研究力量分散、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速度慢等问题,在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发、成果集成和转 化速度等方面,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迫切要求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搭建一个适应发展形势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9、和成果转化基地,提升我国缓控释肥产业 技术水平,带动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实现产业现代化,推动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 我国在新型肥料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发展缓控释肥产业可以解决哪些重大关键问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提出到 2020 年实现我国粮食产量不低于 5400 亿公斤的目标,要实 现上述目标,在耕地面积有限和化肥增产效应降低的严峻现实条件下,必须提高肥料利用率,解 决肥料增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因此,加速研究和推广提高肥料利用率的 缓控释肥成为有效途径。 促进新农村建设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项, 占 40%50%。 目前农民每年用于购买 化肥的资

10、金约 3000 亿元;同时,由于普通肥料利用率低,在作物生长期内需要追肥 13 次,增 加了劳动力成本。缓控释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首先,大量的试验示范表明,缓控 释肥和普通肥料相比,等量施肥条件下,缓控释肥可实现作物增产 10%30%,节氮 30%50% 的情况下不减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其次,缓控释肥能够实现作物生长期内一次施肥无需追 肥,节约劳动成本,以农民每工 50 元/天计,每亩可节省 3050 元;第三,由于缓控释肥能够实 现养分释放与作物需求基本一致,减轻土壤环境恶化和减少作物根部病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 质;第四,在保障同等有效养分投入的情况下,使用缓控释肥可以节约

11、近 30%的化肥使用量。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氮肥生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 5%,每年氮肥在生产及施用过程中第 3 页 共 6 页 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8%。如能革新化肥产业,到 2020 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1.4 亿 吨,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的 12%。缓控释肥作为一种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新型肥料,可将 肥料利用率提高 10%-30%。以 2009 年我国氮肥消费量 2800 万吨(折纯)为例,以平均提高氮肥 利用率 20%计算,施用缓控释肥可减少氮肥用量约 560 万吨,相当于节约 1000 万吨标准煤、65 亿度电。同时可减少氧化亚氮排放折合二氧化碳约 2000 万吨。

12、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化肥利用率低是化肥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约有 50%以上的氮没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农田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如水体富营 养化、土壤板结、温室效应、农产品品质下降等。 研究表明,缓控释肥可降低氮素淋失 48%65%,从而减轻了氮素淋失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和 地表水富营养化; 可减少氮素挥发与排放 59.3%93.0%, 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施肥造成的温 室效应。 发展低碳农业 研究表明,缓控释肥施用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以缓控释肥代替 传统氮肥,2009 年可节约 700 万吨氮,缓控释肥应用可减少氧化亚氮排放约 7 万吨,折合二氧化 碳

13、排放约 0.2 亿吨,因此,发展缓控释肥是我国实现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 、 “十一五规划” 、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 年度) 及中国高新技术 产品目录中把缓控释肥列为重点发展和推广。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正是围绕 国家产业需求,紧跟国际缓控释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的。 工程中心总体目标及方向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实行强强 联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独立发展;紧紧围绕国家 粮食安全优质生

14、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肥料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建成全国缓控释肥工程化技术创 新中心、成果开发和示范转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和合作交流中心;实现技术、效益、人 才三方面良性循环;形成缓控释肥技术集散地和扩散源,加速技术转化和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 化;通过研究开发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研究开发队伍,为地方培 养一批掌握缓控释肥技术的推广队伍和管理队伍。 力争五年内建设成为缓控释肥领域提供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开放服务和技术辐射的国 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终为推进我国缓控释肥研究、技术进步以及大幅 度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较大贡献。 工程中心对产业发展的

15、推动作用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后,将根据国内外缓控释肥领域的发展趋势、国家新型 肥料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缓控释肥的研究,开发成本 更低、控释效果更好的系列产品及其他新型肥料,组织联合攻关,重点解决行业关键性、前沿性 的技术难题,集成完整的控释肥研究、生产、测试、应用和评价工程技术体系,带动企业在技术 集成基础上进行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创新,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起 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国化肥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对于促进缓控释肥研究与开发,改变化肥产品的构成 和方向,促进缓控释肥技术工业的崛

16、起,同时推动相关学科向高水平发展,促进国家化肥产业、 产品结构调整及推动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的建立将形成出成果、出人才,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 “中心”将建成为一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 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一流的工程实验条件、一流的管理运行机制的科技创新平台,最终带动整 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用世界 9%的耕地消费了世界 35%的化肥。上世纪 80 年代,化肥的施用对我国粮食增产 的贡献率达 50%,粮食总产与化肥用量同步增长,肥料的施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粮食的生产。但第 4 页 共 6 页 到 90 年代初,在化肥投入直线增长的同时,粮食单产增长缓慢,据统计,1978-2008 年间,我国 化肥使用量增长了 5 倍,而粮食总产量增长却不到一倍,不断增加的化肥投入并没有持续增加粮 食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肥料利用率降低导致增产效应下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 原因。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缓控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 10%-30%,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