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满文老档_刍议_吴元丰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11.91KB
约8页
文档ID:46593427
满文老档_刍议_吴元丰_第1页
1/8

2011 年 2 月 第 1 期清史研究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Feb. 2011 No. 1清史纂修《 满文老档》刍议吴元丰[ 收稿日期]2010 -09 -20[ 作者简介]吴元丰 ( 1956—) ,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北京 100031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历时 290 余年之久有清一代,满文的地位十分显赫,称 “清字” ,定为 “国书” ,因而在清代形成了大量的满文档案这些满文档案,虽屡遭厄运,历经沧桑,但保存至今的,仍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其中形成时间较早、备受中外学界关注的,当属 《 满文老档》 一、《 满文老档》名称之诠释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与明朝、蒙古各部的联系也日趋频繁,仍借用蒙古文或汉文记事或交往,已不适应女真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明万历二十七年 ( 1599) ,努尔哈赤决定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仿照蒙古文创制初创时期的满文,基本上仿照蒙古文字母而成,没有圈点,故称之为 “ 无圈点满文” ,或 “老满文” 这种满文,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无论是学习,还是使用,都有所不便。

故于 “老满文”使用 33 年后,即后金天聪六年 ( 1632)初,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颁布命令,由达海承担完成了改进 “老满文”的任务经达海改进的满文,因有圈点,称之为 “有圈点满文” ,或 “新满文” 清入关前形成的以老满文和新旧过渡时期满文缮写并在乾隆年间重抄的旧档册,一般称为 《 满文老档》 《 满文老档》这一名称,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泛指 《满文老档》原本和抄本,而从狭义上讲,是专指 《满文老档》抄本,或有时也专指原本 《 满文老档》原本的名称,因无题名,导致多样性,无论在清代,还是在近世,皆不一致在清朝官修 《 康熙起居注》 、 《 大清高宗实录》及其公文档案内,称之为 《无圈点档子》①、《 无圈点档案》②、《 无圈点档》③、《 无圈点老档》④、 《旧满洲档册》⑤等,有时还简称 《 老档》⑥乾隆中期以后,即相对规范,称之为 《无圈点老档》 而近世对 《满文老档》原本的称谓,主要有三种,即 《旧满洲档》 、《 老满文原档》 、 《 满文原档》 1969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 《满文老档》原本时,冠以 《 旧满洲档》之名;1970 年台湾学者广禄、李学智汉译出版 《满文老档》原本时,冠以 《太祖朝老满文原档》之名;200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重新影印出版 《 满文老档》原本时,冠以 《 满文原档》之名。

至于 《 满文老档》抄本的名称,与原本称谓情况有所不同,相对比较一致抄本按其抄写文字,可分为两种,一为老满文 “照写本” ,书衣书名满文 《tongki fuka akū hergen i dangse》 ;一为新满文 “音写本” ,书衣书名满文 《 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 i dangse》 由于这两种抄本各有固定的满文题名,所以其满文名称自始至终不存在分歧,均照原题名称之然而,其汉文名称,则因翻译方面的问题,出831现了不一致从清代抄本底本上原贴汉文函签及其有关汉文档案记载来看,其汉译名称都比较统 一,照 写 本 《tongki fuka akū hergen i dangse》译成 《 无圈点老档》 ,音写本 《 tongkifuka sindaha hergen i dangse》译成 《 加圈点老档》⑦在清代除使用规范的汉译名称外,有时又统称 《 老档》⑧二十世纪初,深藏清宫的 《 满文老档》抄本面世后,国内外学者开始撰文介绍,发表研究文章,翻译出版在这过程中,或许没有看到或忽略了清代比较规范的汉译名称,因而除启用 《满文老档》名称外,还开始使用新的汉译名称, 《tongki fuka akū hergen i dangse》 译为 《无圈点字档》 ,《 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 i dangse》译为 《 加圈点字档》或 《 有圈点字档》 。

近世之称谓与清代汉译的 《满文老档》抄本名称,相差不大,只差一字从翻译角度来讲,近世的翻译属 “直译”性质,而清代的翻译属 “意译”性质比较而言,清代汉译的抄本名称,即 《无圈点老档》和 《加圈点老档》 ,更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专指性,况且此名称,在清代公文档案中使用较为广泛,可视为当时官方认同之名称二、《 满文老档》抄本之形成顺治元年 ( 1644)清入关定都北京后,将 《 满文老档》原本由盛京运到北京,保存在紫禁城内的内阁大库,凡遇修史或查核八旗佐领源流等事宜,均提调查阅乾隆六年 ( 1741) ,距新满文替代老满文业已 109 年,当时能够阅览和看懂 《满文老档》原本者已寥寥无几乾隆帝对此深感不安,唯恐长此以往人们会遗忘满洲文字的来源,或者说忘掉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为了防止出现无人辨识老满文的局面,乾隆帝颁谕曰: “ 无圈点字原系满洲文字之本,今若不编书一部贮藏,则日后湮没,人皆不知满洲之文字,肇始于无圈点字也著交付鄂尔泰、徐元梦,阅览 《 无圈点老档》原本,依照十二字头,编书一部;并于宗学、觉罗学及国子监诸学,各抄录一部收贮 ”⑨大学士鄂尔泰、加尚书衔太子少保徐元梦遂遵照上谕,查阅内阁库存的《 无圈点老档》原本 ,“除读之即可认识字外,其与今字不同难认之字,悉行检出,兼注今字 ( 即指新满文) ,依照十二字头,编成一部书。

”⑩此书命名为 《无圈点字书》 ,共 4 册,实际上是一部老满文和新满文相互对照,并按满文十二字头顺序编排的辞书同时,鄂尔泰、徐元梦在翻阅 《满文老档》原本的过程中发 现 ,“此 项 档 册,历 年 久 远,颇 为 糟旧 ”瑏瑡遂经奏准,将 《 满文老档》原本逐页托裱,重新装订后,仍收存于内阁大库在事过 33 年后,为了彻底解决 《 满文老档》原本永久性保存和经常性利用的问题,乾隆帝又决定重抄 《满文老档》原本,并令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和阿桂承办有关抄写事宜从乾隆三十九年 ( 1774)底至乾隆四十四年 ( 1779)底,由舒赫德、于敏中、阿桂主持完成了 《 无圈点老档》原本的重抄工作,用时整整 5 年除用老满文照写 《无圈点老档》 ( 即 《 无圈点字档》 )2 部外,还用新满文音写 《 加圈点老档》 ( 即 《加圈点字档》 ) 3 部北京紫禁城内内阁大库和盛京皇宫内崇谟阁存放 《无圈点老档》和 《加圈点老档》各 1 部,北京紫禁城内上书房存放 《加圈点老档》1 部另外,在重抄过程中形成的 《 无圈点老档》和 《加圈点老档》底本各 1 部,经装帧后,也保存于内阁大库 《 满文老档》原本是清太祖、太宗时期形成的记注政务之档册,大部分采用编年体例,少部分采用纪事本末体例。

太祖朝、太宗朝各 20 册,共计 40 册,其中 37 册于乾隆年间重抄成 《 无圈点老档》和 《 加圈点老档》 此重抄成的 《 无圈点老档》 、 《 加圈点老档》及其底本,俱以时间为序编排,按一定的厚度分册 ( 本)分函 ( 套)装订,每部 26 函 180 册,其中太祖朝 10 函 81 册,函册序号均统一编写;太宗朝 16 函 99 册,因太宗有天聪、崇德两个年号,故其函册序号的编设与太祖朝不同,太宗朝函的序号是统一的,册的序号则不然,是按天聪、崇德年号分成两个部分,而后于每个部分内再分编各自统一的序号,太宗天聪朝 10 函 61 册、太宗崇德朝 6 函 38 册在函册衣上,各贴书名签和副签书名签上分别用新老满文书写 《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 i931dangse》和 《 tongki fuka akū hergen i dangse》 ,汉译为 《 加圈点老档》和 《 无圈点老档》 在副签上,分别用新老满文书写函次、册次及其起止时间如太祖朝 《加圈点老档》第二函副签,新满文为 “jai dobton taidzu hūwangdi i abkai fulingga i sucungga aniya aniya biya ciabkaifulinggaiduicianiyajorgonbiyadeisinahabi” ,汉译 “第二函自太祖天命元年正月至天命四年十二月” ;该函第七册副签,新满文为 “nadaci debtelin abkai fulingga i ilaci aniya sunja biyaci jorgon biyade isinahabi” ,汉译 “第七册天命三年五月至十二月” 。

这次 《 满文老档》原本的重抄工作,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抄,而是具有一定的整理和抢救性质无论是 《无圈点老档》 ,还是 《 加圈点老档》 ,在其抄录和转写过程中,对档案内出现的地名、人名、时间、官职以及文字,都进行了必要的考证,按统一体例编排,分编函册装订,冠以规范名称,进行必要的注释,并分抄数部,异地分存在某种意义上讲,《 无圈点字书》的编写和 《 满文老档》原本的重抄工作,开了 《满文老档》整理和研究的先河,对满文历史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911 年清朝灭亡后,随着时局的变化,《 满文老档》原本及其抄本、底本的存放处所,也不时发生变化至 20 世纪 50 年代后,其存放处所已较固定,《 满文老档》原本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阁藏本及其底本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崇谟阁藏本保存在辽宁省档案馆,唯上书房藏本迄今下落不明三、《 满文老档》诸本之特征《 满文老档》的原本、抄本及其底本,从版本学角度分析,各具特色现存 40 册 《满文老档》原本,其中 37册,曾在乾隆年间整理托裱,按朝年排列,编写千字文序号,抄写成 《无圈点老档》 和 《 加圈点老档》 ,剩余 3 册,1934 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整理内阁大库档案时被发现,未经托裱和编写千字文序号,因其字体及记事体裁与 37 册大致相同,所以归入 《满文老档》原本序列,补编满附一、满附二、满附三序号瑏瑢。

《 满文老档》原本的纸张,为高丽笺纸和明朝官署旧公文纸两种凡用旧公文纸者,均有明朝官署记注的汉字,有的还加盖朱色官印在太祖朝 20 册内,用高丽笺纸者 8 册、旧公文纸者 9 册、高丽笺纸和旧公文纸兼用者 3 册,而太宗朝 20 册皆用高丽笺纸文本极不统一,纵最长 61. 4 厘米、最短 36. 6 厘米,横最长 47. 8 厘米、最短 22. 7 厘米,厚最厚 13. 3 厘米、最薄 0. 3 厘米书写用的文字多样化,除满文外,还有少量的蒙古文和汉文,汉文较蒙古文更少,而且是满汉合璧就满文而言,也同样是多样化,其绝大部分用老满文,少部分用新老过渡期满文或新满文其书写的字体,多用行书,楷书和草书次之,又有两处为老满文雕版印刷体,其中一处有版框此外,还有大量的删减、添加、涂改之处乾隆年间的 《满文老档》抄本,除依抄写文字分为 “照写本”和 “音写本”外,还按其原存放处所可分为 “内阁藏本 ” 、 “上书房藏本”和 “崇谟阁藏本” 从抄写的时间来看,内阁藏本最早,从乾隆三十九年 ( 1774)十一月至四十三年 ( 1778)闰六月抄成;上书房藏本次之,从乾隆四十一年 ( 1776)六月至四十三年 ( 1778)闰六月抄成;崇谟阁藏本最晚,从乾隆四十三年 ( 1778)九月至四十四年 ( 1779)底抄成。

除下落不明的上书房藏本外,内阁藏本与崇谟阁藏本比较,在版本特征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相同之处是:线装包角,白口,四周双边朱丝栏,单鱼尾,无行格,半叶 7 行,书页为白鹿纸,册衣为黄绫,楷书,每段落起始处有朱色○符号,凡原档残缺之处均贴黄纸签,上书汉文 “原档残缺” 不同之处是:内阁藏本的开本稍大,页面纵 39. 4 厘米、横 23. 5 厘米,半叶版框纵 28. 5 厘米、横 18. 3 厘米,而崇谟阁藏本的开本略小,页面纵 33. 7 厘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